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特饮:从南粤罐装到全国 “续命水”,国货能量饮料如何改写行业格局?

在软饮料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当下,能量饮料赛道却杀出了一匹 “黑马”—— 东鹏饮料。从 2009 年推出 250ml 东鹏特饮深耕广东市场,到 2024 年以 158 亿元营收、40% 增速打破 “百亿瓶颈”,再到连续 4 年稳居国内能量饮料销量榜首,东鹏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区域品牌到全国巨头的逆袭。它不仅撕开了红牛长期垄断的市场格局,还顶住了 Monster 等国际品牌的冲击,成为国货饮料在功能性赛道上的标杆。那么,东鹏究竟凭借哪些关键策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并持续领跑?本文将从产品定位、渠道革新、数字化赋能三大维度,拆解其逆袭背后的核心逻辑。

精准卡位:锚定蓝领刚需,用 “高性价比” 破局

在东鹏崛起之前,国内能量饮料市场长期被红牛占据。1995 年进入中国的红牛,凭借 “高端国际品牌” 定位,通过赞助春晚、F1 赛车等营销活动,将核心受众锁定为白领和极限运动爱好者,市占率一度超过 80%。面对这一强敌,东鹏没有选择正面抗衡,而是精准捕捉到红牛未覆盖的 “下沉市场刚需”,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线。

1. 锁定 4 亿蓝领群体,抓住 “提神刚需”

中国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国,蓝领群体规模庞大。据《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显示,国内蓝领劳动者总数超 4 亿,涵盖货车司机、建筑工人、外卖员等,占总就业人口的 54%。这类人群长期处于高强度、长时间的体力劳动中,对 “快速提神” 的需求极为刚性,但对价格敏感度也远高于白领群体。东鹏敏锐地抓住这一痛点,将产品核心定位从 “高端社交符号” 转向 “实用型能量补给”,一句 “困了累了喝东鹏特饮” 的广告语,直接戳中蓝领群体的日常需求。

2. 产品设计贴合场景,性价比拉满

为了适配蓝领群体的使用场景,东鹏在产品形态和定价上做了针对性优化。不同于红牛 250ml 罐装、定价 6 元的规格,东鹏推出 500ml 瓶装产品,容量翻倍的同时,定价仅 5 元,按单位毫升价格计算,成为国内能量饮料中性价比最高的选项之一。更贴心的是,瓶装设计搭配防尘盖,不仅方便户外工作者多次饮用,还被不少货车司机当作临时烟灰缸,这种 “接地气” 的细节设计,让产品快速获得蓝领群体的认可。

此外,东鹏还巧妙借势 2016 年红牛商标纷争、市占率下滑的契机,加速推广 500ml 大单品,迅速填补市场空缺。数据显示,仅用 5 年时间,东鹏特饮的市占率就超越红牛,从区域品牌跃升至全国第一,印证了其 “精准卡位下沉市场” 策略的成功。

渠道革命:自建 “三级分销体系”,实现终端深度掌控

快消品的竞争,本质是渠道的竞争。对于能量饮料这类 “即时性消费” 产品,终端网点的覆盖广度和触达效率,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不同于 Monster 依赖可口可乐等巨头渠道的轻资产模式,东鹏选择了一条更 “重” 但控制力更强的道路 —— 自建三级分销体系,通过经销商、邮差商、终端门店的协同,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渠道网络。

1. 创新 “邮差商” 角色,打通下沉最后一公里

传统软饮料行业的分销模式多为 “厂家 – 经销商 – 分销商 – 批发商 – 终端”,链条长、层级多,厂家对终端的掌控力弱,还容易出现价格混乱、窜货等问题。东鹏则打破这一模式,在经销商和终端之间加入 “邮差商” 环节,形成 “经销商 – 邮差商 – 终端门店” 的三级架构。

这些邮差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搬货商”,而是深耕当地市场的 “本土化服务商”。他们大多具备丰富的客情资源和配送能力,不仅负责将产品从经销商仓库送到终端门店,还承担着开拓新网点、维护客情关系、收集市场信息的职责。为了绑定邮差商利益,东鹏推出专属配送补贴和网点开发奖励,经销商也会让出一半利润给邮差商,形成 “厂家 – 经销商 – 邮差商” 三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东鹏已在全国布局 6.7 万家邮差商,这些 “毛细血管” 般的角色,让产品能够快速渗透到乡镇便利店、加油站、工地小卖部等传统渠道难以覆盖的角落,为其全国化扩张奠定了基础。

2. 终端精细化运营,提升网点质量与粘性

除了拓展广度,东鹏还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终端网点的 “质量”。一方面,大规模投放品牌专属冰柜,在终端门店抢占最佳陈列位置,强化品牌曝光 —— 数据显示,东鹏在全国终端网点的冰柜覆盖率超过 8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东鹏派驻专业业务员,与邮差商共同维护终端,比如协助门店制定促销方案、及时补货、反馈消费者需求,甚至为门店提供货架陈列指导。

这种 “保姆式” 的终端服务,不仅提升了门店的动销效率,还增强了终端对东鹏的粘性。调研显示,东鹏终端门店的综合毛利率超过 40%,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5%-10%,高利润空间让门店更愿意主推东鹏产品,形成 “渠道推力” 与 “终端动销” 的正向循环。

数字化赋能:十年投入 30 亿,打造 “五码合一” 全链路闭环

如果说渠道是东鹏的 “骨架”,那么数字化就是其 “神经中枢”。在传统软饮行业数字化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东鹏从 2015 年开始,将数字化作为 “一把手工程”,十年累计投入近 30 亿元,搭建起覆盖 “生产 – 流通 – 消费” 全链路的数字化体系,这也成为其区别于竞品的核心护城河。

1. 从 “一元乐享” 起步,实现 BC 端联动

东鹏的数字化探索,始于对消费者和终端的精准触达。2015 年,行业主流促销手段仍是 “再来一瓶”,但兑奖流程复杂、效率低,终端配合意愿差。东鹏率先推出 “瓶盖码红包”,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得现金红包,不仅提升了参与度,还积累了首批消费者数据,形成精准用户画像。

2018 年,东鹏进一步推出 “一元乐享” 活动,将终端门店纳入数字化体系:消费者中奖后,支付 1 元可在门店兑换一瓶新品;门店老板扫码核销后,积累 24 张核销券可兑换一箱产品。这一模式下,门店为了获得额外收益,必须注册成为东鹏商户会员,东鹏借此搭建起商户会员系统,实现 “消费者 – 终端门店” 的串联。同时,东鹏还为邮差商、经销商设置核销激励,让全渠道都能从活动中获利,确保体系高效运转。

2. “五码合一” 闭环:全链路可控,窜货率低于 1%

随着全国化推进,东鹏发现传统分销模式下,产品在经销商、邮差商之间的流转缺乏透明度,窜货问题严重。为解决这一痛点,2019 年东鹏对产线进行改造,推出 “五码合一” 系统:每瓶饮料赋予盖内码、盖外码,24 瓶组成的箱子对应箱内码、箱外码,整垛货物绑定垛码,所有码与批次号关联,实现 “瓶 – 箱 – 垛” 全链路追踪。

在这套系统下,经销商入库扫垛码、终端开箱扫箱内码、消费者扫码查红包,系统通过扫码时间和地点,自动匹配渠道上下级关系。一旦发现 “消费者扫码地点与箱码归属地不匹配”,系统会立即预警,有效遏制窜货。数据显示,东鹏的窜货率低于 1%,远低于行业 10% 以上的平均水平,彻底保障了渠道价格体系的稳定。

此外,“五码合一” 还实现了 “以销定产”:通过实时扫码数据,东鹏能精准掌握各区域、各终端的动销情况,每天生成库存报告并推送至生产线,动态调整排产计划。这也是东鹏产能利用率高达 90%(行业平均 70%-80%)、存货周转天数仅 27 天(行业平均 40-60 天)的关键原因,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资金周转率。

成本领先战略下的 “国货逆袭” 逻辑

回顾东鹏的逆袭之路,从表面看是 “高性价比” 的胜利,实则是其在产品定位、渠道建设、数字化赋能上长期投入的综合结果。它避开红牛的高端赛道,锚定蓝领刚需;拒绝依赖巨头渠道,自建可控的三级分销体系;率先布局数字化,用 “五码合一” 打通全链路 —— 每一步都精准踩中行业痛点,最终将 “成本领先战略” 做到极致。

如今的东鹏,已从单一能量饮料品牌,向平台型软饮公司转型。电解质水 “补水啦” 营收占比近 10%,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全国 13 个生产基地覆盖五大区域,运输半径控制在 500 公里内,持续降低物流成本。正如东鹏董事长林木勤所说:“要把东鹏特饮做到别人无利可图”,这种 “极致效率 + 成本控制” 的打法,不仅让东鹏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也为国货饮料在全球化竞争中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随着消费升级与下沉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东鹏能否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品类边界、提升品牌溢价?这场 “国货续命水” 的进化之路,仍值得期待。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