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而已,忍忍就过去了”“吃片止痛药,扛到下班再说”—— 生活中,不少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对待头痛。尤其是在节奏快、压力大的当下,头痛仿佛成了 “家常便饭”,很少有人会把它和 “危险”“大病” 联系起来。但医生提醒,头痛绝非小事,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有些头痛若不及时干预,甚至会危及生命。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头痛那些不能忽视的细节,帮你分清 “普通头痛” 和 “危险头痛”,还教你科学缓解的方法。
别再 “硬扛”!这 6 种头痛其实是疾病预警
头痛确实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比如熬夜后、感冒时、压力大时出现的轻微头痛,通常休息后就能缓解。但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千万别再抱着 “忍一忍” 的心态,及时就医才是关键。
1. 头痛 + 发热,体温降了痛没停?警惕脑炎
感冒发热时,人体血流速度加快、头部血管扩张,出现轻微头痛很正常,一般随着体温恢复正常,头痛也会随之消失。但如果发热时头痛剧烈到难以忍受,比如像有重物砸在头上,还伴有脖颈僵硬、精神萎靡、恶心呕吐,甚至意识模糊,哪怕体温降下来了,头痛依然没有缓解,就必须警惕脑炎的可能。
脑炎是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多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损伤神经功能,留下记忆力下降、肢体活动障碍等后遗症,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去年,黑龙江黑河就有一位 30 岁的年轻人,因感冒后持续头痛硬扛了 3 天,最终因病毒性脑炎住院,好在就医及时,才避免了严重后果。
2. 头痛 + 神经异常,小心颅内病变
如果头痛时还伴随这些症状 —— 反应迟钝、看东西模糊重影、说话含糊不清、喝水时呛咳、手脚麻木无力,甚至突然抽搐,一定要高度警惕颅内病变,比如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等。这些疾病会压迫或损伤脑组织,影响神经功能,头痛只是 “冰山一角”,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瘫痪、昏迷。
此外,单侧头痛伴随眼睛胀痛时,别误以为是 “用眼过度”,这可能是青光眼的信号。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会压迫视神经,除了头痛、眼胀,还可能出现视力下降、看东西有 “彩虹圈”,若不及时降低眼压,可能在短时间内失明,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警惕这种情况。
3. 突发 “爆炸样” 头痛,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从未经历过的剧烈头痛,像 “头部被炸开”“被重物猛击” 一样难以忍受,这种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因为它很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发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属于神经科急症,死亡率极高,即使抢救及时,也可能留下认知障碍、癫痫等后遗症。
临床数据显示,约 70% 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发症状就是突发剧烈头痛,部分人还会伴随呕吐、颈部僵硬、意识丧失。这类头痛往往没有预兆,可能在走路、吃饭、甚至睡觉时突然发作,一旦出现,别犹豫,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每耽误一分钟,都可能增加风险。
4. 头痛持续加重,需排查脑肿瘤
如果头痛从偶尔发作变成 “天天都有”,而且疼痛程度越来越重,比如一开始只是轻微胀痛,后来发展到必须吃止痛药才能缓解,甚至夜间会被痛醒,就要警惕脑肿瘤的可能。脑肿瘤会随着体积增大,逐渐压迫周围的脑组织和神经,导致头痛逐渐加重,还可能伴随视力下降、耳鸣、肢体无力等症状。
尤其是没有头痛病史的人,突然出现持续不能缓解的头痛,或者 50 岁以上的人新发头痛,更要谨慎。很多人误以为 “年轻人不会得脑肿瘤”,但近年来,脑肿瘤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长期熬夜、压力过大、接触有害物质等,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一头痛就吃药?小心 “越吃越痛”
面对头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吃片止痛药”,甚至有人把止痛药当成 “万能药”,只要头痛就吃,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但医生提醒,止痛药并非 “越多越好”,服用过量反而会导致 “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让头痛变得更频繁、更严重。
1. 三类止痛药,服用有 “上限”
不同类型的止痛药,每月服用天数都有严格限制,超过这个范围,就可能引发药物依赖和副作用:
- 非甾体消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这类药物是缓解普通头痛的常用药,比如常见的退烧药、止痛药中多含有此成分。但每月服用不能超过 15 天,过量服用可能损伤肝脏和胃肠道,导致肝损伤、胃溃疡等问题。
- 复方止痛药:这类药物通常含有多种成分,比如止痛药 + 咖啡因 + 镇静剂,缓解疼痛的效果较强,但副作用也更大,每月服用不能超过 10 天,长期过量可能导致药物依赖、血压升高。
- 曲普坦类药物:主要用于缓解偏头痛,能快速收缩脑血管,减轻疼痛。但每月服用同样不能超过 10 天,过量可能导致血管痉挛,反而加重头痛,还可能引发心悸、头晕等不适。
2. 记录头痛情况,帮医生制定方案
如果经常头痛,比如每月发作超过 3 次,别只靠吃药缓解,建议养成 “头痛记录” 的习惯:每天记录是否头痛、头痛的时间(比如早上起床后、下午)、疼痛部位(单侧、双侧)、疼痛程度(0-10 分)、伴随症状(恶心、怕光等),以及每月服用止痛药的次数和剂量。
这些记录能帮助医生判断头痛的类型和诱因,比如是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还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头痛,进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比如调整用药、推荐预防措施,而不是单纯靠 “加药” 来缓解疼痛。
偏头痛:女性高发的 “失能性疾病”,这些诱因要避开
在所有头痛类型中,偏头痛最为常见,而且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 3 倍左右,多数人在青春期发病,月经、怀孕、绝经等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偏头痛的发作。很多人误以为偏头痛只是 “比普通头痛更痛一点”,但实际上,它是一种 “失能性疾病”,发作时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1. 偏头痛的典型症状,你中了几个?
偏头痛发作时,通常会出现这些症状:
- 疼痛特点:多为单侧或双侧头痛,呈 “搏动性疼痛”,就像头部的血管在 “跳动”,疼痛程度从中度到重度,若按 0 分(不痛)到 10 分(无法忍受)评分,大多在 4 分以上。
- 伴随症状: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对光线和声音特别敏感,比如看到强光会觉得刺眼,听到噪音会觉得烦躁,部分人还会出现头晕、乏力。
- 视觉先兆:约 20%-30% 的患者在头痛发作前 5 分钟到 1 小时,会出现视觉异常,比如看到闪光、亮点,或者视野中出现 “黑影”“空缺”,严重时甚至会暂时看不清东西,这种先兆症状往往是偏头痛发作的 “预警”。
2. 这 4 类因素,容易诱发偏头痛
了解偏头痛的诱发因素,才能更好地预防:
- 睡眠不足:长期熬夜、失眠,或者睡眠质量差,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导致脑血管功能紊乱,诱发偏头痛。很多人会发现,只要前一晚没睡好,第二天就容易头痛。
- 饮食不当:摄入过多咖啡因(如咖啡、浓茶、巧克力)、食用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含亚硝酸盐)、饮酒(尤其是红酒),都可能刺激脑血管,引发偏头痛。此外,空腹、饥饿也可能成为诱因。
- 温度变化:突然从温暖的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或者天气骤冷、骤热,都可能导致头部血管收缩或扩张,诱发偏头痛。比如冬季出门没做好保暖,夏季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都可能引发头痛。
- 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压力大的状态,会导致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进而影响脑血管,诱发偏头痛。很多人在工作忙碌、考试前、家庭琐事多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头痛。
不用药也能缓解头痛!2 个实用方法,在家就能做
如果头痛症状较轻,或者不想依赖药物,不妨试试这两个方法,简单易行,在家就能操作,对偏头痛、血管性头痛都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1. 川芎天麻代茶饮:经典搭配,缓解头痛
中医认为,川芎能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天麻能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二者搭配是缓解头痛的经典组合,尤其适合偏头痛、血管性头痛。
具体做法:准备 8 克川芎、2 克天麻,将两者洗净后打成细粉(如果没有打粉机,也可以切成薄片),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盖上盖子焖 10 分钟后即可饮用,每天 1-2 次。如果喜欢食疗,也可以在炖鱼头汤时,按照这个比例加入川芎和天麻,既能增加汤的风味,又能起到调养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川芎性温,阴虚火旺(比如经常口干舌燥、手心脚心发热)的人要少用;天麻虽好,但不宜长期过量服用,若头痛缓解,就可以暂停。
2. 按揉穴位:疏通经络,缓解头痛
头部是 “诸阳之会”,经络通畅、气血充足,才能减少头痛的发生。通过按揉头部穴位,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快速缓解头痛,具体步骤如下:
- 第一步:推前额至太阳穴:用双手食指或中指,从两眉之间的 “印堂穴” 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推至两侧的 “太阳穴”,力度要轻柔,往返推 3-4 遍,能缓解前额部头痛。
- 第二步:五指拿法按揉头颈部:将双手的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用大拇指按在头顶两侧,其余四指按在头后部,从头顶开始,慢慢向下移动到颈部,进行节律性的提捏(即 “拿法”),往返 4-5 次,能放松头颈部肌肉,缓解紧张性头痛。
按揉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调整力度,以感到酸胀但不疼痛为宜,每天坚持 5-10 分钟,不仅能缓解头痛,还能改善头晕、疲劳等不适。
最后提醒:头痛持续不缓解,及时就医是关键
引起头痛的原因复杂多样,从简单的睡眠不足、压力大,到严重的脑炎、脑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都可能导致头痛。如果头痛持续加重,比如疼痛时间越来越长、程度越来越重,休息后也无法缓解,或者出现了文中提到的 “危险症状”(如发热、神经异常、突发剧烈头痛),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通过头颅 CT、磁共振、眼压检测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再对症治疗。
头痛不是 “小毛病”,更不能靠 “硬扛” 解决。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能重视头痛背后的健康信号,也别忘了转发给家人和朋友,让更多人了解头痛的危害,科学应对头痛问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