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山西一名男子被狗咬伤后未接种疫苗,4 个月后狂犬病发作离世;同年 5 月,某茶农被野狗咬伤眼皮因未出血未在意,一个月后因狂犬病抢救无效死亡。这些惨痛案例背后,是对狂犬病危害的忽视和应急处置知识的匮乏。狂犬病作为病死率几乎达 100% 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尚无有效救治手段,但只要掌握科学的应急方法,就能将风险降至最低。今天,我们结合广东疾控的专业提示,详解被猫狗抓咬后的 “救命知识”。

一、先判风险:三级暴露分级决定处置方案
并非所有与猫狗的接触都需恐慌,科学判断暴露等级是精准处置的前提。中国疾控中心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是所有处置措施的基础。
Ⅰ 级暴露:无风险,清洗即可
这类接触不会导致病毒感染,具体包括:接触或喂养猫狗等动物,以及完好的皮肤被舔舐。此时只需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暴露部位即可,无需进一步医学处置。比如宠物用舌头轻舔了未破损的手背,及时洗手后便无需担忧。
Ⅱ 级暴露:轻微风险,伤口处置 + 疫苗接种
当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出现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时,即属于 Ⅱ 级暴露。这是最常见的暴露类型,比如被家猫轻微抓伤表皮,虽未出血但有划痕。此时必须立即规范处理伤口,并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若 Ⅱ 级暴露者存在严重免疫功能低下,或伤口位于头面部且无法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需按更高级别的 Ⅲ 级暴露处置。
Ⅲ 级暴露:高风险,三重防护不可少
这是最危险的暴露类型,包括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抓伤、破损皮肤被舔舐、开放性伤口或黏膜被唾液污染,以及直接接触蝙蝠。2024 年 4 月,3 岁男童被哈士奇咬成重伤即属此类情况。对于 Ⅲ 级暴露,必须同时采取 “彻底伤口处置 + 狂犬病疫苗接种 + 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注射” 的三重防护措施,缺一不可。
二、黄金第一步:伤口处置比止血更关键
被抓咬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止血或找创可贴包扎,实则规范的伤口处理比止血更重要,且处置越早效果越好。研究表明,暴露后 1 小时内完成伤口冲洗,可显著降低病毒残留量。正确的伤口处理分为 “冲、消、护” 三个核心步骤。
1. 冲:15 分钟是最低标准
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与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持续至少 15 分钟。若伤口较深,可使用注射器或专用冲洗设备对伤口内部进行灌注冲洗,确保每个创面都被充分清洁。冲洗后用生理盐水洗净伤口,避免肥皂水残留刺激组织。这一步能直接冲掉大部分病毒,是预防的关键环节。
2. 消:选对消毒剂很重要
冲洗完毕后,用稀释碘伏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涂擦伤口及周围皮肤。需特别注意,不建议使用酒精或双氧水消毒,这类消毒剂会损伤伤口黏膜,影响愈合且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对于特殊部位伤口更需谨慎:眼睛被抓咬后,需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严禁使用任何消毒剂;口腔、隐私部位等黏膜处伤口,应立即就医由专业医生处置。
3. 护:避免包扎过紧
除非伤口出血不止,否则不宜用纱布紧紧包扎。密闭环境易形成厌氧环境,可能增加破伤风等感染风险。正确做法是保持伤口透气,若需覆盖可使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避免压迫伤口。处理完毕后,无论伤口大小,都应尽快前往犬伤门诊接受专业评估和后续处置。
三、疫苗接种:两种程序 + 关键注意事项
狂犬病疫苗是预防发病的核心手段,其原理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形成主动免疫保护。目前我国常用两种接种程序,均经世界卫生组织认可,效果明确可靠。
两种主流接种程序
- 5 针程序:这是传统且应用广泛的程序,在接种首针当天(记为 0 天)、第 3 天、第 7 天、第 14 天、第 28 天各接种 1 剂疫苗,全程共 5 针。该程序抗体产生稳定,适用于所有符合接种指征的人群。
- “211” 程序:属于简化程序,首针当天(0 天)在左右上臂各接种 1 剂疫苗,随后在第 7 天、第 21 天各接种 1 剂,全程共 4 针。这种程序接种次数少,能提高依从性,但需注意并非所有疫苗都适用于此程序,需遵医嘱选择。
疫苗选择与安全保障
市面上的狂犬病疫苗主要根据细胞基质分类,包括 Vero 细胞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疫苗等。其中 Vero 细胞疫苗作为第三代疫苗,具有规模化生产优势,免疫原性好且安全性高,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也是目前国内的主流选择。为保障疫苗有效性,部分厂家已在疫苗上添加 VVM 温度监测标签,医护人员可通过标签颜色变化直接判断疫苗是否失效,为接种安全再加一道防线。
延迟接种与再次暴露处理
- 延迟接种:若因特殊情况错过某剂疫苗,无需从头重新接种,只需将剩余剂次按原间隔时间顺延即可。例如第 7 天的疫苗延迟至第 9 天接种,那么第 21 天的疫苗就相应调整到第 23 天接种,不影响整体保护效果。
- 再次暴露:狂犬病疫苗并非终身免疫,再次暴露需根据情况处理: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再次暴露,继续完成剩余剂次接种;全程接种后 3 个月内再次暴露,一般无需加强接种;全程接种后 3 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需于第 0 天、第 3 天各加强接种 1 剂。无论何种情况,再次暴露后首先要做的仍是立即规范处理伤口。
四、免疫球蛋白:高风险暴露的 “紧急防护盾”
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被动免疫制剂,含有高效价狂犬病抗体,能直接中和伤口局部的病毒,为疫苗产生主动免疫争取时间。它就像 “紧急防护盾”,在病毒可能扩散的关键窗口期发挥作用。
必须使用的情况
并非所有暴露都需使用免疫球蛋白,主要适用于 Ⅲ 级暴露者,包括贯穿性咬伤、破损皮肤被舔舐等情况。此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即使是 Ⅱ 级暴露,也建议使用。2024 年 3 岁男童被重伤后及时注射免疫球蛋白,虽最终不幸离世,但这种处置是符合规范的必要措施。
使用注意事项
- 免疫球蛋白需在伤口局部浸润注射,让抗体直接作用于病毒可能存在的区域,注射前需进行皮试,排除过敏风险。
- 对免疫球蛋白成分过敏者、患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需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
- 注射时需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如与抗凝药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五、四大误区:这些 “想当然” 可能致命
在狂犬病预防中,错误认知往往比伤口本身更危险。广东疾控指出的四大误区,正是导致许多悲剧发生的根源。
误区一:家养宠物打了疫苗,人就不用打
宠物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的目的是保护宠物自身不发病,并非能 100% 杜绝宠物携带病毒。即使是家养宠物,也可能因疫苗接种不及时、疫苗失效或接触外界病毒等原因成为病毒携带者。《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 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 年版)》明确要求,无论致伤动物是否接种疫苗,只要发生 Ⅱ 级及以上暴露,就必须规范处置伤口并接种疫苗。
误区二:超过 24 小时打疫苗没用
“24 小时内接种” 是最佳时间窗口,但并非超过后就失去意义。狂犬病潜伏期差异很大,从一个月到数月甚至数年不等,只要未发病,接种疫苗仍能起到保护作用。临床数据显示,部分暴露后数月接种疫苗的患者,仍能通过疫苗产生的抗体阻断发病。因此,即使超过 24 小时,甚至数周、数月,只要未出现发病症状,都应尽快就医咨询,补种疫苗。
误区三:曾经打过疫苗,再暴露就不用管
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并非终身有效。再次暴露后,伤口处理仍是首要步骤,疫苗接种则需根据距离上次全程接种的时间判断:3 个月内无需加强,3 个月及以上需加强 2 剂。若上次接种未完成全程,或免疫功能低下,处置方式还需进一步调整。2024 年山西被咬伤男子若此前接种过疫苗并在再次暴露后及时加强,或许能避免悲剧发生。
误区四:孕妇、小孩不能打疫苗
狂犬病疫苗没有绝对禁忌症,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暴露后,更应及时接种。孕期接种狂犬病疫苗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反而能避免病毒感染带来的致命风险;2 岁以下婴幼儿接种时,会选择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避开臀部注射以保证疫苗吸收效果。延误接种或拒绝接种,才是对特殊人群健康的最大威胁。
六、主动预防:高风险人群需提前 “存抗体”
除了暴露后处置,暴露前预防也是狂犬病防控的重要环节。对于长期接触猫狗等动物或可能接触病毒的高风险人群,提前接种疫苗能 “存好抗体”,为健康增加主动防护。
重点预防人群
- 职业相关人群:兽医、宠物医院工作人员、流浪动物救助者、动物检疫人员等。
- 科研人员:从事狂犬病病毒实验室研究的人员。
- 出行人群: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狂犬病流行国家或地区旅行、工作的人。
暴露前接种程序
暴露前预防采用 “0-7-21(或 28)天” 程序,即第 0 天、第 7 天、第 21 天(或 28 天)各接种 1 剂疫苗。完成基础接种后,需根据职业风险定期加强:1 年后加强 1 剂,之后每 3-5 年加强 1 剂,确保体内抗体水平维持在保护阈值以上。
我国人间狂犬病发病人数已连续 17 年下降,2023 年死亡人数较 2007 年降低 97%,这离不开规范的暴露后处置和疫苗接种工作。但只要病死率 100% 的威胁仍在,就容不得丝毫懈怠。
记住:被猫狗抓咬后,先判暴露等级,再做 “冲 – 消 – 护” 伤口处理,最后及时接种疫苗(高风险暴露加用免疫球蛋白),同时避开四大认知误区。这些知识不仅关乎自己的生命安全,更能保护家人和身边人。多一次转发,就可能少一场悲剧 —— 愿每个人都能远离狂犬病的威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