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乱熬夜!这个 “黄金入睡时段” 已被多项研究证实,错过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

“我习惯凌晨 1 点睡,第二天中午起,身体也没觉得不舒服,应该没事吧?”“每天只睡 5 个小时,效率超高,等老了再补觉就行?” 生活中,类似的想法很常见,很多人觉得睡眠只要自己 “适应” 就好,不用刻意遵循固定规律。但近年来,越来越多权威研究打破了这种认知 —— 睡眠不仅有 “最佳时长”,还有 “黄金入睡时段”,选对时间睡觉,能实实在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2:00-23:00 入睡,为何被称为心血管 “保护期”?

2021 年 11 月,英国牛津大学与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欧洲心脏杂志 – 数字健康》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为 “最佳入睡时间” 提供了有力证据。这项研究可不是小范围抽样,而是纳入了 88026 名英国受试者,其中女性 51214 人、男性 36812 人,平均年龄 61.43 岁,样本量和代表性都足够扎实。

研究人员没有依赖受试者的 “自我报告”,而是用腕带加速度计实时记录他们的入睡、醒来时间,同时详细收集了年龄、性别、睡眠规律、BMI、吸烟史、是否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等关键信息,最大程度排除了 “记忆偏差” 带来的误差。随后,团队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平均 5.7 年的随访,最终发现有 3172 人(占比 3.58%)患上了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中风等常见病症。

而这些患者的入睡时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 “集中趋势”:43% 的患者在凌晨及更晚入睡,38% 在 23:00-24:00 入睡,只有 15% 在 22:00-23:00 入睡,4% 在 22:00 前入睡。

在排除了年龄、基础疾病、生活习惯等混杂因素后,研究得出了一个清晰结论: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 “U” 型关系。22:00-23:00 是心血管最安全的入睡窗口,太早或太晚睡,风险都会显著上升。具体数据更直观:和 22:00-22:59 入睡的人相比,22:00 前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24%;23:00-23:59 入睡的人,风险增加 12%;而零点及更晚入睡的人,风险直接增加 25%,是所有时段中最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女性对入睡时间更敏感 —— 同样是晚睡,女性的心血管风险增幅比男性更明显。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和男女内分泌系统对昼夜节律的反应差异有关,比如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会随昼夜变化波动,打乱节律后更容易影响血管健康;不过也有另一种可能:受试者平均年龄较大,绝经后女性本身心血管风险就会上升,这一因素可能放大了入睡时间的影响,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当然,这项研究也有局限性,比如受试者主要是白种人,且社会经济背景较好,不能完全代表所有人群,也无法直接证明 “晚睡” 和 “心血管疾病” 是绝对的因果关系。但作为目前睡眠与心血管健康领域 “样本量最大、监测最精准” 的研究之一,它依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别再忽视入睡时间,选对窗口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可能比你想象中更重要。

不只是 “睡对时间”,6-9 小时才是心脏喜欢的 “睡眠长度”

除了 “什么时候睡”,“睡多久” 同样影响心血管健康。过去很多人觉得 “睡得越多越好”,或者 “少睡点没关系,白天补就行”,但科学研究早已推翻了这些误区。

2019 年 9 月,《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研究,这项研究的样本量近 50 万人,更特别的是,它没有采用传统的 “观察性研究”,而是结合了遗传学分析,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一种能减少混杂因素、更接近因果关系判断的研究方法),探究睡眠时长与心梗风险的关联。

研究人员发现,有 27 种遗传变异会导致 “短睡眠”,而这种由基因影响的短睡眠,正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排除了体重、运动习惯、社会经济地位、心理健康等 30 个干扰因素后,结论依然明确:睡眠时长本身,就是影响心梗风险的关键变量,和其他因素无关。

具体来看,和每晚睡 6-9 小时的人相比,睡眠不足 6 小时的人,心梗风险增加 20%;而睡眠超过 9 小时的人,心梗风险竟然增加 34%,比 “缺觉” 的人风险还高!而且离 “6-9 小时” 这个范围越远,风险越高:比如和每晚睡 7-8 小时的人相比,睡 5 小时的人心梗风险增加 52%,睡 10 小时的人风险直接翻倍,达到 200%。

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还关注了 “高风险人群”—— 有心脏病遗传倾向的人。结果发现,如果这类人能保证每晚 6-9 小时睡眠,能将心梗风险降低 18%。这意味着,即使天生携带 “心脏病基因”,通过调整睡眠时长,也能有效抵消一部分风险,可见 “睡够时长” 的重要性。

不过,研究并没有解释 “为什么睡太少或太多都伤心脏”。但结合其他研究推测,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处于 “应激状态”,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增加,长期下来会升高血压、加快心率,损伤血管内皮;而睡眠过长可能和 “身体炎症反应” 有关,也可能是某些潜在健康问题(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抑郁症)的信号,这些问题本身就会增加心血管负担。

更多研究印证:睡眠紊乱,正在悄悄 “伤害” 你的心脏

除了上述两项重磅研究,近年来还有不少成果都在强调睡眠与心血管健康的关联。

2023 年 9 月,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做了一项 “随机交叉设计试验”—— 他们让健康受试者连续 6 周每天少睡 1.5 小时,然后监测身体变化。结果发现,短短 6 周,受试者的 “内皮氧化应激清除能力” 就明显下降了。而内皮是血管的 “保护层”,氧化应激积累会直接损伤血管壁,长期下来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021 年 9 月,《JAMA 网络开放获取》上的一项研究则聚焦东亚人群,纳入了超过 32 万名成年参与者,探究睡眠时间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显示,睡眠时间和全因死亡率呈 “J 型关联”,每晚睡 7 小时是 “死亡风险最低点”:在男性中,和睡 7 小时相比,睡 8 小时、9 小时、10 小时的人,全因死亡率分别升高 9%、18%、43%;睡不足 5 小时的人,死亡率也升高 16%。女性的情况类似,只要偏离 “7 小时” 这个最佳点,无论是多睡还是少睡,死亡率都会上升。

就连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也和睡眠时长密切相关。2022 年 4 月,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子刊发表的研究指出,最佳睡眠时长为 7 小时,这个时长下,人的认知功能(比如记忆力、注意力)和心理健康状态最好;一旦睡眠不足 6 小时或超过 8 小时,就会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风险也会增加。而糟糕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又会反过来影响生活习惯 —— 比如情绪差时更容易暴饮暴食、熬夜,形成 “伤心脏” 的恶性循环。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印证了一个道理:睡眠不是 “可多可少” 的 “弹性选项”,而是维持心血管健康的 “刚需”。该睡的时候不睡、该睡够的时候没睡够,本质上都是在透支心脏健康。

这样调整,轻松养成 “护心睡眠习惯”

知道了 “最佳入睡时间” 和 “最佳睡眠时长”,该怎么调整自己的作息呢?其实不用一下子 “强行改变”,循序渐进的调整更容易坚持。

  1. 按 “当地时区” 换算最佳入睡时间:我国统一用北京时间,但东西跨越 5 个时区,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北京在东八区,最佳入睡时间是 22:00-23:00;而乌鲁木齐在东六区,比北京晚 2 小时,最佳入睡时间就可以调整为 0:00-1:00。你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 “实际日落时间” 推算 —— 通常日落 6-7 小时后入睡,更符合人体昼夜节律。
  2. 用 “30 分钟递进法” 调整入睡时间:如果现在习惯凌晨 1 点睡,不要突然要求自己 23 点前睡,这样很容易失眠。可以每天提前 30 分钟上床,比如第一天 0:30 睡,第二天 0:00 睡,慢慢过渡到目标时间,让身体有适应过程。
  3. 打造 “睡前 1 小时无电子设备” 习惯:手机、电脑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大脑误以为 “还是白天”,影响入睡。建议睡前 1 小时关掉电子设备,换成看书、听白噪音、泡脚等温和的活动,帮助身体进入 “放松模式”。
  4. 用 “固定起床时间” 锚定作息:比起 “固定入睡时间”,“固定起床时间” 更容易调整生物钟。比如每天早上 7 点起床,不管前一晚睡得多晚,都不要赖床,这样晚上到了时间自然会有困意,慢慢就能形成规律作息。
  5. 避免 “睡前刺激”:睡前 2 小时不要喝咖啡、浓茶、酒精,也不要吃太饱或做剧烈运动。咖啡和浓茶中的咖啡因会让人兴奋,酒精虽然可能让人快速入睡,但会破坏深度睡眠,导致半夜易醒;剧烈运动则会让心率加快,不利于放松。

睡眠是身体最好的 “修复剂”,对心脏而言更是如此。与其等出现健康问题再后悔,不如从现在开始,把 “22:00-23:00 入睡”“睡够 6-9 小时” 变成生活习惯。毕竟,保护心脏的最好方式,从来都不是复杂的 “养生技巧”,而是这些简单却能长期坚持的日常选择。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