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开启,无论是漫步广州街头打卡广式茶点,还是在新疆集市捧着比脸大的烤馕,亦或是在东南亚餐厅嗦一碗热辣米粉,品尝各地特色小吃早已成为旅游的 “标配”。但你可能不知道,不少看似 “接地气” 的传统小吃,其升糖速度比绵白糖还快,若毫无节制地 “狂炫”,不仅容易引发餐后困倦、血糖骤升骤降的不适,长期下来还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今天我们就从 “血糖指数(GI)” 和 “血糖负荷(GL)” 两个核心指标入手,拆解 10 种热门传统小吃的升糖真相,帮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守住血糖健康。
先搞懂:为什么要关注小吃的 GI 和 GL?
吃碳水后血糖升高是正常现象,但血糖 “过山车” 式波动,对身体的伤害远超想象:
- 血糖骤升时,胰腺会被迫分泌大量胰岛素,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增加代谢疾病风险;
- 血糖骤降时,人会快速感到饥饿、乏力,甚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出游时的状态;
- 长期血糖波动还会催生自由基,加速细胞老化,增加慢性炎症风险。
而 GI 和 GL,正是判断食物对血糖影响的 “黄金工具”:
- GI(血糖指数):衡量食物让血糖升高的 “速度与能力”。GI≥70 为高 GI 食物,吃后血糖会猛涨;≤55 为低 GI 食物,血糖上升更平缓。
- GL(血糖负荷):结合 “食物份量” 的实际影响,公式为 “GI× 一份食物的碳水含量 ÷100”。GL≥20 为高负荷,意味着即便 GI 不高,吃多了仍会让血糖失控;≤10 为低负荷,相对更安全。
很多传统小吃看似 “健康”,实则因原料和工艺问题,GI 和 GL 双高 —— 比如用精制碳水做原料、反复蒸煮破坏淀粉结构,都会让消化吸收速度变快,血糖自然 “刹不住车”。
传统小吃升糖排行榜:5 类高风险,2 类可适量
我们整理了国庆出游最常遇到的 10 种传统小吃,按 “升糖风险” 从高到低排序,帮你清晰避坑。
第一梯队:升糖比白糖还猛(5 颗⚠️,GI≥90)
这类小吃的 GI 值远超绵白糖(GI 约 80),吃一口就可能让血糖 “飙升”,尤其需要控制份量。
1. 糯米鸡(GI=106)
很多人以为 “糯米 + 肉” 的组合会更健康,实则糯米鸡是 “升糖王者”—— 其 GI 值高达 106,几乎和纯葡萄糖(GI=100)持平,比广式咸肉粽(GI=69)高出近 40 个点。
关键问题出在制作工艺:糯米鸡用荷叶包裹后,会经过长时间高温蒸煮,糯米颗粒被彻底煮软、淀粉糊化程度极高,消化酶能轻松将其分解为葡萄糖,血糖自然 “直线上升”。
建议:若实在想吃,选择迷你款(约 50g),并搭配大量蔬菜(如焯水青菜),用膳食纤维延缓碳水吸收,同时当天减少其他主食(如米饭、面条)的摄入。
2. 馕(普通款 GI=93,肉馕 GI=65)
新疆馕的升糖能力颠覆认知 —— 一项针对新疆馕的研究显示,普通白面馕的 GI 值高达 93,比绵白糖还高 13 个点;即便加入羊肉、洋葱的肉馕,GI 也有 65(中 GI 范围)。
普通馕的 “高 GI 密码” 有两个:一是用精制白面做原料,膳食纤维含量极低;二是高温烤制过程中,面粉淀粉糊化彻底,且没有油脂、蛋白质的 “缓冲”,消化吸收速度极快。
建议:买 “比脸大” 的馕时,务必和同行人分着吃(每人不超过 1/4);优先选肉馕,其馅料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能延缓碳水分解;搭配新疆酸奶(无糖款)或烤串(瘦肉为主),平衡营养的同时稳血糖。
3. 肠粉(GI=90)
作为广式早茶的 “常客”,肠粉的细腻口感背后,藏着高升糖风险 —— 其 GI 值高达 90,属于典型的 “高 GI 食物”。
原因很简单:肠粉的原料是磨得极细的米浆,经过蒸制后,淀粉完全糊化,几乎不需要肠胃 “费力消化”,葡萄糖会快速进入血液。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吃肠粉时会淋大量酱油(含糖),进一步推高血糖。
建议:点肠粉时选 “瘦肉蛋肠”(增加蛋白质),少淋酱油;搭配一份白灼菜心,并用茶(如普洱茶)解腻,减缓血糖上升速度。
第二梯队:升糖中等,控制份量是关键(3-4 颗⚠️,GI=65-85)
这类小吃的 GI 值处于中高范围,偶尔吃没问题,但一旦过量,GL 值就会超标。
1. 烤包子(GI=70,GL=10 / 个)
烤包子和肉馕的原料相似(面粉 + 羊肉 + 洋葱),GI 值约 70(高 GI 临界值),但胜在 “份量可控”—— 一个 50g 左右的烤包子,GL 值约 10(低负荷范围),单独吃不会让血糖波动太大。
但要注意:很多人吃烤包子时会搭配奶茶(含糖)或粥,导致碳水 “叠加”,GL 值瞬间超标。
建议:一次吃 1 个即可,搭配无糖豆浆或清水;避免和其他主食(如馕、米饭)一起吃。
2. 河粉 / 米粉(GI=55-75,看口感)
米粉、河粉的 GI 值差异很大,核心取决于口感和做法:
- 口感柔软、煮得软烂的河粉(如汤河粉),GI 值可达 75(高 GI);
- 口感耐嚼、偏硬的米粉(如星洲炒米粉),GI 值约 55(低 GI);
- 炒粉比汤粉更稳血糖 —— 炒制时加入的油脂、蔬菜、肉类,能延缓淀粉消化,比清汤煮的粉升糖慢。
建议:优先选炒粉,少喝汤粉;若吃汤粉,尽量选 “加肉加菜款”,并只吃 1/2 的粉,多吃配菜。
3. 咖椰吐司(GI=49,GL=15 / 份)
作为新加坡街头早餐的 “代表”,咖椰吐司的 GI 值约 49(低 GI),看似安全,但实际隐藏 “热量陷阱”:
- 吐司是精制白面做的,本身升糖不慢;
- 夹层中的咖椰酱(椰浆 + 糖 + 鸡蛋)含糖量极高,黄油又会增加脂肪摄入;
- 一份咖椰吐司(2 片)的 GL 值约 15(中负荷),若搭配含糖咖啡,GL 值会超 20。
建议:点单时要求 “少酱”,搭配无糖咖啡或半生熟鸡蛋(增加蛋白质);一次只吃 1 片,另一片分给同伴。
第三梯队:升糖友好,控糖人群也能吃(1-2 颗⚠️,GI≤55)
这类小吃的 GI 值低,只要不额外加大量糖,就能放心适量吃。
1. 荞麦碗团(GI=53)
荞麦碗团是晋陕地区的传统小吃,用荞麦面制作,虽属于 “粗粮细作”,但 GI 值仅 53(低 GI),是少见的 “升糖友好型” 小吃。
荞麦中的膳食纤维和芦丁,能延缓碳水吸收,即便磨成粉、蒸制成碗团,仍能保持低 GI 特性。
建议:选择凉拌款(少放芝麻酱和糖),一次吃 1 小碗(约 100g),搭配黄瓜丝、胡萝卜丝,营养更均衡。
2. 龟苓膏(GI=47,无糖款更优)
市售龟苓膏虽会添加 10% 左右的糖,但 GI 值仅 47(低 GI),远低于饼干、蛋糕(GI 通常≥70)。
原因在于龟苓膏中的中草药成分(如土茯苓、金银花),其苦味物质能轻微抑制消化酶活性,减缓糖分吸收。
建议:优先选 “无糖龟苓膏”,若只有含糖款,一次吃 1 小盒(约 150g)即可,当天减少其他甜食的摄入。
国庆吃小吃的 3 个 “稳糖技巧”
掌握以下 3 个原则,既能享受美食,又能避免血糖 “过山车”:
1. 先吃 “缓冲食物”,再吃主食小吃
吃小吃前,先吃一些富含蛋白质或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 1 个鸡蛋、1 杯无糖酸奶、1 份凉拌蔬菜,能在肠胃中形成 “屏障”,延缓后续碳水的吸收速度。
比如:吃糯米鸡前,先吃几口白灼菜心;吃馕前,先啃一串烤瘦肉串。
2. 用 “交换法” 控制总碳水
把小吃当作 “部分主食”,而非 “额外零食”。比如:
- 吃了 1 个烤包子(约 50g),就少吃半碗米饭(约 50g);
- 吃了 1/4 个馕(约 100g),就不吃当天的面条或馒头。
3. 高 GI 小吃 “浅尝辄止”,搭配饮品有讲究
- 高 GI 小吃(如糯米鸡、肠粉)一次只吃 1/2 份,避免 “撑到饱”;
- 喝饮品时选无糖款(如无糖茶、黑咖啡),避免含糖奶茶、果汁,否则会让血糖 “雪上加霜”。
最后提醒:3 类人群需格外注意
以下人群吃高 GI 小吃时,务必更谨慎:
- 糖尿病患者:需提前计算 GL 值,避免吃 GI≥80 的小吃(如糯米鸡、普通馕),吃后监测血糖;
- 超重 / 肥胖人群:高 GI 小吃易转化为脂肪,建议每周不超过 2 次,每次控制在 100g 以内;
- 儿童和老人:儿童代谢快但需避免偏食,老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两者都建议 “少量多次” 吃,搭配蔬菜和蛋白质。
国庆出游的意义,在于感受不同地方的美食与文化,而非 “暴饮暴食” 后的负担。希望这份 “小吃升糖指南”,能帮你在享受旅途的同时,守住健康,吃得开心又安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