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的孩子都不再学医,医疗行业的未来在何方?

“我们是八十年代末毕业的医学院本科生,全班 97 位同学,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让孩子再学医。虽然我们班出了很多名医、院长等,但下一代都远离了医疗行业。包括我们家,祖上都是干医的,我们兄弟姐妹也都是学医的,现在我们的下一代没有一位是学医的。” 河南一名医生的这番话,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让 “医生的孩子都没人学医了” 这一现象浮出水面,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

山东一名医生也透露:“我所在城市的人民医院及中医医院,上到医院院长下到各科室主任及普通医师,其近 10 年来参加高考的子女,没有一个是报考医学院校的,如今已是医不过二代的时候了!” 不仅如此,高中学霸们也对医学专业避之不及。安徽宣城某高中一名班主任表示:“我们班前十名的学霸,只有一个进了医学院,其它都学了新工科,中文等专业更是一个都没有,现在是什么火学什么,医学和人文社科,学霸们不想学。” 种种现象交织在一起,让部分学者和自媒体大咖忧心忡忡,担心未来医疗整体业务素质会因此下滑。

从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数据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医师希望子女报考医学院或从医的意愿普遍较低,10 年前,不希望子女报考医学院或从医的医师比例高达 78.01%,如今更是接近 90%。通过一些小调查可以发现,“执业环境变差,医闹频繁,超负荷工作”“起步薪酬低,医路漫漫成才难”“学历要求高,高不成低不就” 成为医生不让自家孩子学医的主要原因。

兰州某三甲副主任医师徐吉喆指出,一些家属缺乏基本医疗知识,对治疗期望值过高,忽略医疗的高风险性,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尽管 “医闹” 现象有所缓解,但伤医案、讹诈案、患者查百度乱指挥等情况仍时有发生,医务人员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使得很多人对医生职业望而却步。那些原本不清楚医疗行业艰难,让孩子选择学医的家长,事后也多有后悔。一位山东家长直言:“女儿以超过一本线 80 分,读了个本硕,神经系统解剖图画了很多,虽然如今在三甲大医院工作,但很后悔学医,付出太多,和收入不相称。” 甚至有医生在评论区留言:“我怕别人知道我是医生,也害怕在填职业时写医生,这个职业没有尊严和自豪感。这个月连续被患者网暴、投诉,我都开始自我怀疑了。”

江苏一名副主任医师深度剖析了医生的尴尬境遇。曾经备受尊敬的职业,如今医生们每天小心翼翼为患者诊治,力求以最经济有效的方案治愈疾病,但医学存在局限,一旦治疗结果不如意,就可能面临患者家属的投诉或网暴,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医生们不堪重负。培养一名医生的过程漫长且艰辛,农村家庭更是倾尽所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再到成为成熟医生,近 20 年的时间里,家庭投入大量金钱,医生本人投入无数精力。然而,现在部分医院降薪,甚至无法按时发放工资,让医生的生活陷入困境。

在 9 月 11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雷海潮主任提到,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不断扩增,广大医务人员为以相对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较高的卫生服务产出辛勤劳动、作出巨大奉献。这一认可让医生群体感到些许安慰,但要真正让医生拥有体面和尊严,还需要更多实际行动。

提高医生的薪酬待遇是关键一步。医生作为医疗行业的核心和医改的主力军,其积极性的调动对医改成功至关重要。只有合理提升薪酬,尊重医生的劳动价值,才能增加优秀医生的供给,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问题。另一方面,患者对医生的误解和敌视也亟待消除。“患者做手术不送‘红包’,医生会不会故意做坏” 这类疑问,其实是对医生的误解。医生以医术立身,没有人会拿患者生命和自己的名誉开玩笑。手术台上,医生全神贯注,力求成功,而非故意使坏。

医生群体目前面临的困境,如执业环境不佳、薪酬待遇不合理、患者误解等,严重影响了医生的职业尊严和从业意愿。若想让喜欢医学的孩子勇敢投身医学领域,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为医生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给予他们应有的体面和尊严,让医疗行业重新焕发生机,为人们的健康提供坚实保障,也为医疗行业的未来注入希望。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