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固有认知中,高血压、糖尿病这类慢性疾病,似乎总与 “中老年群体”“暴饮暴食”“久坐不动” 紧密相连。然而,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深夜里闪烁的手机屏幕、堆积如山的工作任务、频繁的深夜聚餐,正让越来越多年轻的 “夜猫子”,不知不觉陷入健康危机的漩涡。

不久前,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内分泌科诊室里,38 岁的刘先生拿着诊断报告,满脸难以置信。“我才 38 岁,怎么就得了糖尿病?平时也不爱吃甜食,怎么会这样?” 他的疑问,道出了当下许多熬夜族的困惑。
十年 “熬夜达人” 的健康崩塌
“从参加工作起,熬夜就成了家常便饭。” 刘先生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总监,回忆起过去十年的工作日常,他无奈地说,为了赶策划方案、应对客户临时修改的需求,凌晨两三点下班是常态,遇到重要项目,连续四五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更是常事。
“晚上工作累了,就点份麻辣小龙虾、烤串当宵夜,配着冰啤酒,觉得这样才能缓解疲惫。” 刘先生坦言,深夜的重油重盐食物,成了他熬夜时的 “精神慰藉”。即便没有工作,他也习惯刷手机到凌晨,“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不刷会儿手机,这一天就没过完。”
起初,刘先生只是偶尔感觉疲倦、口渴,他以为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没放在心上。直到半年前,身体的异常信号越来越明显:每天要喝两三升水,还是觉得口干舌燥;频繁跑厕所,夜间起夜次数最多时达四五次;体重在半年内从 140 斤骤降到 125 斤,原本合身的裤子,现在穿上松松垮垮,腰带要往里缩两三个扣。
更让他害怕的是,有一次在给客户做方案汇报时,他突然眼前发黑、头晕目眩,差点摔倒在会议室。在家人的催促下,刘先生才来到医院检查。
北京友谊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颖为他做了全面检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高达 11.2mmol/L(正常标准应低于 6.1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更是突破 20mmol/L,胰岛素释放试验提示胰岛素抵抗严重,最终被确诊为 2 型糖尿病。
“长期熬夜、作息紊乱,再加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你患病的主要原因。” 张颖主任的话,让刘先生懊悔不已:“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扛得住,现在才明白,健康根本经不起这样消耗。”
熬夜与慢性病的 “隐秘关联”
刘先生的案例并非个例。近年来,各大医院内分泌科接诊的年轻患者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人都有长期熬夜的习惯。张颖主任介绍,长期熬夜之所以会增加慢性病风险,与它对人体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的破坏密切相关。
去年,《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发表了一项针对 10 万人的长期追踪研究,结果显示:与每晚睡眠时间 7-8 小时、规律作息的人相比,长期熬夜(凌晨 1 点后入睡)、睡眠不规律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高出 68%,患高血压的风险高出 45%,患高血脂的风险高出 32%。
“人体有一套精密的生物钟,它就像‘指挥官’,调控着激素分泌、糖代谢、脂肪代谢等关键生理过程。” 张颖主任解释,正常情况下,晚上 10 点到凌晨 2 点是人体深度睡眠时段,也是胰岛素分泌、肝脏代谢功能活跃的时段。如果长期熬夜,生物钟会被打乱,胰岛素分泌节律失衡,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血糖升高,长期下来就可能诱发糖尿病。
同时,熬夜时人体会处于应激状态,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促进脂肪分解,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多余的脂肪酸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熬夜还会影响食欲调节激素的分泌。张颖主任指出,长期熬夜会导致饥饿素分泌增加、瘦素分泌减少,让人更容易感到饥饿,尤其是对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产生强烈渴望。这也是很多熬夜族喜欢吃宵夜的原因,而长期摄入这类食物,会进一步加重代谢负担,形成 “熬夜 – 吃宵夜 – 代谢紊乱” 的恶性循环。
打造健康作息,从这几点入手
“改善睡眠、调整生物钟,是降低慢性病风险的关键。” 张颖主任强调,对于长期熬夜的人来说,调整作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同时做好以下几方面:
营造 “助眠” 的睡眠环境
很多人熬夜后难以入睡,往往是因为卧室没有传递 “该睡觉” 的信号。张颖主任建议,首先要保证卧室黑暗。研究发现,即使是手机屏幕发出的微弱光线,也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长期如此还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因此,睡觉时应关闭卧室所有光源,包括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光,可将手机放在卧室外充电。
其次,要减少噪音干扰。深夜的汽车鸣笛、邻居的说话声、电梯运行声等,会让身体处于轻微应激状态,导致皮质醇分泌异常,影响血糖稳定。如果居住环境噪音较大,可使用隔音耳塞、隔音窗帘,或在睡前播放雨声、海浪声、森林鸟鸣等轻柔的白噪音,帮助掩盖外界杂音,让大脑和身体彻底放松。
另外,卧室温度和湿度也很重要。适宜的睡眠温度为 18-22℃,湿度为 50%-60%。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睡眠舒适度,导致睡眠浅、易醒。可以使用空调、加湿器等设备,调节卧室的温湿度。
科学调整生物钟,拒绝 “报复性补觉”
“调整生物钟的核心是‘规律’,而不是‘强迫早睡’。” 张颖主任指出,很多人周末会选择 “报复性补觉”,比如工作日凌晨 1 点入睡,周末睡到中午 12 点,这样反而会让生物钟陷入混乱,加重疲劳感,周一上班时更容易出现 “周一综合征”。
正确的做法是,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都尽量保持 “同一时间入睡、同一时间起床”,起床时间的偏差不超过 1 小时。比如每天固定 23 点入睡、7 点起床,即使周末,也不要超过 8 点起床。长期坚持规律作息,身体会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到了固定时间就会产生睡意,醒来后也会更有精神。
对于像刘先生这样长期熬夜的人,突然改变作息可能会难以适应,可以逐步调整。比如现在习惯凌晨 2 点入睡,先尝试每天提前 15-20 分钟入睡,适应 3-5 天后,再继续提前 15-20 分钟,直到调整到理想的作息时间。在调整过程中,如果晚上实在睡不着,不要强迫自己躺在床上,可以起身到客厅做一些简单的放松活动,如阅读纸质书、听轻柔音乐,等有睡意了再回到床上。
饮食 + 运动,辅助调节生物钟
饮食和运动对生物钟的调节也有重要作用。张颖主任建议,晚餐尽量在睡前 3-4 小时完成,避免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因为深夜时,人体消化功能减弱,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夜间血糖升高。
同时,睡前应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浓茶和咖啡中含有咖啡因,会兴奋神经,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入睡困难;酒精虽然可能让人快速入睡,但会降低睡眠质量,使睡眠变得浅而多梦,还可能影响血糖和血压稳定。
运动方面,每天保持 30 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代谢功能,调节生物钟。但要注意运动时间,避免在睡前 2 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否则可能会兴奋神经,影响入睡。可以选择在早上或下午运动,早上运动有助于唤醒身体,调整生物钟;下午运动则可以帮助缓解一天的疲劳,为晚上入睡做好准备。
健康无小事,别让熬夜毁了你的身体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熬夜后第二天补觉就行,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长期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张颖主任提醒,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需要定期休息和保养,熬夜就像让机器超负荷运转,长期下来,机器难免会出现故障。
刘先生在确诊糖尿病后,开始严格调整作息,每天 23 点前入睡,7 点准时起床,晚餐以清淡为主,避免宵夜,每天坚持快走 30 分钟。经过 3 个月的调整,他的血糖逐渐稳定,乏力、口渴等症状也明显缓解,体重也慢慢回升到了正常范围。
“现在我才明白,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以前总觉得工作第一,现在看来,没有健康的身体,根本无法好好工作和生活。” 刘先生的经历,给所有熬夜族敲响了警钟。
健康无小事,别让熬夜毁了你的身体。从现在开始,调整作息,规律饮食,坚持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更好地享受生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