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俞孔坚巴西坠亡:最后影像定格湿地之殇,62 载人生深耕生态守护

当地时间 9 月 23 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从巴西传来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在巴西南马托格罗索州遭遇飞机失事,不幸坠机身亡,终年 62 岁。这一噩耗不仅让中国学术界陷入悲痛,也让关注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领域的人们扼腕叹息。随着事故细节的逐步披露,以及俞孔坚教授生前最后一段影像的曝光,这位致力于 “海绵城市” 理念推广、深耕生态守护数十年的学者,其最后的足迹与未竟的理想,更显沉重与珍贵。

事故现场:百年老飞机坠毁湿地,四人不幸遇难

据巴西当地警方与民航部门通报,俞孔坚教授所乘坐的是一架单引擎小型 Cessna 175 飞机,这架飞机的制造年份可追溯至 1958 年,至今已拥有 67 年 “机龄”。事故发生时,飞机正飞越潘塔纳尔湿地阿基达瓦纳市附近的巴拉曼萨农场区域,随后突然失控坠毁,机上四名乘员无一生还。除俞孔坚教授外,一同遇难的还有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平,以及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

事故发生后,巴西国家民航局(ANAC)迅速介入调查。根据该局此前的记录,涉事飞机的适航状况被标注为 “正常”,具备合法飞行资质。然而,鉴于飞机悠久的 “年龄”,航空领域专家普遍提出担忧 —— 尽管日常维护可能符合标准,但 67 年的使用年限中,飞机部件难免存在老化问题,再加上潘塔纳尔湿地属于热带气候,高温、高湿度的环境可能加速金属部件的腐蚀,这些潜在隐患都可能成为事故发生的诱因。目前,事故具体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民航局已调取飞机飞行数据记录仪(若配备),并对现场残骸进行技术分析,预计将在数月后公布最终调查结果。

潘塔纳尔湿地作为全球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 “地球之肾” 和 “最后的伊甸园”,这里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众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俞孔坚教授此次前往巴西,正是为了实地考察这片湿地的生态状况,探索其在 “海绵地球” 理念中的示范价值 —— 这一理念,也是他近年来在全球生态保护领域大力倡导的核心思想之一。

最后影像:20 小时飞行 + 6 小时车程,只为守护 “地球伊甸园”

就在俞孔坚教授不幸离世的当天,他个人微信视频号 “望山得水” 发布了一段时长 1 分 23 秒的视频,这段影像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 “最后定格”。视频中,俞孔坚教授身穿一件红色 T 恤,背着深色斜挎包,背景是潘塔纳尔湿地广袤的绿色原野与澄澈的蓝天。尽管经过长途跋涉,他的脸上难掩疲惫,但提及眼前的湿地景观时,眼神中仍闪烁着兴奋与关切。

“为了来到这里,我先飞行了 20 多个小时,又驱车 6 个小时,终于踏入了这片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的土地。” 视频开篇,俞孔坚教授便向观众分享了此次行程的不易,而这份奔波的背后,是他对生态保护事业的执着。他指着远处被开垦的土地,语气中带着惋惜:“你们看,南美潘塔纳尔天然湿地正一步步被牧场吞噬,原本完整的生态系统,正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逐渐破碎。”

在视频中,俞孔坚教授还详细解释了此次巴西之行的目的 —— 他希望通过实地调研,观察潘塔纳尔湿地的水文循环、植被覆盖与生态修复情况,为 “海绵地球” 理念寻找更多实践案例。“‘海绵地球’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走进自然,了解每一片土地、每一片湿地的‘呼吸’与‘循环’,然后用科学的方法去守护它们,让地球能够像海绵一样,调节水分、净化环境。” 他在视频中说道,言语间满是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令人动容的是,视频结尾,俞孔坚教授对着镜头微笑着说:“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谁曾想,这句充满希望的话语,竟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遗言。这段影像一经发布,便引发无数网友泪目,大家纷纷留言:“先生用生命践行着对生态的守护,他的‘探秘’从未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

学界泰斗:一生深耕 “海绵城市”,用设计守护生态

俞孔坚教授的离世,是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景观设计领域的重大损失。作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创始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一生都在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理想而奋斗,其提出的 “海绵城市” 理念,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俞孔坚便开始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当时,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度硬化地面、破坏自然水系,导致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频发。为此,他率先提出 “海绵城市” 概念,主张通过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保留湿地、建设透水路面、修复河流湖泊等,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降雨时能够 “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干旱时又能将储存的水 “释放” 出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 “海绵城市” 理念的落地,俞孔坚教授不仅在学术领域深耕不辍,发表了数百篇高水平论文、出版数十部专著,还亲自参与了众多城市的规划设计实践。从深圳的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到杭州西溪湿地的生态修复,再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他的团队用一个个成功案例,证明了 “海绵城市” 理念的可行性与价值。如今,“海绵城市” 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理念,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俞孔坚教授也因此被誉为 “中国海绵城市之父”。

除了 “海绵城市”,俞孔坚教授在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始终强调,景观设计不应只是 “美化环境”,更应承担起 “守护生态、传承文化” 的责任。他曾说:“我们设计的不是公园,不是广场,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家园。” 正是带着这份初心,他一生都在奔波于各个生态脆弱地区,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到云南滇池的污染修复,再到此次前往巴西考察潘塔纳尔湿地,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缅怀与传承:先生虽逝,精神永存

俞孔坚教授的突然离世,让他的同事、学生与同行们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在官方声明中表示:“俞孔坚教授是学院的灵魂人物,他用毕生心血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景观设计学科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离去,是学院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许多曾与俞孔坚教授合作过的生态保护人士回忆,他是一位 “永远充满激情的行者”—— 为了获取第一手调研数据,他常常亲自深入偏远地区,哪怕条件艰苦也毫无怨言;在学术讨论中,他总是直言不讳,敢于指出问题,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对待学生,他更是倾囊相授,鼓励他们 “走出书斋,走进自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人才。

如今,俞孔坚教授的 “最后影像” 仍在网络上流传,视频中他对潘塔纳尔湿地的关切,对 “海绵地球” 理念的坚守,成为了他留给世界最珍贵的遗产。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先生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理念与精神,会像一盏灯,指引更多人投身生态保护事业。他未完成的‘探秘’,会有无数人继续下去。”

在潘塔纳尔湿地的晨光中,俞孔坚教授的身影虽已消逝,但他用一生践行的生态守护理想,将永远镌刻在这片他曾牵挂的土地上,也镌刻在每一个为地球生态而努力的人们心中。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学者的一生,更是一曲关于热爱、责任与坚守的赞歌 —— 而这首赞歌,永远不会落幕。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