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虾肠外溢” 闹剧看校园午餐安全:一场用生物学常识就能戳穿的谎言

上海学校午餐 “虾仁炒蛋发臭” 事件,本是一起关乎学生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却因涉事企业绿捷公司抛出的 “虾肠外溢、混入泥沙” 借口,演变成了一场暴露认知漏洞的荒唐闹剧。当上海市多部门联合通报披露,涉事食材是本就无虾肠的进口冷冻南美白虾虾仁时,这场试图用伪科学掩盖食品安全问题的操作,不仅让企业信誉扫地,更折射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中仍需警惕的 “谎言式推诿”。

要戳穿 “虾肠外溢” 的谎言,首先得从虾的基本生物学结构说起。很多人俗称的 “虾线”,其实就是虾的肠道,它并非像人类消化道那样位于腹部,而是因虾的无脊椎动物特性,呈现在背部的一条黑线。从解剖学角度看,虾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腹部,消化道则反向分布于背部,这条看似不起眼的 “黑线”,承担着消化与排泄的双重功能。其颜色多为黑色,并非是网传的 “全是泥沙”,而是包含了虾未消化的藻类、浮游生物等食物残渣,以及代谢产生的排泄物,只有在虾摄食了水底泥沙时,才可能混入少量泥沙成分。

从食用角度而言,虾线的处理与否需分场景讨论。对于麻辣、油焖等重口味烹饪方式,即便保留虾线,高温加热过程也能杀灭其中可能存在的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消除健康风险,且浓郁的调料会掩盖虾线可能带来的土腥味,食客基本尝不出差异;但若是生食、刺身或白灼、清蒸等清淡做法,去除虾线就十分必要 —— 生食时虾线中的微生物可能引发肠胃不适,而清淡口味会让虾线的异味格外明显,黑色的外观也会影响菜品观感。不过,无论何种情况,虾线带来的最大问题无非是口感与卫生,绝不可能出现绿捷公司所说的 “因虾肠外溢导致菜品发臭”,二者在感官体验上有着本质区别,学生和家长反馈的 “臭味”,更可能是食材变质后的腐败气味,与虾线无关。

更关键的是,涉事食材的属性从根本上否定了 “虾肠外溢” 的可能性。通报明确提到,绿捷公司使用的是 “进口冷冻南美白虾虾仁”,而虾仁与全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加工环节已完成 “去壳去虾线” 处理。南美白虾作为全球产量最高的养殖虾品种,其加工流程早已实现标准化 —— 从厄瓜多尔等主产国的虾塘收获后,会迅速运往当地加工厂,经过去头、去壳、开背、剔除虾线(行业内称为 “deveined”,即去除 “背部静脉”)等步骤,再进行低温冷冻包装。这个过程中,虾肠会作为加工废料被集中处理,根本不会随着虾仁进入后续的运输与销售环节。

作为全球最大的虾进口国,中国每年约 100 万吨的进口虾中,超 60% 来自厄瓜多尔,绿捷公司的这批食材大概率也出自这里。厄瓜多尔的南美白虾加工产业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正规工厂会在低温洁净环境中进行处理,工人需逐只检查虾仁的去线情况,避免残留虾肠影响品质。即便存在少数不正规工厂,也只会出现虾线剔除不彻底的情况,而非 “保留完整虾肠”。从流通环节看,这批虾仁需经过厄瓜多尔加工厂、中国进口商、经销商等多层环节才能抵达绿捷公司,每一层都有品质检验环节,若虾仁中仍带有虾肠,早在前期就会被筛选剔除,根本不可能进入校园午餐的制作流程。

这场闹剧还暴露了涉事企业对食品加工常识的无知。冷冻虾仁在加工过程中,为保持口感和水分,会添加磷酸盐作为保水剂,这是行业内的常规操作,且磷酸盐的用量有严格国家标准,质检部门此次检测也确认用量合规。而冷冻虾仁的保质期通常为 2 年,只要在 – 18℃以下低温保存,就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避免变质。但绿捷公司在面对 “菜品发臭” 的质疑时,既未从食材储存、解冻方式、烹饪卫生等关键环节排查问题,也未考虑鸡蛋等其他食材变质的可能性,反而编造出 “虾肠外溢” 这种违背生物学常识和行业惯例的借口,本质上是试图用谎言逃避食品安全责任。

校园午餐关系着 thousands 名学生的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此次事件中,“虾肠外溢” 的谎言之所以能被快速戳穿,得益于生物学常识和行业标准的 “双重佐证”,但这也提醒我们,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不能仅依赖事后的舆论监督和部门通报,更需要建立常态化的风险防控机制。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食材供应商的资质审核,选择有正规资质、信誉良好的企业,同时建立食材溯源体系,确保每一批食材的来源、加工流程、检验报告都可查询;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需加大对校园食品的抽检力度,不仅要检测食材的理化指标,还要核查供应商的生产加工记录,从源头杜绝不合格食材进入校园。

此外,学校还应畅通家长监督渠道,定期邀请家长代表参与食材验收、厨房检查等环节,让校园午餐制作过程更加透明。对于涉事企业,不能仅停留在行政处罚层面,还应将其纳入食品安全 “黑名单”,限制其参与校园食品供应,形成有力震慑。只有让监管更严格、流程更透明、责任更明确,才能避免 “虾肠外溢” 这类荒唐闹剧再次上演,真正守护好学生 “舌尖上的安全”。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