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张亮麻辣烫没了张亮” 的消息登上热搜,消费者的第一反应不是担忧品牌易主,而是追问 “以后吃的麻辣烫还是那个味儿吗”。这种将创始人与产品口味深度绑定的认知,恰恰折射出连锁餐饮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典型困境。创始人张亮退出直接股东行列,看似个人身份的 “退场”,实则是品牌从 “个人 IP 驱动” 向 “资本化、标准化运营” 转型的关键一步。而在这场转型背后,是千亿麻辣烫市场的激烈厮杀,也是头部品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必然选择。

从 “东北骨汤” 到 “千店帝国”:张亮麻辣烫的崛起密码
2008 年的麻辣烫市场,还是川味红油的天下。彼时,东北人张亮发现了一个关键痛点:重口味的红油汤底虽在西南地区受欢迎,却难以打动北方及全国其他地区的消费者。他的破局思路很简单 ——“本土化改良”:将红油换成更温和滋补的骨汤,再加入东北人钟爱的麻酱,一款兼具 “南北适配性” 的麻辣烫就此诞生。
这款改良后的麻辣烫,迅速在东北市场打开局面。但真正让张亮麻辣烫跳出 “区域小店” 范畴的,是 2011 年开放的加盟模式。与当时行业内混乱的加盟体系不同,张亮麻辣烫从一开始就定下了 “高标准准入” 规则:单店投入约 18 万元,涵盖品牌使用费、装修及设备成本,同时设立区域分公司,为加盟商提供本地化服务。这种 “低风险、强支持” 的模式,让品牌首年就签约 50 家门店,2015 年突破 1000 家,成为行业首个 “千店品牌”。
支撑加盟模式快速扩张的,是其背后的供应链体系。张亮麻辣烫早早意识到,“口味统一” 是连锁餐饮的生命线。为此,品牌一方面与大型供应商合作,确保食材源头标准化;另一方面建立中央厨房,统一完成食材的清洗、切配、包装,再通过冷链配送至全国门店。从原材料采购到餐桌,全链路的把控让消费者在任何城市吃张亮麻辣烫,都能尝到熟悉的味道 —— 这一点,像极了麦当劳、肯德基的运营逻辑,也成为其吸引加盟商的核心优势。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16-2019 年,国内麻辣烫市场迈入千亿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 10%,张亮麻辣烫借势发力,平均每年新增 370 多家门店,2017 年门店数破 3000 家,2019 年营收超 50 亿。截至目前,其全国门店数超 6000 家,二三线城市贡献了一半份额,一个真正的 “麻辣烫帝国” 就此成型。
光环之下的隐忧:价格刺客、加盟困局与食安风险
然而,规模的扩张也让张亮麻辣烫的问题逐渐暴露。对消费者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是 “越来越贵”。从早年 15 元能吃饱,到后来人均 20 元,再到如今线下门店人均近 40 元,“麻辣烫刺客” 的吐槽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屡见不鲜,甚至有网友调侃 “月薪过万吃不起一碗麻辣烫”。
价格上涨的背后,是食材成本的 “双重溢价”。在线上外卖平台,张亮麻辣烫的食材单价几乎是菜市场的 10 倍:50 克小白菜卖 3 元,同款方便面卖 4 元。尽管品牌强调 “食材新鲜、品质把控”,但在奶茶、汉堡、轻食等品类激烈竞争的当下,消费者对 “高价麻辣烫” 的接受度正在下降 —— 毕竟,同样的预算,能选择的餐饮品类越来越多。
对加盟商而言,压力则来自 “扩张天花板” 与 “盈利困境”。张亮麻辣烫 6000 多家门店中,直营店占比不足 2%,几乎全靠加盟商支撑。早年加盟能赚钱,但随着门店密度增加,“边际效应递减” 愈发明显:同一区域门店过多,客流被分流,加盟商的利润空间被压缩。更关键的是,品牌要求加盟商必须从总部采购食材,而部分食材的采购价高于市场水平,这让一些加盟商为了盈利 “钻空子”,给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2023 年,有消费者在张亮麻辣烫门店购买散装羊肉,检测后发现含有鸭肉、猪肉成分,“以次充好” 事件引发舆论哗然。事实上,这并非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张亮麻辣烫的投诉近 2000 条,核心集中在 “食物变质”“有异物”“食材不新鲜” 等问题。加盟门槛低、门店数量多,导致品牌对终端的管控难度陡增 —— 这几乎是所有靠加盟扩张的连锁品牌的 “通病”,杨国福、刘文祥麻辣烫等品牌也面临类似困境。
千亿市场的新战场:出海、差异化与资本化博弈
尽管问题重重,但麻辣烫市场的蛋糕仍在扩大。据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2024 年包括冒菜在内的麻辣烫市场规模达 1488 亿,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1565 亿。不过,市场增速已从早年的双位数降至个位数,这意味着 “躺着赚钱” 的时代结束,品牌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
出海成为头部品牌的共同选择。近年来,中餐出海已成趋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国际中餐市场规模达 3593.85 亿,预计 2030 年将突破 5700 亿。麻辣烫作为 “中式快餐代表”,在海外市场逐渐走红。张亮麻辣烫早在 2016 年就布局海外,在日本东京开出首家门店;2019 年开放海外加盟后,进展更快 —— 美国旧金山一家 300 平的门店,年流水超 2500 万元;2025 年 4 月,法国巴黎门店开业,紧邻老佛爷百货,直接对标高端消费场景。截至目前,其海外门店已超 100 家,覆盖 20 多个国家。
为了适应海外市场,张亮麻辣烫做了不少本土化调整:在欧美市场,推出低脂汤底、增加海鲜品类,吸引非华人消费者;在供应链上,与当地顶级供应商合作,确保食材新鲜的同时降低运输成本;运营上则延续国内的标准化模式,保证口味统一。不过,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竞争对手杨国福也在加速海外布局,双方在欧美、东南亚市场的较量已悄然展开。
差异化竞争是中小品牌的生存之道。在杨国福、张亮占据第一梯队后,刘文祥麻辣烫靠 “东北老式黏糊麻辣烫” 主打怀旧风,小谷姐姐以 “麻辣拌 + 麻辣烫” 的组合吸引年轻消费者,觅姐麻辣烫则聚焦 “一人食” 场景。这些品牌通过细分赛道,在巨头的缝隙中找到生存空间,也让整个市场的竞争更加多元。
而对张亮麻辣烫来说,资本化是其转型的关键一步。创始人张亮退出直接股东,本质上是为了优化股权结构,为上市铺路。2025 年以来,香港交易所对消费类公司态度更为友好,若能成功上市,张亮麻辣烫将获得更多资金用于供应链升级、海外扩张和品牌营销,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不过,上市也意味着更高的透明度要求,如何解决食安问题、提升加盟商盈利水平,将成为其必须面对的考题。
没有 “张亮” 的张亮麻辣烫,还能走多远?
消费者担心 “没有张亮,麻辣烫就没那味儿了”,但从品牌发展逻辑来看,“去个人化” 是必然趋势。早年,创始人 IP 能快速打响品牌知名度;但当品牌规模扩大后,个人 IP 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 一旦创始人出现负面新闻,很可能波及品牌。张亮退出直接股东,既能弱化个人与品牌的绑定,也能让品牌更聚焦于 “产品、供应链、运营” 本身。
未来,张亮麻辣烫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依赖 “张亮” 这个名字,而是取决于三点:一是能否控制成本,缓解 “价格刺客” 的争议,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二是能否加强加盟商管控,解决食安问题,提升门店存活率;三是能否在海外市场持续突破,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从整个行业来看,麻辣烫市场的竞争还将持续升级。随着消费者需求更加多元化,品牌需要在 “口味创新”“场景适配”“健康化” 等方面不断发力 —— 比如推出低糖汤底、增加有机食材、拓展外卖小份装等。只有真正抓住消费者需求,才能在千亿市场中站稳脚跟。
对消费者来说,“有没有张亮” 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 “麻辣烫还是不是那个熟悉的味道”“价格是否合理”“吃得是否放心”。对张亮麻辣烫而言,这场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若能成功从 “个人 IP 驱动” 转向 “体系化驱动”,它或许能开启下一个 “千店时代”;若不能解决现存的隐忧,即便上市,也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掉队。
千亿麻辣烫江湖的故事,才刚刚进入下半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