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入秋后昼夜温差拉大,空气湿度骤降,人体易出现 “燥象”—— 晨起口干舌燥、皮肤紧绷脱屑,甚至干咳少痰、情绪烦躁。中医认为 “秋属金,其气燥”,燥邪易伤肺耗津,而现代医学也证实,秋季人体每日显性失水(呼吸、出汗)增加 30%,单靠白开水难以完全缓解 “隐性缺水”。
云南永善县委宣传部提醒,秋季每日需补水 1500~2000 毫升,但补水≠喝白水。将药食同源的食材融入饮品,既能满足补水需求,更能针对性调理秋燥引发的各类不适。以下 4 款养生饮,从润肺、解压到护脾胃、强免疫,精准匹配秋季养生痛点。
4 杯对症养生饮:做法、功效与禁忌全解析
(一)润肺防燥 “第一饮”:百合银耳雪梨羹
核心功效:滋阴润燥、清心安神,直击秋燥伤肺引发的干咳、咽干、失眠等问题。中医认为 “白色入肺”,雪梨、银耳、百合均属白色食材,三者配伍堪称 “润肺铁三角”—— 雪梨性凉,能清热化痰、生津润燥,对急性气管炎引发的咽喉痛、痰稠有良效;银耳含丰富植物胶质与多糖,可增强皮肤锁水能力,搭配百合中的特殊生物碱,既能缓解肺燥,又能改善 “秋愁” 导致的失眠。
进阶做法:
- 食材预处理:干银耳用温水泡发 30 分钟,撕去黄色根蒂后掰成小朵(越碎越易出胶);鲜百合掰开洗净,若用干百合需提前泡发 2 小时;雪梨削皮去核,切滚刀块,梨皮可保留(含丰富膳食纤维与黄酮类物质)。
- 炖煮技巧:砂锅中加纯净水(水量为食材的 3 倍),先放入银耳大火煮开,转小火炖 40 分钟至出胶;加入雪梨、百合继续炖 20 分钟,最后 10 分钟放黄冰糖调味(黄冰糖润肺效果优于白冰糖)。
- 花样升级:可加 3 颗去核红枣增香补血,或出锅后撒枸杞点缀,冷藏后饮用更能清热解暑。
注意事项:雪梨性凉,胃寒者可加 1 片生姜中和寒性;糖尿病患者改用木糖醇,且需控制食用量;百合易生燥,炖煮时需多加水量避免上火。
(二)解压疏肝 “安神饮”:玫瑰茉莉花茶
核心功效:行气解郁、调畅情绪,破解 “秋悲” 困局。秋季阳气收敛,人体肝气易郁结,出现情绪低落、胸闷胁胀等问题。玫瑰花味甘微苦,能活血疏肝,其含有的挥发油可舒缓神经;茉莉花香气清幽,能理气开郁,二者搭配可 “以香醒脾,以气解郁”,尤其适合职场人群缓解压力。
精致做法:
- 选料关键:优先选半开放的重瓣玫瑰(有效成分更足)和伏天采摘的茉莉花(香气浓郁),各取 3~5 克,用温水快速冲洗去除浮尘(避免久泡流失养分)。
- 冲泡技巧:玻璃壶中加沸水,放入花材后加盖焖 15 分钟,待汤色呈淡粉黄色即可饮用。可反复冲泡 2 次,第三次香气与功效均会减弱。
- 搭配建议:加 1 颗乌梅可生津止渴,适合咽干人群;配 2 克陈皮能理气健脾,缓解情绪不佳导致的食欲不振。
禁忌人群:玫瑰花活血力强,孕妇、经期量多者绝对禁用;体质虚弱者不宜长期饮用,以免耗气。
(三)和胃健脾 “暖身饮”:红香茶
核心功效:温中理气、燥湿和胃,改善秋凉引发的脾胃不适。入秋后贪吃生冷或腹部受凉,易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胀、腹泻、反酸等症状。小茴香性温味辛,能散寒止痛、和胃理气,对胃寒胀痛有奇效;红茶属全发酵茶,含茶黄素与茶多酚,既能温胃护胃,又能促进消化液分泌。
简易做法:
- 食材搭配:小茴香 3 克(药店售卖的干品更佳)、祁门红茶 5 克,洗净后放入养生壶。
- 煮制方法:加 500 毫升清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煮 3~4 分钟,滤渣后加少量冰糖调味,趁热饮用可暖腹驱寒。
- 适用场景:饭前半小时饮用能开胃,饭后 1 小时饮用可解腻,受凉后喝一杯能快速缓解腹痛。
注意事项:小茴香性温,阴虚火旺(手足心热、口干盗汗)者禁用;红茶含咖啡因,失眠者需在下午 4 点前饮用;容易上火者可减小茴香用量至 1 克,避免加重症状。
(四)免疫防护 “屏障饮”:紫苏黄芪饮
核心功效:益气固表、养阴润肺,筑牢秋季防流感防线。秋季气温多变,风寒感冒高发,黄芪被称为 “补气第一药”,其含有的多糖类成分能刺激 T 细胞、B 细胞增殖,增强免疫力;紫苏叶辛温发散,可驱散表寒,搭配麦冬养阴润燥,生姜温中止呕,能 “补而不燥,散而不伤阴”。
科学做法:
- 食材配比:黄芪 5 克、紫苏叶 10 克、生姜 10 克(切片)、麦冬 15 克,洗净后加 600 毫升清水浸泡 10 分钟(让有效成分充分释放)。
- 煎煮要点: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 30 分钟,滤出药液分 2 次温服,早晚各 1 次效果最佳。
- 灵活调整:易上火者用党参替换黄芪(党参性平,补气更温和);3~10 岁儿童用量减半,且不加生姜(避免刺激肠胃);感冒初期加 2 根葱白,可快速缓解鼻塞流涕。
注意事项:黄芪不宜与萝卜同服(萝卜破气,会降低药效);高血压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饮用;服药期间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
秋季饮水养生 “避坑指南”
- 补水时机有讲究: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建议上午 9 点、下午 3 点各喝 200 毫升,睡前 1 小时喝 100 毫升(避免夜尿频繁);运动后需分次补水,每次不超过 100 毫升。
- 水温控制是关键:40℃左右的温饮最佳,过凉易刺激肠胃,过热会损伤口腔黏膜;银耳羹等汤品需晾至温热再喝,避免高温破坏营养成分。
- 体质适配是核心:寒性体质多喝红香茶、紫苏黄芪饮,热性体质宜选百合银耳雪梨羹,阴虚体质需避开温性饮品,可改喝沙参玉竹茶(北沙参 10 克、玉竹 10 克煮水)。
以饮为养,顺应秋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养生的核心是 “收敛与滋养”。这 4 杯养生饮虽做法简单,却蕴含着 “药食同源” 的智慧 —— 用雪梨百合润其燥,用玫瑰茉莉疏其郁,用茴香红茶温其胃,用黄芪紫苏固其本。唯有根据自身体质选对 “水”,才能在干燥秋日里保持津液充盈、情绪舒畅、脾胃康健,为过冬筑牢健康根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