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餐,筷子都是我们离不了的 “老伙计”。从孩童时期学着用筷子夹起第一口饭,到阖家团圆时用它分享桌上的佳肴,筷子早已成了中国人饮食文化里的重要符号。可谁能想到,这双每天入口的餐具,要是用不对,竟可能藏着诱发胃癌的 “隐患”?

前阵子 #筷子换一换胃癌少一半# 的话题冲上热搜,不少人看后赶紧翻出家里的筷子检查。有人说 “我家筷子用了三年都没换”,有人疑惑 “天天洗筷子,怎么还会有细菌”。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筷子和胃癌到底有啥关联,以及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用筷误区。
先看清:中国胃癌现状,比你想的更严峻
提到癌症,很多人先想到肺癌、肝癌,却忽略了胃癌的 “杀伤力”。可数据不会说谎,中国的胃癌负担,早已到了不能忽视的地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胃癌的全球发病率排第 5 位,但死亡率却高居第 3 位,仅次于肺癌和肝癌。全球每年新增 100 多万胃癌患者,中国就占了 40% 以上 —— 相当于每 10 个新确诊的胃癌病人里,就有 4 个是中国人。
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更具体:我国胃癌发病率为 31.28/10 万人,在所有肿瘤里排第 2 位,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 2 倍;死亡率达 22.04/10 万,同样稳居恶性肿瘤死亡率前三。更让人揪心的是,WHO 预测,未来 20 年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会逐年上升,目前每年约有 17 万人因胃癌离世,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 23.02%。
而且胃癌还透着 “地域偏心”。中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的胃癌患者,占了全球总数的 2/3。国内来看,西北地区发病率最高,东北、内蒙古、华东及沿海地区紧随其后,西南和中南地区相对较低,整体呈现 “北方高于南方、沿海高于内地” 的特点。
最该警惕的是 “年轻化” 趋势。以前总觉得胃癌是中老年人的病,可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被确诊。更可怕的是,年轻人患胃癌往往病情更重,很多人发现时已经出现转移 —— 这和年轻人饮食不规律、胃痛硬扛、忽视筛查有很大关系。
筷子怎么成了 “健康杀手”?两个致癌风险藏不住
筷子本身不会致癌,但用错了、用久了,就可能变成 “细菌温床”,间接诱发胃癌。其中最危险的,就是这两类物质。
风险 1:幽门螺杆菌 —— 藏在筷子上的 “一类致癌物”
很多人可能没听过幽门螺杆菌,但它的危害可不小: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就把它列为 “一类致癌物”,明确它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更可怕的是,它的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 “口 – 口传播” 和 “粪 – 口传播”,而筷子,就是重要的传播载体。
咱们中国人吃饭习惯共餐,一盘菜端上来,大家用各自的筷子夹取。如果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他的唾液会粘在筷子上,再夹菜时就会污染整盘菜。其他人夹菜时,就可能把这些细菌吃进肚子里,造成交叉感染。
可能有人会问:“我是成年人,免疫力不差,也会被传染吗?” 其实幽门螺杆菌主要在儿童时期传播,成年人确实不是易感人群。因为儿童免疫系统没发育好,胃内环境也更利于细菌 “扎根”,如果父母感染了,很容易通过喂饭、共用餐具传给孩子。
成年人的胃黏膜更成熟,胃酸分泌稳定,强酸环境能杀死大部分外来细菌,新入侵的幽门螺杆菌很难 “定居”。但这并不代表成人完全安全 —— 如果和感染者有密切口腔接触、生活在卫生条件差的地方、长期吃抑酸药导致胃酸减少,或者免疫力低下,还是有被感染的可能。
更关键的是,幽门螺杆菌有 “家庭聚集性”。研究显示,只要家里有一个人感染,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和孩子)的感染风险会显著升高。所以别觉得 “自己没症状就没事”,可能已经把细菌传给家人了。
风险 2:黄曲霉毒素 + 细菌生物膜 —— 老旧筷子的 “致命组合”
除了幽门螺杆菌,筷子用久了还可能滋生霉菌和细菌,其中最危险的就是黄曲霉毒素。
上海消保委曾做过一项检测:对 200 户家庭的筷子抽样后发现,使用超过 6 个月的筷子,表面霉菌和细菌数量比新筷子高 30% 以上。尤其是竹木筷,因为有天然纤维缝隙,特别容易吸水分、藏食物残渣。南方梅雨季节湿度大,筷子洗完没晾干,黄曲霉菌就会在缝隙里大量繁殖。
黄曲霉毒素也是 IARC 认定的 “一类致癌物”,毒性比氰化钾还强 10 倍,不仅会致肝癌,还可能诱发胃癌。更可怕的是,普通家庭的消毒方法根本杀不死它 —— 它要在 280℃以上的高温下才会分解,而家里煮开水、用消毒柜低温消毒,温度最多 100℃,根本没用。所以只要筷子上出现霉斑,尤其是黑色、绿色的霉点,哪怕用热水烫、用洗洁精刷,也不能再用了。
另外,筷子用得越久,表面越容易出现划痕、裂缝和毛刺。这些微小的 “伤口”,会成为细菌的 “避难所”,形成一层 “细菌生物膜”—— 就像给细菌盖了个 “保护罩”,普通清洗根本冲不掉。
辽宁省人民医院曾做过研究:使用两年的家庭木筷,每平方厘米的菌落数能达到 16.3 CFU,远超安全标准。这些带着生物膜的筷子夹食物时,细菌会不断粘到食物上,吃进肚子后会刺激胃黏膜,引发慢性胃炎。如果长期忽视,炎症会一步步发展:从慢性炎症到萎缩性胃炎,再到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最后可能变成胃癌 —— 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十几年,却很少有人察觉。
守护胃健康,从 “正确用筷” 开始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慌:“那筷子还能用吗?” 其实不用怕,只要避开误区、做好这 5 点,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1. 筷子别 “超期服役”,按材质定更换时间
很多人觉得 “筷子没坏就不用换”,但筷子的 “寿命” 和材质有关,哪怕看起来完好,内部也可能藏着细菌。
- 竹木筷:推荐 3 个月换一次。竹木材质容易吸潮、藏菌,哪怕天天消毒,用久了也会有划痕,所以建议 3 个月强制更换,别心疼钱。
- 不锈钢 / 合金筷:可以 6 个月换一次。这类材质不容易发霉,但用久了可能出现划痕,也会藏细菌,6 个月更换一次更安全。
- 陶瓷筷:没破损就能长期用。陶瓷表面光滑,不容易粘细菌,只要没摔裂、没缺口,定期消毒就能一直用。
这里给大家提个醒:每次洗完筷子,一定要沥干水分,放进带镂空的筷筒里,别闷在密封盒子里 —— 潮湿环境是细菌最好的 “温床”。
2. 公筷一定要用,别觉得 “矫情”
用公筷公勺,是预防幽门螺杆菌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可能有人觉得 “一家人不用这么见外”,但共餐时的唾液交换,正是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建议家里备两套餐具:每个人有自己的专用筷子,吃饭时再摆上公筷公勺,夹菜时先用公筷把菜夹到自己碗里,再用专用筷子吃。聚餐时更要坚持用公筷,别觉得 “不好意思”—— 比起面子,家人的健康更重要。
如果家里已经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换筷子只能减少传给别人的风险,不能降低自己的胃癌风险。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做根除治疗 —— 现在有成熟的 “四联疗法”,大部分人规范治疗后都能根除。
3. 洗手别敷衍,20 秒是底线
幽门螺杆菌还有 “粪 – 口传播” 的途径 —— 如果手上沾了细菌,又去拿筷子、夹食物,就可能吃进肚子里。所以饭前便后洗手,一定要认真做。
正确的洗手方法是: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掌心、手背、指缝、指甲缝、手腕,至少 20 秒(大概是唱一遍《生日快乐》的时间),然后用流动水冲干净。尤其是给孩子喂饭前后,更要仔细洗手,别用自己的筷子给孩子喂饭 —— 这是把细菌传给孩子最直接的方式。
4. 口腔卫生别忽视,细菌可能从口入
口腔是幽门螺杆菌的 “藏身地” 之一,如果口腔里有细菌,刷牙不彻底,细菌可能会通过唾液粘到筷子上,再进入胃里。所以保持口腔清洁也很重要。
建议每天早晚认真刷牙,每次至少 3 分钟,饭后用清水漱口;每年去洗一次牙,做一次口腔检查,有蛀牙、牙周炎要及时治疗 —— 别让口腔成为细菌的 “大本营”。
5. 改掉 3 个坏用筷习惯,别让细菌 “乘虚而入”
除了换筷子、用公筷,有些日常的用筷习惯也得改:
- 别 “嘬筷子”:很多人吃饭时会下意识嘬筷子,把筷子上的汤汁吸干净,这样会把口腔里的细菌粘到筷子上,再夹菜时污染食物。
- 别 “扒拉菜”:用沾了唾液的筷子在菜盘里翻来翻去,找自己爱吃的菜,会让整盘菜都沾到细菌。
- 别用筷子 “剔牙”:筷子头不是牙签,用它剔牙容易戳伤牙龈,还会把口腔细菌带到筷子上。
胃癌不是突然来的,这些风险因素也要警惕
筷子只是诱发胃癌的 “间接因素”,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的结果。除了筷子,这些风险因素也不能忽视。
遗传因素:家人有胃癌,你要更小心
大约 5%~10% 的胃癌有家族聚集倾向。如果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有胃癌,你患胃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 2~4 倍。这不是说 “一定会遗传”,而是意味着你属于 “高危人群”,需要更早做筛查。
饮食因素:这些习惯会 “伤胃”
胃癌的地域差异,主要和饮食习惯有关。比如长期吃腌制食品(咸菜、腊肉、咸鱼),里面的硝酸盐会在胃里变成亚硝酸盐,再和胺结合生成亚硝胺 —— 这是明确的致癌物。
高盐饮食也会伤胃:盐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让胃黏膜变得脆弱,更容易被细菌侵袭,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另外,经常吃油炸、烧烤、霉变食物,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也会增加胃癌风险。
还有吸烟和饮酒:吸烟会让烟雾中的致癌物进入胃里,刺激胃黏膜;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慢慢发展成癌症。
感染因素:除了幽门螺杆菌,还有 EBV 病毒
前面已经说过,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 “头号元凶”,中国有 56.22% 的人感染(约 7.68 亿人),几乎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另外,EBV 病毒( Epstein-Barr 病毒)感染也和胃癌有关,虽然不如幽门螺杆菌常见,但也要警惕。
最后提醒:胃癌筛查,比你想的更重要
很多人觉得 “我没胃痛、没反酸,就不用查胃”,但胃癌早期几乎没有症状,等出现胃痛、呕血、体重下降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差。
所以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建议:
- 40 岁以上的健康人:每 1~2 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筛查年龄提前到 35 岁,同样每 1~2 年做一次胃镜。
- 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遵医嘱定期复查,必要时做病理检查,排除癌变可能。
胃镜并不可怕,现在有无痛胃镜,打一针麻药就能睡过去,醒来检查已经结束。很多人做胃镜后发现胃炎、胃息肉,及时治疗后,就能避免发展成胃癌 —— 早发现、早干预,才是预防胃癌最有效的方法。
筷子是我们生活里的小物件,却关系着全家人的健康。别再让 “将就用”“懒得换” 成为健康隐患,从今天开始,换一双新筷子,用起公筷,做好筛查 —— 守护胃健康,就从这些小事做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