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头昏、记忆 “断片”?别误当 “累了”,这是大脑在喊 “缺血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赶地铁时突然一阵天旋地转,扶着栏杆缓半天才回过神;开会时刚记下的重点,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明明昨晚睡了 9 小时,白天却依然昏昏沉沉,眼皮像挂了铅块?

多数人会把这些表现归咎于 “熬夜后遗症”“工作太累了”,或是自嘲 “年纪大了记性变差”。但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杨旭主任医师提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不适,很可能是大脑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 —— 脑供血不足正在悄悄侵蚀你的健康。这个在医学上虽无明确诊断命名,却真实威胁千万人的 “隐形杀手”,正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甚至盯上了 20 多岁的上班族。

解密脑供血不足:大脑的 “供氧生命线” 为何会堵塞?

如果把人体比作精密运转的工厂,大脑就是核心控制室,而脑血管则是维系控制室运转的 “供电线路” 与 “输油管道”。脑供血不足,本质上就是这条生命线出现了 “输送故障”,导致大脑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大脑的 “耗能能力” 远超我们的想象:它仅占体重的 2%,却要消耗全身 20% 的氧气和 25% 的葡萄糖。更关键的是,脑细胞没有能量储备功能,且对缺氧极度敏感 —— 完全缺氧 5 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的细胞死亡,这也是脑供血不足为何会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核心原因。

临床上,脑供血不足主要分为两类,危害程度截然不同:

  • 急性脑供血不足:如同供电线路突然短路,多由血管突发堵塞或狭窄引起,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 “小中风”。患者可能突然出现肢体无力、说话不清等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但若不及时干预,极易发展为脑梗塞。
  • 慢性脑供血不足:类似电压长期不稳,脑血管逐渐变窄,血流缓慢减少,大脑长期处于 “亚健康” 状态。这种情况早期症状隐匿,却会悄悄损伤脑组织,为认知障碍、情绪问题埋下隐患。

数据显示,40 岁以上人群中约 30% 存在不同程度的脑供血问题,而 30-40 岁的年轻群体患病率已较十年前上升 22%,其中长期伏案、熬夜、压力大的都市白领是高危人群。

警惕 8 大 “缺血信号”:大脑求救往往藏在细节里

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容易与 “疲劳”“睡眠不足” 混淆。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信号往往具有突发性、反复性特点,以下 8 种表现尤其需要警惕:

  1. 体位性眩晕:从座位或卧位突然站起时,眼前瞬间发黑、天旋地转,需扶住物体才能站稳,这是脑部短暂缺血最典型的信号。
  2. 记忆 “断片”:刚说过的话、刚做过的事转眼就忘,比如反复询问同一问题,或是走到房间却忘了要做什么,注意力根本无法集中。
  3. 视物异常:突然出现眼前模糊、重影,或有 “飞蚊症” 般的黑点飘过,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自行缓解,这是视觉中枢供血不足的表现。
  4. 肢体麻木:面部、手臂或腿部突然出现针刺般的麻木感,或一侧肢体无力,拿东西时突然掉落,这与脑血管供血区域受损直接相关。
  5. 平衡失调:走路时突然感觉脚步虚浮、重心不稳,甚至无缘无故跌倒,可能是小脑供血不足影响了平衡功能。
  6. 言语障碍:说话时突然舌头打结、口齿不清,想表达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别人难以理解,这是语言中枢缺血的警示。
  7. 持续性疲劳:即使保证了 7-8 小时睡眠,白天依然昏昏欲睡、四肢乏力,喝咖啡也无法缓解,这是大脑缺氧的典型反应。
  8. 反复头痛:多表现为双侧太阳穴或后枕部的钝痛、紧箍感,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与脑血管痉挛、供血不足密切相关。

杨旭主任医师强调:“若上述症状出现 3 条以上,且持续超过 1 周,必须及时就医检查,这很可能是大脑发出的‘红色警报’。”

揪出 “供血杀手”:这些习惯正在堵塞你的脑血管

脑供血不足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年龄增长导致的血管自然老化,以下几大 “幕后黑手” 更值得警惕:

1. 血管 “生锈”:动脉硬化是首要元凶

就像常年未清理的水管会生锈变窄,血管也会因脂质沉积出现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会加速血管壁斑块形成,使血管管腔变窄、弹性下降,血流速度随之减慢,大脑供血自然不足。研究显示,60% 的慢性脑供血不足都与动脉硬化相关。

2. 颈椎 “卡脖子”:年轻人的专属隐患

长期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会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盘突出,直接压迫负责脑部供血的椎动脉。就像被捏住的水管,即使源头水压充足,水流也会受阻。临床上,30% 的年轻患者脑供血不足都与颈椎病直接相关。

3. 血压 “异常”:过高过低都危险

血压如同水压,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过低则无法推动血液顺利到达脑部,尤其在体位变化时易引发短暂缺血。无论是高血压还是低血压,只要波动超出正常范围,都可能成为脑供血不足的诱因。

4. 血栓 “堵路”:微小血栓暗藏大风险

血液黏稠度过高、凝血功能异常时,血管内易形成微小血栓。这些 “小疙瘩” 会随血液流动堵塞脑部细小血管,导致局部供血中断。虽然单次堵塞可能不会引发严重症状,但反复发生会逐渐损伤脑组织。

5. 生活 “失衡”:不良习惯是隐形帮凶

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导致血管收缩功能紊乱;高糖高脂饮食会加速脂质沉积;久坐不动会使血液循环减慢,血液黏稠度升高;长期压力过大会引发血管痉挛,这些习惯都在悄悄堵塞脑血管,成为脑供血不足的 “助推器”。

放任不管的后果:从 “小不适” 到 “大病痛” 的升级之路

很多人认为 “头晕、记性差算不上大病”,但脑供血不足就像一颗埋在体内的 “定时炸弹”,若不及时干预,会逐步升级为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 缺血→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若未及时治疗,约 10% 的患者会在 1 年内发展为脑梗塞,出现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永久性损伤。
  • 健忘→痴呆:长期慢性缺血会损伤大脑海马体(记忆中枢),从轻度认知障碍逐渐发展为血管性痴呆,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 头晕→猝死:急性脑供血不足若累及脑干等生命中枢,可能引发晕厥、心律失常,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猝死。

更可怕的是,早期脑供血不足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出现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严重表现时才就医,此时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正如杨旭主任医师所说:“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关键在‘早’,预防远比后期治疗更重要。”

科学 “救脑” 指南:5 招让大脑 “满血复活”

好消息是,脑供血不足是可防可治的。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针对性干预,就能有效改善脑部供血,让大脑恢复活力。以下 5 招值得每个人践行:

1. 15 分钟 “护脑运动”:每天做对防缺血

  • 颈部拉伸:每工作 1 小时,做一套颈部放松动作:缓慢低头、仰头、左右转头各 10 次,再顺时针、逆时针旋转颈部 5 圈,动作要轻柔,避免快速转动。
  • 深呼吸训练:早晚各 5 分钟腹式呼吸,用鼻深吸气 3 秒,使腹部鼓起,再用嘴缓慢呼气 5 秒,能有效增加氧气摄入,改善大脑缺氧。
  • 手指操:双手五指张开、并拢,再依次弯曲每个手指,或用手指交替按压掌心,每次 3 分钟,可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间接改善脑部供血。

2. 饮食 “加减法”:吃对食物清血管

  • 多吃 “通血管” 食物: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补充 Omega-3 不饱和脂肪酸,帮助降低血脂;每天吃一把核桃、杏仁,补充磷脂;适量摄入猪肝、菠菜等富含铁的食物,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增强氧气运输能力。
  • 少吃 “堵血管” 食物: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摄入,少吃油炸食品、甜点、腌制食品,避免脂质沉积加重血管负担。
  • 保证充足饮水:每天喝 1500-2000 毫升温水,少量多次饮用,能稀释血液,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3. 科学运动:激活全身血液循环

每周坚持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骑自行车等,能有效改善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尤其要避免久坐,每坐 30 分钟就站起来活动 5 分钟,做简单的扩胸、伸腰动作,防止血液淤积。注意睡前 1 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4. 睡好 “修复觉”:给大脑充电的关键

大脑在睡眠中会进行代谢废物清理和细胞修复,优质睡眠是改善脑供血的基础。尽量保证每晚 7-8 小时睡眠,养成固定作息习惯,即使周末也不要熬夜或睡懒觉。睡前 1 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避免蓝光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助眠。

5. 管理压力:别让情绪 “紧勒” 血管

长期压力过大会引发血管痉挛,影响脑部供血。每天留出 10 分钟冥想时间,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能有效缓解焦虑;培养读书、绘画、养花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学会拒绝过度承诺,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避开 4 大误区:这些错误认知正在害你

1. 误区一:“我年轻,肯定不会得”

真相:年轻人长期熬夜、久坐、压力大,加上饮食不规律,同样会引发颈椎问题、血管痉挛,导致脑供血不足。临床上 20 多岁的患者并不少见。

2. 误区二:“头晕忍忍就过去了”

真相:头晕可能是急性缺血的信号,忽视早期症状会错过干预时机,增加脑梗塞风险。即使症状自行缓解,也需排查病因。

3. 误区三:“吃保健品就能补回来”

真相:保健品无法替代健康生活方式,既不能清除血管斑块,也不能改善颈椎问题。只有结合饮食、运动、睡眠等综合调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脑供血。

4. 误区四:“不头晕就没事了”

真相:慢性脑供血不足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脑组织仍在持续受损。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颈椎状况,才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大脑是人体的 “指挥官”,每一次细微的不适都可能是它在求救。别再把头晕、健忘当 “小事”,也别用 “太累了” 掩盖真相。从今天开始,践行科学的护脑习惯,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才能让大脑始终保持 “满血状态”,为健康保驾护航。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