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 Pi 币再等半年,就能换套海边别墅!” 当 62 岁的张阿姨拿着手机,兴奋地跟女儿炫耀屏幕上的 “数字资产” 时,女儿李敏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 —— 她太清楚,母亲口中的 “Pi 币”,不是财富密码,而是正在吞噬家里退休金的 “陷阱”。

在如今的中老年圈子里,Pi 币早已不是陌生词。从村口的 “抓财舞” 到五星酒店的 “派友团建”,从公园的 “才艺交流会” 到手机里的 “挖矿打卡”,这种被包装成 “中老年版比特币” 的虚拟货币,正以 “0 投入、高回报” 为诱饵,让无数父母陷入 “财富幻梦”,也让背后的中产家庭面临 “被掏空” 的危机。
从 “怀疑” 到 “狂热”:Pi 币如何给父母 “洗脑”?
Pi 币的 “围猎”,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场精准的 “分步洗脑”。
最初,父母大多是被熟人拉进 “派币交流群”。“闲着也是闲着,每天点一下手机就能赚大钱”,老同事的一句话,成了很多人入坑的起点。群里的 “资深老师” 会不断灌输 “1Pi=2000 美金”“国外能用 Pi 币买飞机” 的消息,搭配着真假难辨的 “提车喜报”—— 有人说 “用 0.2Pi 换了辆帕萨特”,有人晒出 “澳门用 Pi 币提车的视频”,哪怕这些消息漏洞百出,却精准击中了父母 “晚年想多攒点钱” 的焦虑。
更让子女无奈的是,父母对 “派友群” 的信任,远超过对子女的提醒。李敏曾拿着无锡公安 2023 年的警示文章 ——“Pi 币骗局,专门围猎老年人”—— 给母亲看,可张阿姨却反驳:“警察不懂新趋势,群里在美国的老王都用 Pi 币购物了!” 在他们眼里,子女的劝阻是 “认知低、挡财路”,而群里 100 个人的 “集体狂欢”,才是 “正确的财富方向”。

随着时间推移,“洗脑” 还会升级。为了 “多挖 Pi 币”,父母开始戴着老花镜学 “区块链”“算力”“生态赋能”,每天听课、做笔记,甚至用几部手机昼夜颠倒 “挖矿”。这种 “主动学习” 的过程,让他们觉得自己在 “追赶时代风口”,却不知早已陷入骗局的漩涡 —— 毕竟,当一个人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 “幻梦” 中,就很难再看清现实。
从 “0 投入” 到 “掏空积蓄”:Pi 币的 “吸金陷阱” 藏在哪?
“挖矿不用花钱”,是 Pi 币最迷惑人的幌子。可真正让中产家庭 “出血” 的,是它背后的 “分支产业”。
首当其冲的是 “算力节点”。在 Pi 币的规则里,“算力” 决定挖矿速度,而 “邀请好友”“购买节点” 能加速算力。很多父母为了 “多赚 Pi 币”,会从 “业内人士” 手里买所谓的 “节点加速器”,价格从几千到几万不等。李敏的母亲就曾偷偷花 5 万元买了一个 “高级节点”,理由是 “卖节点的人说,半年就能回本,之后全是纯赚”。可直到现在,那些 “节点” 除了让手机耗电更快,没带来任何实际收益。
其次是 “俱乐部收费”。在很多小城市,隐藏着不少 “Pi 友俱乐部”,表面是 “派友聚会”,实则是 “收费服务点”。父母遇到软件升级、界面卡顿等问题,去俱乐部 “求助”,一次就要收几十到上千元;有些俱乐部还会推销 “Pi 币周边”,比如 “挖矿专用手机壳”“算力提升教程”,价格虚高却毫无用处。张阿姨就曾为了 “升级软件”,花 800 元在俱乐部办了张 “VIP 卡”,结果发现所谓的 “服务”,自己在家百度也能解决。
最可怕的是 “付费课程”。当父母觉得 “自学 Pi 币不够” 时,会被群里的 “财富大牛” 吸引,报名几万元的 “Pi 币进阶课”。这些课程的老师大多也是中老年人,打着 “已用 Pi 币实现财富自由” 的旗号,教的却是 “如何邀请更多人挖矿”“如何判断 Pi 币升值时机” 等空洞内容。李敏的邻居王叔叔,退休后拿出 10 万元报了 3 个 “Pi 币课程”,最后不仅没等到 “财富自由”,还因为想 “补仓”,偷偷借了网贷。
子女的 “至暗时刻”:如何阻止父母被 “掏空”?
对子女来说,父母沉迷 Pi 币的日子,就是一场 “至暗时刻”。
一方面,是 “沟通无效” 的无力感。你说 Pi 币是 “空气币”,父母说你 “不懂新经济”;你拿出央视的反诈报道,父母说 “那是别有用心的抹黑”;甚至有些父母会反过来劝子女 “一起挖矿”,把亲子关系变成 “上线和下线” 的关系。李敏就因为反对母亲 “炒币”,被母亲拉黑了半个月,直到母亲借网贷的催款电话打到她手机上,两人才重新说话。
另一方面,是 “财产失控” 的恐慌。很多父母会瞒着子女花钱,等子女发现时,家里的退休金早已被花光,甚至还背上了债务。有网友分享,自己父亲为了 “买节点”,偷偷把家里的房子抵押了;还有人说,母亲把给孙子的教育金,全投进了 “Pi 币课程”。这些案例背后,是一个个中产家庭的 “财富崩塌”。
其实,阻止父母被 Pi 币掏空,光靠 “讲道理” 远远不够。子女需要更 “接地气” 的方法:比如陪父母查公安的反诈案例,用 “同年龄人的被骗经历” 让他们警醒;比如帮父母找到其他兴趣爱好,填补他们 “空闲时间” 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多跟父母聊 “养老规划”,让他们知道 “安稳的退休金,比虚无的 Pi 币更靠谱”。
骗局的本质:从来不是 “贪婪”,而是 “焦虑”
很多人觉得,父母沉迷 Pi 币是因为 “贪婪”,可真相远不止如此。
Pi 币之所以能收割中老年,核心是抓住了他们的 “晚年焦虑”—— 怕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怕退休生活不够体面,怕错过 “最后一次发财机会”。那些每天 “挖矿” 的父母,不是不知道风险,而是宁愿相信 “幻梦”,也不想面对 “晚年可能没钱” 的现实。
就像张阿姨跟李敏说的:“我不是想赚大钱,就是想多攒点钱,以后看病不用麻烦你。” 这句话背后的心酸,比任何 “骗局套路” 都更让人心疼。
如今,Pi 币的骗局还在继续,依然有父母在 “挖矿” 的路上越走越远。对子女来说,守护家庭财产的第一步,就是先看清 Pi 币的真面目 —— 它不是 “财富风口”,而是针对父母的 “温柔陷阱”。今天回家,不妨多花点时间,看看父母的手机里有没有 “Pi Network”,也多跟他们聊聊:比起 “海边别墅”,我们更想要的,是他们安稳的晚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