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将是特斯拉未来价值的主要来源,我认为特斯拉会成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公司,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形机器人业务。”

早在 2022 年,马斯克就公开表达了对人形机器人业务的看好。今年 9 月,马斯克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称人形机器人 Optimus 将贡献特斯拉未来价值的 80%。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特斯拉汽车业务的发展似乎已经触及瓶颈,2025 年第二季度,特斯拉营收同比下降 12%,净利润下滑 20.7%,汽车交付量同比下降 13% 至 38.4 万辆,创 2022 年第四季度以来新低。
马斯克急需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在他眼中,这个人形机器人 Optimus 或许就是那个答案。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想让 Optimus 撑起特斯拉未来价值的 80%,马斯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复用,让 Optimus 少走弯路
2021 年 8 月,在特斯拉 AI Day 上,马斯克首次推出人形机器人 Tesla Bot,并将其命名为 Optimus(擎天柱),目标是替代人类执行危险或重复性任务。
2022 年 10 月,第一代 Optimus 原型机正式亮相,身高 172cm,体重 73kg,全身拥有 28 个自由度,能够完成浇花、搬运等基础动作,展示了 FSD 技术移植到机器人领域的可行性。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Optimus 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2025 年 4 月,特斯拉发布了 Optimus 的最新视频,展示了其在多个方面的进展,包括在不平坦地面行走、自主充电、搬运重物、操作阀门和爬楼梯等。
在刚刚过去的特斯拉 AI Day 上,特斯拉又带来了 Optimus 的最新进展。特斯拉展示了 Optimus 的全新灵巧手,具备 22 个自由度,能够完成更加精细的任务,如操作螺丝刀、捡起鸡蛋等。
在软件层面,Optimus 也得到了全面升级。特斯拉表示,Optimus 现在能够通过摄像头捕捉视觉信息,并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将其转化为动作,实现自主操作。同时,Optimus 还能通过影子模仿学习,快速掌握新的技能。
Optimus 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大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特斯拉在汽车业务上的技术积累。
在视觉感知方面,Optimus 直接复用了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FSD)的视觉感知算法架构,配备与汽车同源的 Autopilot 级摄像头模组,通过算法优化替代了成本高昂的激光雷达,大幅降低了硬件投入。
在机械结构方面,Optimus 的膝关节采用双枢轴设计,其线性执行器原理与 Model Y 的悬挂系统调节机构同源;能量存储装置通过垂直布局实现冷热管理一体化,这套方案直接脱胎于汽车电池的热管理技术;在手部设计上,第三代机型的手部拥有 22 个自由度,其中 17 个为主动驱动,采用行星齿轮箱与腱绳混合传动方案,不仅继承了汽车变速箱的精密制造经验,还通过外置驱动方式降低了后续维护成本。
此外,特斯拉汽车全球超 500 万辆的保有量,每天产生的 PB 级路况数据,也正在反向滋养 Optimus 的环境感知模型。通过与英伟达 Omniverse 平台合作,这些数据将转化为机器人的虚拟训练场景,帮助 Optimus 掌握开门、搬运等复杂动作。
量产难题,制约价值实现
尽管 Optimus 具备先天优势,但其 “落地” 进程却远不及预期,量产难题成为制约其价值实现的主要障碍。
2025 年 7 月,据外媒 Electrek 报道,特斯拉位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工厂仅生产了数百台 Optimus 机器人,远低于最初设定的 5000 台目标。这一数字与马斯克在年初设定的目标形成鲜明对比。他当时宣称 2025 年将生产 5000 至 1 万台 Optimus,2026 年更是要达到 5 万至 10 万台。
量产滞后的同时,特斯拉整体业绩也在承压。业绩下滑直接挤占了 Optimus 的研发资源,原本为机器人采购的零部件因供应链紧张被优先调配至汽车生产线,进一步延缓了量产进程。
技术层面的挑战也愈发凸显。其中,最关键的是机械手的设计问题。人的手部有 27 块骨骼和 34 块肌肉,可以实现 24 个自由度,机械手需要模拟人手的自由度,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自由度运动,这对材料的强度、重量和耐磨性的要求极高。
据科技媒体 information 消息,特斯拉在机械手技术方面遭遇重大技术难题,导致大量基本完成的机器人因缺少手部和下臂组件而闲置在工厂中。
另外,虽依托摄像头与算法优化控制了成本,但在雨雾遮挡、强光逆光等复杂环境下,纯视觉系统易出现物体识别延迟的情况,还可能将低矮障碍物误判为地面;面对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动态场景,其感知范围也难以覆盖全维度风险。
除了量产与技术问题外,供应链上游的原材料风险也是 Optimus 落地的一大阻碍。 中国对稀土资源的出口管制,直接卡住了 Optimus 的 “喉咙”。 Optimus 手臂关节依赖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据国海证券分析,单台机器人需消耗 3.4 千克钕铁硼永磁材料,若达百万台产能,年需求将达 3400 吨,约占全球产量 2.6%。
而中国掌控全球 98% 的氧化铽和 99% 的氧化镝供应,且已将部分中重稀土相关物项纳入出口管制清单。特斯拉不得不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保证磁铁 “仅用于民用机器人”。尽管特斯拉正积极研发 “无稀土电机”,并寻求从澳大利亚、非洲等地替代供应,但建立新供应链周期长,且短期内难以摆脱依赖。
前路漫漫,挑战重重
Optimus 要想创造特斯拉未来 80% 的价值,难度远超当前汽车业务。
德意志银行预测,到 2035 年,Optimus 年收入将达到 100 亿美元,销量为 20 万台;到 205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 万亿美元。
特斯拉 2024 年营收约 976.9 亿美元,若 Optimus 要贡献 80% 的价值,其年收入需达到 3908 亿美元 (按特斯拉 2024 年营收推算)。对比德意志银行预测的 “2035 年 Optimus 年收入将达到 100 亿美元”,相差了整整 39 倍,将占领约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 39% 的份额 。然而,当前特斯拉在全球纯电动车市场的占比仅为 17.6%。从现有核心业务的市场表现来看,Optimus 要想拿下人形机器人市场 39% 份额,难度不小。
与此同时,外部竞争也在不断加速。根据新战略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初步统计,截至 2025 年 4 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已超 300 家,中国企业数量更是超过 150 家。中国企业的快速崛起促使竞争更加激烈。
具体来看,越疆科技的 Dobot Atom,具备灵巧操作与仿人直膝行走能力,能够完成夹取食物、倒牛奶等动作,起售价仅为 19.9 万元;优必选的 Walker S2,凭借其全球首创的自主热插拔换电系统,能够实现 3 分钟自主换电与 7×24 小时不间断作业,可谓是 “天选打工人”。
高盛的预测相对保守,数据显示,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总量为 380 亿美元,即便在最乐观情景下也不过 2050 亿美元,2027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为 7.6 万台,2035 年将升至 138 万台。
即便 Optimus 能够顺利拿下全球近 39% 的市场份额,2035 年最多出货 53.82 万台。按 3908 亿美元的营收目标推算,每台 Optimus 的售价将达到 72.61 万美元。然而,马斯克的目标是大规模量产后,把成本控制在 2 万至 3 万美元之间,这个售价不仅远背离了控制成本的初衷,还将彻底失去市场竞争力。
再来看增长速度,目前,Optimus 实际产量才几百台,就算按马斯克所说的,2026 年的产能达到 10 万台,要从 10 万台增长到 2035 年的 53.82 万台,年增长率需维持在 17% 左右;而营收要从 30 亿美元增至 3908 亿美元,年增长率需超过 70%(按 2035 年实现)。
从多个维度分析,Optimus 要撑起特斯拉未来价值的 80%,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马斯克向来不按常理出牌,他曾多次创造奇迹,带领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 Optimus,马斯克能否再次创造奇迹,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