凌晨三点的上海街头,一辆垃圾清运车正将数十袋包装完好的面包倒入压缩箱,包装袋上 “当日现烤” 的字样在路灯下格外刺眼。这段由市民偶然拍摄的视频,让上海某网红面包店一夜之间陷入舆论漩涡。随着事件发酵,烘焙行业长期存在的临期食品浪费问题再次被推至公众视野 —— 一面是消费者对 “暴殄天物” 的谴责,一面是商家对食品安全与经营风险的顾虑,这场看似简单的浪费争议,实则折射出食品行业在资源利用与安全保障之间的深层矛盾。
涉事面包店店长潘女士在接受采访时的解释,道出了不少烘焙从业者的无奈。“我们每天根据前一周的销量数据预估产量,但 9 月 13 日的暴雨完全打乱了节奏,到闭店时仍有近百个面包未售出。” 按照公司规定,所有面包必须当日售罄,既不允许隔夜销售,也不能降价促销,最终只能做报损处理。这样的规定并非个例,在走访北京、广州等地多家连锁面包店后发现,约 80% 的门店都有类似 “当日清零” 的制度。某品牌区域经理坦言:“不是不想打折,而是怕形成‘等降价’的消费习惯,更担心临期食品引发安全纠纷。去年有家门店试过傍晚打折,结果顾客投诉面包口感变差,最后赔了几千元。”
这种 “宁肯倒掉也不降价” 的做法,背后是烘焙行业难以回避的经营逻辑。从生产端看,面包的保质期短则 12 小时,长则 3 天,为保证新鲜度,多数门店采用 “现烤现卖” 模式,而销量波动受天气、节假日、促销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精准预估几乎不可能。上海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虹桥所执法人员在调查中发现,正常情况下烘焙店的报损率约为 3%~5%,但遇到极端天气或经营失误时,报损率可能飙升至 20% 以上。从风险管控角度,《食品安全法》对食品保质期的严格规定,让商家不敢有丝毫侥幸。“一旦出现过期食品销售问题,不仅面临高额罚款,品牌信誉也会毁于一旦。” 上海市食品安全协会专家表示,这种 “零容错” 的监管环境,迫使商家选择最稳妥的报损处理方式。
然而,刺眼的浪费场景与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形成鲜明对比。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 13 亿吨食物被浪费,其中烘焙食品占比超过 10%,仅面包一项的年浪费量就达 1850 万吨,相当于 3.7 亿人一年的口粮。在我国,虽然没有全国性的烘焙食品浪费统计数据,但据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估算,2024 年国内面包年产量超过 1200 万吨,按 5% 的平均报损率计算,每年浪费的面包可满足近千万人一个月的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面包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小麦、牛奶、黄油等原料,从种植到加工需经过复杂的产业链,浪费的不仅是成品,更是背后的水资源、土地资源与能源投入。
面对这一困局,简单的道德谴责或商家单方面的调整都难以奏效,需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协同发力的解决方案。在政府层面,可借鉴法国《反食物浪费法》的经验,通过政策引导降低临期食品捐赠的门槛。法国规定,商家捐赠临期食品可享受税收减免,且因捐赠食品引发的安全问题无需承担法律责任,这一制度让法国食品捐赠量在五年内增长了 40%。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始探索类似模式,例如深圳市 2024 年推出的《临期食品公益捐赠管理办法》,明确企业捐赠临期食品可凭捐赠证明抵扣部分税款,同时由政府指定的第三方机构负责食品质量检测,消除商家的安全顾虑。
企业层面的创新同样关键。一些连锁烘焙品牌已开始尝试 “柔性供应链” 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控制产量。北京某知名面包品牌开发了销量预测系统,结合门店周边人流、天气、历史销售数据等因素,将产量误差控制在 2% 以内,报损率较之前下降了 60%。此外,“临期食品专区” 也是可行的探索方向,杭州某面包店在每天傍晚设立临期食品专区,将剩余面包以原价 50% 的价格出售,既减少了浪费,又吸引了固定的消费群体,试点三个月后,门店净利润反而提升了 8%。不过,这种模式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例如明确标注 “临期食品” 字样、限定食用时间等,避免引发消费纠纷。
社会力量的参与则能打通临期食品捐赠的 “最后一公里”。在上海,公益组织 “食物银行” 与 200 多家烘焙店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天闭店后由志愿者统一回收临期面包,经过简单的质量检查后,分发给社区低保户、流浪人员救助站等机构。为解决运输成本问题,该组织与本地物流公司合作,争取到运输费用减免 50% 的优惠,同时通过线上众筹筹集运营资金。据统计,该项目每年可回收利用近 100 吨面包,惠及超过 5 万名困难群众。这种 “企业捐赠 + 公益分发 + 社会支持” 的模式,既降低了商家的参与成本,又确保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解决临期面包浪费问题,还需要引导消费者转变观念。调查显示,约 65% 的消费者对临期食品存在抵触心理,认为 “临期等于不安全”。事实上,在保质期内的临期食品,其口感和营养成分与新鲜食品并无显著差异。通过科普宣传、公益体验等方式,让消费者正确认识临期食品,是推动资源再利用的重要基础。例如,广州市开展的 “临期食品体验日” 活动,邀请市民参观面包生产流程和临期食品检测过程,现场品尝临期面包,有效提升了消费者的接受度。
从上海网红面包店的倾倒事件,到各地涌现的创新实践,临期面包困局的破题之路正在逐步清晰。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粮食节约,更考验着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它需要政策制定者兼顾安全与效率,需要企业在利润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也需要每个消费者用理性态度对待临期食品。当政府的制度保障、企业的创新举措、社会的公益力量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从 “浪费可耻” 到 “物尽其用” 的转变,让每一份面包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注入实实在在的力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