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不愈,癌风险悄增:3 种 “沉默炎魔” 的癌变预警与抗炎指南

谈到炎症,多数人会立刻联想到 “消炎”,却不知炎症本身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防御机制 —— 摔跤后挫伤的红肿、感冒时喉咙的灼痛、蚊虫叮咬后的痒胀,这些急性炎症反应正是身体对抗损伤与病原体的 “自我保护战”。但当炎症从 “急性冲锋” 转为 “慢性持久战”,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潜伏在体内,就会沦为癌症的 “隐形推手”。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 20% 的癌症与慢性炎症直接相关,其中 3 种慢性炎症的癌变风险尤为突出,需警惕防范。

一、慢性炎症:从 “免疫卫士” 到 “致癌帮凶” 的异变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童强指出,炎症本质是人体的 “超能力”:免疫细胞可精准清除病原体与毒素,隔离损伤区域并启动修复程序,助力身体恢复健康。但当致炎因素(如病毒感染、不良刺激)长期存在,急性炎症便会转化为慢性炎症,此时的免疫反应从 “保护” 转向 “破坏”。

慢性炎症的致癌机制已被多项研究证实。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杨盛力解释,持续存在的炎症会导致大量炎症因子(如白介素 – 1、肿瘤坏死因子 α)在局部聚集,这些因子会直接损伤细胞 DNA,增加基因突变概率,诱发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化。更危险的是,炎症细胞还会参与肿瘤微环境构建,促进血管生成,为癌细胞提供营养并增强其侵袭转移能力。2025 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更发现,慢性炎症能 “唤醒” 休眠的癌细胞,使其恢复增殖能力,引发癌症复发与转移。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余慧青提醒,这种 “沉默的炎症” 往往缺乏明显症状,仅表现为长期疲劳、乏力等亚健康状态,却在悄然间为癌症埋下隐患,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均存在密切关联。

二、3 类高危慢性炎症:癌变风险的 “重灾区”

从炎症发展到癌症通常需要十年以上,但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或癌症家族史会加速这一进程。以下 3 种慢性炎症与癌症的关联已被临床明确,需重点防控。

1.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癌的 “主要诱因”

我国是肝炎与肝癌高发国,约 80% 的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肝炎病毒在肝脏内持续复制,会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坏死与修复,在此过程中肝细胞极易发生基因突变。若不及时干预,炎症会逐步进展为肝硬化,最终诱发肝癌。

肝癌早期症状极具隐匿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达晚期,平均生存期仅 6-12 个月,预后极差。防控关键在于 “早预防、早治疗”:未感染者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最有效手段;已感染者应遵医嘱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阻断炎症对肝脏的持续破坏。

2. 慢性胃炎:胃癌的 “前置战场”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首要致病因素,早在 1994 年就被列为胃癌 I 类致癌物。这种细菌通过附着胃黏膜、分泌毒素引发慢性炎症,逐渐导致胃黏膜萎缩、肠化生,最终发展为胃癌,其癌变路径通常为 “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杨爱明指出,慢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表现为上腹饱胀、钝痛、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易被忽视。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阻断癌变:临床常用的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达 73%~88%,根除细菌后能显著降低胃癌发病风险。尤其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生患者,需每年进行内镜随访,监测病变进展。

3. 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 “高危信号”

慢性胰腺炎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 20 倍,酒精、肥胖与吸烟是二者共有的危险因素。胰腺长期受炎症刺激会发生组织损伤,导致抑癌基因失活,炎症细胞浸润进一步加重腺泡损伤,最终诱发癌变。

急性胰腺炎发作时常表现为剧烈腹痛,而慢性胰腺炎多为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可伴有体重减轻、腹泻等症状。解放军总医院专家郭万峰强调,暴饮暴食、过量饮酒会刺激胰液分泌,加重胰腺损伤,因此患者需严格控制饮食,戒烟限酒,并定期进行胰腺功能检查与影像学筛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除上述三类炎症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0 年内癌变风险达 30%)、HPV 相关宫颈炎、牙周炎等慢性炎症,也会显著增加对应器官的癌变风险,同样需加强管理。

三、科学抗炎:切断 “炎症 – 癌症链” 的四大策略

慢性炎症并非必然发展为癌症,通过科学干预可有效阻断癌变进程。结合专家建议,抗炎需从筛查、治疗、生活方式三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

1. 精准筛查:捕捉癌变 “早期信号”

炎症到癌变的渐进性为干预提供了宝贵时间窗口,定期体检与针对性筛查是发现风险的关键。不同炎症对应的筛查重点不同:

  • 慢性肝炎患者需每半年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 DNA 检测及肝脏超声检查;
  • 慢性胃炎患者应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 13C/14C 尿素呼气试验)与胃镜检查,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需缩短随访间隔至 1 年;
  • 慢性胰腺炎患者需每年进行胰腺 CT 与肿瘤标志物检测。

2. 控制感染:铲除炎症 “致病根源”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15%~20% 的癌症与慢性感染相关,及时控制感染是抗炎防癌的核心环节。除乙肝病毒与幽门螺杆菌外,丙肝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等感染均需规范治疗:HPV 感染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已感染者需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阻断宫颈炎向宫颈癌转化。

3. 饮食调理:打造 “抗炎内环境”

饮食是影响炎症水平的重要因素,清华大学 2024 年发表于《营养素》的研究显示,合理饮食可降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抗炎饮食需遵循 “增优减劣” 原则:

  • 增加全谷物(藜麦、糙米)、十字花科蔬菜(西蓝花、甘蓝)、莓果类水果(蓝莓、草莓)摄入,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与抗氧化成分;
  • 适量食用深海鱼、坚果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助力调节炎症反应;
  • 减少高糖、高脂、高油食物,避免熏制、腌制食品及加工肉类,这些食物会刺激炎症因子释放。

4. 生活干预:筑牢 “免疫防线”

  • 保证充足睡眠:每晚 11 点前入睡,保证 7-8 小时睡眠,午休半小时为宜。睡前 3-4 小时避免进食与剧烈运动,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屏幕,帮助免疫系统恢复活力;
  • 坚持适度运动:长期久坐者每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有氧运动(慢跑、健走、骑行等),可有效降低体内促炎因子水平;
  • 管理情绪压力:长期焦虑、抑郁会扰乱免疫功能,加重炎症反应,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心态。

炎症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慢性炎症的忽视与拖延。从接种疫苗到规范治疗,从调整饮食到规律作息,每一项干预措施都是在切断 “炎症 – 癌症链”。正如专家所言,防控慢性炎症不是 “选择题”,而是关乎健康的 “必修课”—— 唯有主动守护,才能远离炎症与癌症的双重威胁。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