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1.53 亿人或将被痴呆缠上!神经学家呼吁:养成这 7 个习惯,远离痴呆威胁

全球痴呆症病例正呈急剧增长态势,主要受人口增长以及预期寿命延长两大因素驱动。专家预测,到 2050 年,患者人数可能飙升至 1.53 亿,达到目前数量的三倍之多。

与此同时,治愈方法的研发进展却极为缓慢。大脑构造极其复杂,我们对于痴呆症成因以及治疗手段的认知,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即便开发出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的药物,也依旧困难重重。

不过,希望尚存。专家指出,与其消极等待治疗方法问世,不如当下就行动起来,采取措施降低被诊断出痴呆症的风险,减缓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科学家能够成功找到治愈痴呆症的方法,这无疑将极大改善数百万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状况。在此之前,为何不尝试运用这些提升思维敏锐度的技巧呢?

1. 让眼睛保持活动

视力,通常被视作我们最为重要的感官,这一观点有着充分的依据。人类的眼睛构造极为复杂,能够分辨大约 1000 万种颜色,相较于其他动物,我们的视力堪称敏锐。

正因如此,视力与我们的认知健康紧密相连,良好的视力或许有助于维持大脑功能的健康状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科学报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视觉敏感性能够提前多达 12 年预测痴呆症。

这项研究以英国诺福克郡的 8623 名健康人士为对象,对他们展开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向参与者展示一组移动的点,并要求他们在看到这些点形成三角形时按下按钮。

论文的共同作者 Eef Hogervorst 教授解释道:“在任何时刻,这些点都有可能在视野中形成向上或向下的三角形,而那些日后发展为痴呆症的人,按下按钮表明他们认出三角形的速度要慢得多。”

倘若视力也能充当预防痴呆症的工具呢?事实证明,它确实可以。

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但近年来一些研究成果令人备受鼓舞。例如,2021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水平眼动能够改善记忆提取,不过似乎右撇子从这种运动以及垂直运动中获益更为明显。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专家们目前仍不确定。

同年,Hogervorst 及其团队发表的研究显示,看电视和阅读较多的人记忆力更佳,痴呆症风险显著降低。她指出,这或许部分归因于这两种活动的眼动特征。

因此,尽管目前尚未出现基于眼动的痴呆症治疗方法,但可以明确的是,保持眼睛活跃、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并无害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做可能会带来诸多益处。

值得庆幸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刻意四处张望、左顾右盼。相反,Hogervorst 建议,简单地进行阅读、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甚至只是前往大自然中散步即可。听起来相当容易做到,不是吗?

2. 持续学习

教育对健康的影响是多维度且错综复杂的,但有一点十分明确:接受教育时间越长、教育质量越高的人,往往拥有更为良好的健康状况。痴呆症方面亦是如此。

多项研究表明,在教育上投入的时间越多,患痴呆症的风险就越低 —— 据某些观点,每多接受一年教育,风险可能降低 11%。

需要注意的是,较高水平的教育通常与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联,所以很难明确区分这些因素所带来的益处与教育本身益处的界限。

即便如此,支持教育有益的研究证据确凿且由来已久。

甚至对于那些最终患上痴呆症的人而言,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似乎能够帮助他们推迟部分症状的显现。例如,2010 年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教育能够使患者更好地应对大脑变化,从而在症状出现之前更好地维持正常生活。

3. 与他人保持联系

没有人会喜欢孤独的感觉,而其产生的影响或许比你想象的更为深远持久。

“人们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感到孤独是正常现象,” 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医学社会学副教授 Eileen Graham 表示,“比如经历分手等人生低谷时期。这种短暂的孤独并无大碍。”

但她指出,真正成为问题的是长期、持续性的孤独。根据阿尔茨海默症协会的研究,这种社交隔离状态可能会使一个人的痴呆症风险增加约 60%。

Graham 指出,孤独对大脑产生影响进而增加痴呆症风险的具体机制,仍是一个 “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她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孤独的人容易做出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或者孤独会给大脑带来生理上的压力。

无论原因如何,关键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注重与他人保持紧密联系。

Graham 给出的建议是:“你需要深入了解自己,明确自身的社交需求。所以,如果你需要大量的社交互动来避免孤独感,那就积极行动起来,与朋友相约喝咖啡或者打电话交流。”

她还着重强调了了解邻居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可能缺乏社交机会的老年人来说。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讲,社会需要构建起能够保护那些容易陷入孤独状态人群的体系。

4. 有责任心,而非神经质

你的个性或许让你感觉如同身体的一部分,就像胳膊或腿一样自然,但实际上你是能够改变它的。事实上,如果你渴望将患痴呆症的风险降至最低,可能就需要做出改变。

发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上的一项新研究,对包含 44000 名参与者的多项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旨在比较个性特征与痴呆症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团队测量了所谓的 “五大” 特质(责任心、外向性、经验开放性、神经质和宜人性)以及主观幸福感指标(积极和消极情感,以及生活满意度)。

论文的主要作者 Emorie Beck 教授解释称,正如预期的那样,高度的责任心和低水平的神经质与 “显著降低的痴呆症诊断风险” 存在 “非常明确的联系”。同样,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和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也与较低的风险相关。

然而,令 Beck 及其团队感到惊讶的是,个性似乎能够保护大脑,使其免于表现出痴呆症的症状 —— 即便大脑中已经存在痴呆症的病理变化。

“我们发现,个性特征似乎与痴呆症诊断的行为和认知方面存在具体关联,但与潜在的生物机制并无联系,” 她说。换言之,培养这些积极的特质似乎能够让大脑对疾病本身产生更强的抵抗力。

如果你此刻因为意识到自己较为神经质,或者觉得自己不够有责任心而感到焦虑,不必过于担忧,因为改变永远为时不晚。

Beck 建议,尝试建立良好的日常惯例和习惯,多与积极向上、有责任心的人相处,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借助治疗来探索自我提升的途径。

5. 减少暴露于空气污染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愈发凸显,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今,全球 90% 的人口所呼吸的空气,其颗粒物含量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定的目标。

因此,科学家发现人们暴露于污染空气的程度与其在晚年患痴呆症的风险之间存在联系,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 2023 年对这一主题的系统回顾,每立方米空气中 PM2.5 的年平均暴露量每增加 2 微克,个体患痴呆症的总体风险就会上升 4%。

据了解,伦敦 2023 年的平均 PM2.5 浓度为 8.4 微克 / 立方米,宾夕法尼亚州科拉波利斯为 19.3 微克 / 立方米,而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平均浓度更是高达令人震惊的 100 微克 / 立方米。

6. 将睡眠作为首要任务

痴呆症存在多种形式,对每个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明确,痴呆症的诊断通常伴随着睡眠模式的紊乱。

例如,“日落综合症” 是痴呆症患者常见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随着太阳落山、天色变暗,患者会变得不安、困惑且焦躁。

那么在被诊断出痴呆症之前呢?我们知道睡眠对维持整体健康大有裨益,它是否也有助于保持大脑的敏锐度呢?

科学研究对此尚未给出确切结论。研究人员虽不确定睡眠与痴呆症之间的具体联系,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良好的睡眠是预防痴呆症的一个保护因素。

2021 年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 8000 名年龄在 50 到 70 岁之间的中年参与者的睡眠情况进行了追踪。研究人员将正常的夜间睡眠时间定义为 7 小时,结果发现,持续睡眠时间少于这个时长,与痴呆症风险增加 30% 相关。

“睡眠不足,尤其是在中年时期以及女性更年期时,可能会为痴呆症埋下隐患,这或许是因为身体清除大脑中导致痴呆症的斑块的能力与之相关,”Hogervorst 说。

“所以我总是提醒人们,要将睡眠放在首位。在白天做好各项准备,以确保晚上能够拥有良好的睡眠。”

7. 锻炼和健康饮食

痴呆症的病因往往相互交织,这使得降低患病风险的过程变得复杂且并非线性。例如,教育与社会经济地位相关,而社会经济地位又与居住环境、社交联系以及暴露于污染的程度等因素相关,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复杂的关联网络。

但至少现在,你可能已经察觉到一个共性:总体上保持更健康的生活状态,能够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特别是研究表明,对心脏有益的事物,通常对大脑也同样有益。换言之,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保持健康体重、维持低血压状态以及避免吸烟等,都有助于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饮食和锻炼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两大基石,因此它们对于在老年时期实现心脏与大脑的双重健康至关重要。

有些令人烦恼的是,专家们目前尚未就哪种饮食方式最为理想达成一致。通常被推荐的地中海饮食,富含水果和蔬菜,但 2022 年的一项大型研究却发现,它并不能降低患痴呆症的几率。

针对这项研究,当时阿尔茨海默症研究英国负责人 Sara Imarisio 博士回应称,“特定饮食对痴呆症风险的影响,相关证据并不明确”,并指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加以证实。她同时强调,对心脏健康有益的,对大脑健康同样有益,保持 “健康、均衡的生活方式” 至关重要。

关于锻炼的建议则更为直接 —— 动起来就对了。定期锻炼能够将患痴呆症的风险降低约 28%,而对于最常见的痴呆症形式 —— 阿尔茨海默症,这一数字更是上升到 45%。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