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惊魂!男子目睹撞车不转向,辅助驾驶不是 “自动驾驶”

9 月 16 日,沪渝高速湖北黄梅段的一处监控画面,记录下了令人揪心的一幕:一辆白色轿车在快车道行驶,即将超越慢车道的大货车时,突然毫无征兆地向右偏离。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对近在咫尺的碰撞风险,驾驶员陈某竟全程没有采取任何转向或制动措施,眼睁睁看着车辆径直撞上货车。幸运的是,当时两车速度差较小,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这场事故背后暴露的 “过度信任辅助驾驶” 问题,却为所有驾驶员敲响了警钟。

事故发生后,交警的调查揭开了陈某 “不作为” 的原因。原来,陈某驾驶的车辆配备了辅助驾驶功能,在行驶途中,该功能曾多次帮他自动修正车道,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他觉得有了这个 “好帮手”,自己就能轻松不少,于是仅将手象征性地搭在方向盘旁,完全没有履行 “随时接管车辆” 的责任。直到碰撞发生前的几秒,陈某还在纠结:是自己动手打方向,还是等辅助驾驶功能 “主动出手”?就是这短暂的犹豫,最终导致了追尾事故的发生。面对货车司机 “既然能人工打方向,为什么不操作” 的不解质问,陈某的沉默,恰恰反映出部分驾驶员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认知偏差 —— 把 “辅助” 当成了 “替代”,把科技赋予的便利,变成了忽视安全的借口。

事实上,类似陈某这样因过度信任辅助驾驶而引发的事故,并非个例。就在今年 7 月,某高速路段曾发生一起更为严重的事故:驾驶员李某开启辅助驾驶后,长时间低头查看手机,当车辆前方出现突发障碍物时,辅助驾驶系统未能及时识别,而李某因注意力不集中,错过了最佳制动时机,最终与前方车辆剧烈相撞,造成车辆严重损毁。此外,多地交警部门还披露过 “驾驶员开启辅助驾驶后睡觉”“双手长时间离开方向盘” 等危险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将自己的生命安全置于险境,更对道路上的其他车辆和行人构成严重威胁。

为何这些驾驶员会对辅助驾驶产生如此深的依赖?从技术层面来看,当前市面上的辅助驾驶系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驾驶的便利性。比如,自适应巡航功能可以根据前车速度自动调整车速,车道保持辅助功能能在车辆偏离车道时发出提醒或轻微修正方向。这些功能在路况简单、车流量较少的场景下,能有效减轻驾驶员的操作负担,因此很容易让驾驶员产生 “系统能搞定一切” 的错觉。但必须明确的是,现阶段的辅助驾驶技术,本质上仍是 “辅助”,而非 “自动驾驶”。它对复杂路况的处理能力存在明显局限:在暴雨、大雾等低能见度天气下,系统的传感器可能会受到干扰,导致识别精度下降;遇到施工区域、异形障碍物(如掉落的货物、小动物)时,系统也可能无法及时做出准确判断;甚至在车辆经过隧道出入口、树荫遮挡的路段时,光线的突然变化都可能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从法规和责任界定来看,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早已明确,驾驶员是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必须保持注意力集中,不得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也多次强调,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驾驶员不得 “脱手脱眼”,必须随时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在司法实践中,一旦因驾驶员过度依赖辅助驾驶而引发事故,无论系统是否存在一定瑕疵,驾驶员都需承担主要甚至全部责任。就像此次黄梅段事故中,交警最终认定陈某负全责,并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 这一处理结果,不仅是对事故本身的公正裁决,更是对所有驾驶员的明确警示:科技可以为安全 “加分”,但不能成为驾驶员逃避责任的 “挡箭牌”。

那么,驾驶员该如何正确使用辅助驾驶功能,避免陷入 “信任陷阱” 呢?首先,要充分了解车辆辅助驾驶系统的 “能力边界”。在提车或使用新功能前,务必仔细阅读车辆说明书,明确系统的适用场景和限制条件,知道哪些路况下可以开启辅助驾驶,哪些路况下必须关闭并完全人工操作。其次,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眼睛要时刻观察前方路况,不能做低头看手机、喝水、化妆等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同时,要养成定期 “测试” 系统的习惯,比如在安全的路况下,轻微转动方向盘或轻踩刹车,确认自己对车辆的控制权始终有效。最后,要摒弃 “侥幸心理”。不要因为辅助驾驶系统之前表现稳定,就认为它永远不会出问题;也不要觉得 “偶尔放松一下没关系”,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就在一瞬间,一次小小的疏忽,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随着汽车科技的不断发展,辅助驾驶功能会越来越先进,未来甚至可能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但在当前阶段,“辅助” 二字始终是核心前提。每一位驾驶员都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是工具,不是 “保姆”;车辆是交通工具,不是 “移动的卧室”。安全驾驶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正确看待和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才能让每一次出行都平安顺利,才能让道路交通安全真正得到保障。毕竟,再先进的科技,也无法替代驾驶员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