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岁的赵先生从未想过,自己频繁发作的腿部酸痛会与高血脂有关。这位微胖的中年人称,起初以为是关节老化,贴了膏药却不见好转,直到爬楼梯时腿部突然无力险些摔倒,检查后才发现血脂已严重超标,腿部症状正是血管被脂质堵塞的信号。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刘鹏主任医师指出,高血脂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往往从下肢开始显现,双腿的异常表现正是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
一、血脂超标:血管健康的 “隐形杀手”
高血脂在医学上被称为高脂血症,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异常升高的病症。正常情况下,人体脂质代谢维持着动态平衡,但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多余的脂质会像泥沙般沉积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会使血管变窄、变硬,如同老化的水管被水垢堵塞,最终影响全身血液流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喻荣辉主任医师解释,高脂血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长期摄入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缺乏运动导致脂肪堆积,加上吸烟酗酒损伤血管内皮,都会加速血脂升高。此外,遗传因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以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可能引发脂质代谢紊乱。
更值得警惕的是,高血脂堪称 “沉默的杀手”。在疾病早期,患者通常没有明显不适,等到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时,血管往往已出现严重狭窄,甚至可能诱发冠心病、脑卒中等致命性心脑血管疾病。而双腿作为人体离心脏最远的部位,血管病变往往最先在此显现。
二、双腿出现 4 种异常,警惕血脂已偏高
当血脂持续升高导致下肢血管狭窄或堵塞时,双腿会因缺血缺氧出现一系列典型症状,以下 4 种表现尤其需要注意:
1. 夜间频繁抽筋,补钙无效
与缺钙引起的偶发抽筋不同,血脂超标导致的腿部抽筋多在夜间发作,且补钙后症状无法缓解。这是因为升高的脂质会沉积在下肢动脉壁,导致血管狭窄,夜间血液循环减慢时,腿部肌肉更容易出现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痉挛。这种抽筋不仅限于小腿肚,大腿甚至臀部肌肉都可能受累,严重时会影响睡眠质量。
2. 间歇性跛行,行走受限
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腿部出现疼痛、麻木、无力,休息几分钟后症状缓解,但再次行走时又会重复出现。随着病情进展,能坚持行走的距离会逐渐缩短,从最初的几百米减少到几十米甚至几步。喻荣辉主任医师强调,这一症状的本质是行走时肌肉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血管无法提供足够血液供应,从而引发疼痛信号。
3. 皮肤异常,出现黄色瘤
血脂升高会影响皮肤的血液供应和营养输送,导致双腿皮肤变得粗糙、干燥、失去光泽,颜色逐渐加深为暗红色或紫红色。部分患者腿部皮肤还会出现黄色或橙色的斑块,质地较硬且边界清晰,医学上称为 “黄色瘤”,这是脂质在皮肤下沉积形成的特征性表现。刘鹏主任医师提醒,一旦出现黄色瘤,往往意味着血脂已严重超标,需立即就医检查。
4. 腿部冰凉,触感麻木
即使在温暖环境中,仍感觉双腿发凉,用手触摸时能明显感觉到腿部温度低于身体其他部位,同时伴随麻木感,这也是血脂超标的重要信号。这是因为高脂血症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流动受阻,下肢末梢因得不到充足血液供应,温度调节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冰凉、麻木的感觉。严重时,足背动脉搏动会减弱甚至消失。
三、打破 4 大认知误区,科学看待高血脂
在临床诊疗中,很多患者因对高血脂存在认知误区,延误了治疗时机。以下 4 种常见误解需及时纠正:
1. 瘦子不会得高血脂?错!
不少人认为高血脂是胖子的 “专利”,但事实上体型纤瘦者同样可能患病。虽然肥胖是高血脂的重要危险因素,但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疾病状态等都会影响血脂水平。有些瘦子存在家族性高脂血症基因,或长期摄入高糖高油食物,还有些人虽外表不胖但内脏脂肪堆积,这些都可能导致血脂异常。
2. 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错!
高血脂的危害并不在于症状本身,而在于持续升高的血脂对血管的慢性损伤。即使没有不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在不断形成和扩大,当斑块破裂时可能引发血栓,瞬间堵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刘鹏主任医师强调,无论是否有症状,只要血脂超标就需干预,早期治疗能有效延缓血管病变进展。
3. 降血脂只靠吃药就行?错!
药物治疗是高血脂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绝非唯一方法。生活方式干预是控制血脂的基础,单纯依赖药物而不改善习惯,不仅降脂效果有限,还可能因药物剂量增加导致副作用风险上升。喻荣辉主任医师指出,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措施能从源头减少脂质生成,与药物治疗形成协同作用。
4. 血脂正常就可以停药?错!
高血脂作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有些患者服药后血脂降至正常范围就自行停药,这种做法极易导致血脂反弹,甚至可能因斑块不稳定引发血管事件。是否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需由医生根据患者血脂水平、血管病变程度等综合评估后决定,切勿擅自更改治疗方案。
四、5 步科学防控,远离血脂困扰
控制高血脂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生活方式到药物治疗全面干预,以下 5 点尤为关键:
1.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质摄入
饮食调整是血脂管理的核心。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 6 克以内。同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适量补充瘦肉、鱼类等优质蛋白。燕麦、洋葱、大蒜、海带等食物富含降脂成分,可纳入日常饮食。烹饪时优先选择蒸、煮、炖等方式,避免煎烤油炸。
2. 坚持适度运动,促进脂质代谢
运动能有效提高身体代谢率,帮助消耗多余脂肪,降低血脂水平。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分 3-5 次完成。同时搭配每周 2 次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增加肌肉量以提高基础代谢。运动需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老年人可选择太极、散步等温和方式。
3. 戒烟限酒,保护血管内皮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脂质更容易沉积,还会使 “好血脂”H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加重血脂异常。过量饮酒则会影响肝脏脂质代谢功能,导致甘油三酯升高。因此控制血脂必须严格戒烟,同时避免饮酒,尤其是高甘油三酯患者更应滴酒不沾。
4. 控制体重,减少脂肪负荷
肥胖是高血脂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腹型肥胖者,内脏脂肪堆积会直接影响脂质代谢。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即身体质量指数(BMI)维持在 18.5-23.9 之间。减重过程中需避免极端节食,建议每周减重 0.5-1 公斤,逐步达到目标体重。
5. 规范药物治疗,定期监测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后血脂仍未达标的患者,或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常用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血脂类型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药物。服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方案。
高血脂虽凶险,但并非不可防控。刘鹏主任医师强调,40 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查,有家族史、肥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者需每半年检查一次。一旦发现双腿出现抽筋、跛行、皮肤异常、冰凉麻木等症状,应立即前往血管外科就诊,通过血脂检测、血管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
记住,血脂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早期发现、科学干预,才能有效保护血管健康,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