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一碗木薯糖水,居然昏睡了 14 小时,醒来还头晕恶心!” 近日韶关网友的这则发帖引发全网热议,让华南地区家喻户晓的经典甜品 —— 木薯糖水瞬间披上 “危险外衣”。有人疑惑 “从小吃到大的美食怎么会致病”,也有人担忧 “是不是以后再也不能吃了”。事实上,木薯的 “毒性争议” 并非新鲜事,这株被誉为 “地下粮仓” 的作物,藏着关乎安全与美味的双重密码。

木薯绝非 “毒食”,但生鲜状态下的确暗藏风险。作为世界三大薯类之一,木薯在物资匮乏年代曾是南方人的 “救命粮”,如今仍是 8 亿人的主要口粮。但与红薯、马铃薯不同,木薯天生携带 “毒素基因”—— 其体内含有的亚麻苦苷(占 95%)和百脉根苷这两种氰苷类化合物,在自身亚麻苦苷酶的作用下会水解生成剧毒的氢氰酸。有数据显示,仅需食用 150g-300g 未经处理的生木薯,就可能引发中毒反应,而这大致相当于一碗糖水所需的原料量。
让人庆幸的是,木薯早已被科学分类管控。根据用途,木薯被明确分为食用类、饲用类和工业类,我们在市场上能买到的多为食用类品种。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业科学家已培育出多款低毒食用品种,如广西热作所选育的 “桂热 10 号”,因低毒可鲜食、糯性强的特点被称为 “水晶木薯”,如今已是上千家糖水店的首选原料,年创造销售收入超 5 亿元。此外,“华南 9 号”“桂热 11 号” 等品种也通过技术改良大幅降低了毒素含量,为食用安全奠定了基础。
但品种改良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加工不当仍是中毒的主要诱因。温州瑞安一家三口就因食用处理不当的木薯中毒入院:他们虽去皮并用高压锅烹煮,但密闭的锅盖导致含氰化物的水蒸气无法排出,且饮用了带毒素的原汤,最终出现腹胀、麻木、呕吐等症状。这并非个例,广西曾有报道称,一家三口因木薯加工不当中毒,最终导致一名儿童死亡,足见规范处理的重要性。
木薯中毒的症状与剂量密切相关,且潜伏期长达 1-12 小时,容易被忽视。轻微中毒时,人体会出现口干、头晕、乏力等类似 “感冒” 的症状,嗜睡正是典型表现之一,这也解释了韶关网友 “昏睡 14 小时” 的现象;中度中毒则会引发胸闷、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意识不清、全身痉挛,最终因呼吸麻痹或心跳停止死亡。需要警惕的是,部分人群肠道内含有能转化氰苷的酶,即便食用熟木薯也可能出现轻度中毒反应。
不过,网友的 “昏睡经历” 也可能另有原因。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营养科金薇薇副主任营养师指出,木薯糖水的高糖分和高碳水化合物同样会导致嗜睡。木薯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达 27.8 克 / 100 克,几乎是红薯的两倍,属于高 GI 食物,烹煮时加入的大量糖分更会让血糖快速飙升。血糖升高会促使大脑内 5 – 羟色胺水平上升,这种物质能调节睡眠,从而引发类似 “饭后犯困” 的反应。这也提醒糖尿病患者和控糖人群,即便木薯处理得当,也需严格控制食用量。
想要安心享用木薯糖水,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 “脱毒五步法”。首先要选对品种,认准 “桂热 10 号”“华南 9 号” 等低毒食用品种,坚决不食用野生木薯。其次必须去皮干净,因为氢氰酸主要集中在块根周皮、茎秆和叶片中,去皮是脱毒的基础步骤。第三步需长时间浸泡,将去皮木薯切块后浸泡 1 天以上,期间勤换水,可使氰化物含量降低 45%,有说法认为浸泡 1 周效果更佳。第四步要坚持 “水煮 + 开盖蒸煮”,水煮 25 分钟可去除 81.7% 的氢氰酸,开盖烹饪能让有毒气体充分蒸发,煮后弃汤食用更安全。最省心的方式则是直接购买木薯粉,正规产品经冲淋、粉碎、烘干等工序,氰苷清除率可达 96% 以上。
从 “救命粮” 到 “网红甜品”,木薯的身份转变背后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广西热作所研发的食用木薯产业化技术,通过冷冻贮藏工艺实现了新鲜木薯周年供应,还打造出 “张飞木薯羹” 等知名品牌,让木薯产值倍增。这意味着只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按规范处理,木薯糖水依然是安全的美味。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任何食物都需 “适量” 原则。即便经过彻底脱毒,一次性大量食用木薯仍可能导致血糖波动或消化不良。若食用后出现头晕、呕吐、乏力等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就医,切勿因 “症状轻微” 而延误处理。
木薯糖水的甜香早已融入华南人的生活记忆,这份美味从不是 “洪水猛兽”。只要摸清它的 “脾气”—— 选对品种、做好脱毒、控制食量,就能放心享受这份软糯香甜。毕竟,真正的美食安全,永远藏在科学认知与规范操作之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