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走十米路都要喘半天,悔不该当初把咳嗽当小事!”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病房里,40 岁的陈师傅攥着诊断报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这位在石材厂工作十余年的维修师傅,从未想过自己十几年的烟瘾和车间里的粉尘,会联手将肺 “改造” 成坚硬的 “石头”。

故事要从三年前说起。彼时陈师傅只是偶尔咳几声,吐点清痰,车间同事打趣 “老烟枪该戒烟了”,他却扒拉着衣领满不在乎:“粉尘大呛的,歇会儿就好。” 直到两年前爬三层楼要歇五分钟,他仍固执地认为是 “年纪大了体力差”。一年前咳到整夜难眠、喘得冷汗直流,当地医院诊断 “间质性肺炎” 开的药,他更是想起才吃,病情在反复中悄然恶化。
去年年底,陈师傅连平路都走不动,转诊至省立医院时已呼吸困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姚秀娟回忆:“患者肺功能严重受损,普通 CT 显示双肺弥漫性病变,必须启动多学科会诊。” 在呼吸科、风湿免疫科、影像诊断科专家的联合研判下,最终确诊为 “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 + 进展性肺纤维化”—— 他的肺组织已失去弹性,像灌了胶水的海绵,变硬的纤维组织布满 “疤痕”,氧气根本无法有效进入血液。
不是肺癌却胜肺癌,200 种肺病的隐形陷阱
“很多患者听到间质性肺病很陌生,其实它的杀伤力绝不逊于肺癌。” 姚秀娟主任医师拿起两张 CT 片对比:正常的肺像吸饱水的海绵,呈现均匀的黑色通透影;而陈师傅的肺布满白色网格状阴影,局部已呈 “蜂窝状” 改变。这种病理变化会持续进展,就像海绵逐渐钙化,最终彻底失去气体交换功能。
作为 200 多种肺实质疾病的统称,间质性肺病的隐蔽性让人生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杨媛华主任医师指出,这类疾病早期多表现为干咳、活动后气短,甚至完全无症状,但纤维化进程却在悄然加速。临床数据显示,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需 1.5 年,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期仅 2-3 年,比部分肺癌类型预后更差。
更危险的是其复杂的致病因素与并发症。陈师傅的案例中,长期吸烟(>20 包年)和粉尘暴露是明确诱因,而临床中遗传、病毒感染、胃食管反流甚至某些药物都可能引发此病。若治疗不及时,患者会逐渐出现杵状指(手指末端像棒槌),进而并发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更令人警惕的是,肺纤维化区域还可能滋生癌细胞,导致肺癌风险显著升高。
多学科会诊破局:从误诊迷宫到精准救治
“间质性肺病的诊断堪称医学侦探工作。” 姚秀娟坦言,该病确诊需闯过 “三重关”:首先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判断缺氧程度,再用胸部高分辨率 CT 识别特征性影像,最终需结合肺组织活检和自身抗体检测才能锁定病因。正因如此,很多患者在呼吸科、胸外科、风湿科间反复转诊,平均误诊率高达 35%。
为破解这一困境,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今年推出的间质性肺病多学科联合门诊(MDT),让陈师傅这类患者少走了弯路。这个由呼吸科牵头,整合影像科、风湿免疫科、病理科、胸外科的诊疗团队,能实现 “一次就诊、多科会诊”。姚秀娟介绍:“影像科定位病灶,风湿科排除结缔组织病关联,病理科明确纤维化程度,最终由呼吸科制定抗纤维化方案,形成诊疗闭环。”
这种模式已在临床显现成效。漳州市医院的临床案例显示,40 岁的吸烟患者叶先生经 MDT 门诊支气管镜活检,确诊 “吸烟相关性间质性肺炎”,对症治疗后肺功能显著改善;69 岁的黄婆婆则通过 MDT 确诊为抗合成酶综合征继发肺病,经激素冲击治疗后康复出院。2025 年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 2025)最新研究更证实,早期抗纤维化治疗可稳定肺功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三类高危人群必做筛查,日常防护守住肺健康
“预防间质性肺病,关键在早发现、早干预。” 结合陈师傅的教训与临床指南,姚秀娟提醒三类人群需定期做肺功能筛查:长期吸烟者(尤其是>20 包年者)、长期暴露于粉尘 / 化学物质的从业者(如石材工、装修工)、有家族肺病遗传史者。建议这类人群每年做一次胸部高分辨率 CT 和肺功能检测,若出现持续干咳、活动后气短,需立即就医。
日常防护同样重要。医生建议:粉尘环境工作者必须佩戴专业防尘口罩,工作后及时清洗口鼻;吸烟者需立即戒烟,戒烟可使肺纤维化进展速度降低 30%;居家要避免潮湿环境,减少霉菌滋生引发过敏性肺炎的风险。已确诊患者则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同时通过腹式呼吸训练、低强度有氧运动改善肺功能。
如今,经过规范的抗炎、抗纤维化治疗,陈师傅的病情已趋于稳定。但他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隐蔽肺病的凶险,也映出科学诊疗的希望。正如姚秀娟所说:“肺没有痛觉神经,不会喊疼,但每一次咳嗽都可能是它的求救信号。忽视它,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