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在院手机使用指南:规避投诉风险,平衡工作与生活

近日,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共城医院一则 “医务人员休息时间玩手机被举报后开除” 的新闻引发广泛热议。无独有偶,此前某医院工作人员休息时因紧急处理收费系统问题,却因敷面膜的状态被家属误解举报,最终还要写检讨、缴纳罚金。在这个 “机不离手” 的时代,手机早已成为医护人员工作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医院通知发布、考试报名、患者咨询、文献查阅等都离不开它。但如何规范在院期间的手机使用,规避投诉风险,成为了每一位医护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

那些因手机引发的 “委屈” 事件

在医疗行业,类似因手机使用引发的误解与纠纷并非个例。除了上述两起事件,还有更多让人无奈的情况。某三甲医院的护士小李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次中班结束后,她穿着工作服在护士站整理个人物品,顺手拿起手机回复家人的消息,准备告知晚点回家。这一幕恰好被一名患者家属看到,家属当即拍下照片,在网上发帖质疑 “护士上班时间玩手机,工作态度不认真”。尽管医院后来调取监控,证实小李当时已下班,只是尚未更换工作服,但帖子已经引发了不少不明真相网友的跟风指责,给小李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还有一位外科医生王医生,在一次手术间隙,趁着患者麻醉、手术准备的短暂空闲,拿出手机查阅一篇与当前手术相关的最新文献,想确认某个手术细节的最佳方案。没想到被一名家属透过手术室门缝看到,家属误以为医生在手术期间玩手机,直接冲进护士站投诉,要求医院严肃处理。王医生虽然后来向家属详细解释了情况,并用文献内容证明自己的初衷,但家属仍半信半疑,这让王医生既委屈又无奈。

这些事件背后,反映出公众对医护人员手机使用场景的不了解,也凸显了医护人员在院使用手机时规避投诉风险的重要性。

不同场景下手机使用的 “雷区” 与正确方式

(一)工作核心时段:这些时刻手机需 “静音待命”

在临床工作中,有一些关键时段,医护人员必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手机应尽量 “静音待命”,避免使用。

在病房进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是绝对的 “手机禁区”。比如护士给患者输液、换药、测量生命体征,医生给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交代病情时,一旦分心看手机,很可能出现操作失误,比如输错液、拿错药,甚至错过患者病情变化的关键信号。曾有报道称,某护士在给患者输液时,因低头回复微信消息,误将其他患者的药物输给了该患者,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引发了严重的医疗纠纷。

在护士站处理医嘱、接待新入院病人时,也应杜绝使用手机。处理医嘱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每一个数字、每一种药物名称都不能出错,一旦在这个过程中接听电话或查阅微信,很容易遗漏重要信息,影响患者的治疗安排。接待新入院病人时,医护人员需要耐心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和住院注意事项,此时使用手机会让患者感觉被忽视,影响护患之间的信任。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单独上夜班时,医护人员千万不能在病区内用手机看视频、玩游戏或进行其他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夜班期间,病区内患者的情况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如突发心梗、脑梗,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等。如果此时医护人员沉迷于手机,不仅无法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意外需要调监控取证,手机使用记录很可能会成为 “说不清道不明” 的证据,让自己陷入被动。

(二)非核心工作时段:使用手机需 “合理回避”

在上班时间,如果遇到需要点外卖、接听家人或朋友电话等非工作事宜,医护人员应讲究方式方法,合理回避,避免引发投诉。

首先,要优先处理好手头的工作。比如正在整理患者病历,或者准备给下一位患者进行治疗,应先完成这些工作,再去处理个人事务。其次,选择合适的地点。示教室、值班室、更衣室等不被患者和家属看到的地方是最佳选择,在这些地方可以尽快处理好个人事情,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尽量不要在有患者或家属的场合聊与工作无关的内容。有些医护人员可能觉得在走廊上、护士站附近接个家人的电话没什么,但在患者和家属看来,这就是 “上班时间玩手机”,容易引发不满。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比如家人突发疾病,不得不立即接听电话,应先向在场的患者及家属说明情况,表达歉意,取得他们的理解后再接听,并且尽量缩短通话时间。

(三)下班后时段:细节之处需 “多加留意”

很多医护人员下班后,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暂时留在医院,比如等待同事一起下班、在护士站短暂休息等。此时如果想使用手机,有一个细节必须注意 —— 先脱去工作服。

工作服是医护人员工作身份的象征,穿着工作服在医院公共区域使用手机,很容易让患者和家属误以为是在上班时间玩手机。就像之前提到的护士小李,明明已经下班,却因为穿着工作服回复消息被举报。因此,下班后只要离开工作岗位,不再处理工作事宜,就应及时脱去工作服,再进行手机使用等个人活动。

此外,下班后在医院内使用手机时,也应注意场合。比如在病房楼的公共休息区,尽量不要大声打电话或看视频,以免影响患者休息,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正视手机价值,减少误解与争议

在讨论医护人员手机使用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手机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如今,医院的很多重要通知,如紧急会议安排、疫情防控要求、考试报名信息等,都会通过微信群发布;不少患者会通过微信向医护人员咨询病情、预约复诊时间;医护人员也需要通过手机查阅医学文献、学习最新的诊疗指南、使用移动工作站处理医嘱等。正如一位医护人员所说:“我的手机里没有娱乐 APP,全是与工作相关的应用,它已经成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提电脑’。”

然而,部分公众对医护人员手机使用的认知还停留在 “玩手机就是不务正业” 的层面,这就需要医院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减少误解与争议。医院可以通过宣传册、公众号文章等方式,向患者和家属普及医护人员使用手机的工作场景,让公众了解手机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医护人员在遇到患者或家属质疑时,也应耐心解释,避免矛盾激化。

同时,医院也应出台更加合理、人性化的手机使用管理制度,而不是简单地 “一刀切”。对于在工作时间违规使用手机,影响工作质量和患者安全的行为,应严肃处理;但对于在休息时间、非工作场合合理使用手机,或者为了工作需要使用手机的情况,应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像辉县共城医院那样,因过度处罚引发医护人员的不满和公众的质疑。

医护人员自身:提升自律意识,做好自我保护

除了外部环境的改善,医护人员自身也应提升自律意识,在手机使用方面做好自我保护。

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明确手机在工作中的定位,将其作为辅助工作的工具,而不是娱乐设备。在工作时间,主动减少与工作无关的手机使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患者护理和病情治疗中。

另一方面,要学会利用技术手段保护自己。比如,在因工作需要使用手机时,可以适当保留相关证据,如查阅文献的记录、回复工作消息的截图等,一旦遇到误解或投诉,能够及时证明自己的清白。同时,在医院的监控覆盖区域,尽量规范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避免留下 “把柄”。

此外,医护人员还可以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交流,通过优质的服务和耐心的解释,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当患者和家属了解到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压力后,也会对手机使用等问题更加理解和包容。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无法替代的工具。对于医护人员而言,规范在院期间的手机使用,不仅是规避投诉风险的需要,更是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工作质量的要求。通过医院的合理管理、公众的理解支持以及医护人员自身的自律努力,相信能够实现手机使用与医疗工作的和谐统一,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与纠纷,让医护人员能够更安心地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工作中。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