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粉到原告:一场酝酿九年的较真

9 月 26 日,上海崇川区人民法院收到的一份起诉状,让深陷预制菜风波的西贝莜面村再度站在舆论风口。原告郭乘希的身份尤为特殊:既是连续九年在西贝消费超 8600 元的忠实顾客,更是代理过 “慰安妇受害者” 维权案的资深法律从业者。这份双重身份赋予了这场诉讼不同寻常的重量 —— 当深谙证据法则的消费者拿起法律武器,指向的不仅是一家餐饮企业,更是整个行业的透明度黑洞。

在厚达数十页的起诉材料中,郭乘希的证据链堪称 “教科书级”。自 2016 年 6 月 16 日的首笔消费起,她完整留存了小程序充值记录(6280 元)、全国门店消费凭证(6252.14 元)、美团外卖订单(2386.9 元),共计 8639.04 元的消费轨迹均有截屏佐证。更关键的是,这些记录串联起西贝宣传口径与实际操作的矛盾:2023 年拍摄的门店照片显示,”现点现烤羊肉串” 的灯箱广告赫然在目,但同期外卖订单备注栏里,她标注 “不要复热菜品” 却被商家无视;2024 年购买的 “有机蔬菜沙拉”,食材溯源码查询显示原料实为普通生菜。

“我不是为了赔偿,而是要个真相。” 郭乘希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这种较真并非偶然 —— 作为法律人,她早在 2020 年就发现西贝使用的大豆油未标注 “转基因” 字样,当时仅通过客服投诉要求整改,直到 2025 年罗永浩曝光预制菜问题后,她才意识到这是系统性的信息隐瞒。

五项诉求剑指核心:从企业道歉到行业规范

郭乘希的五项诉讼请求,层层递进地勾勒出消费者对餐饮知情权的完整诉求:

  1. 公开致歉:要求在微博、抖音等平台连续七日发布致歉信,覆盖西贝全国近 400 家门店的电子屏;
  2. 信息公示:强制在菜单、小程序及外卖页面标注食材来源、储存方式(新鲜 / 冷冻)、加工类型(现制 / 预制);
  3. 精神赔偿:索赔 1 万元精神抚慰金,理由是 “长期食用未告知的冷冻隔夜菜品侵害健康权”;
  4. 惩罚性赔偿: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55 条,主张三倍消费额赔偿 25917.12 元及逾期利息;
  5. 费用承担:要求三被告(门店、区域公司及集团总部)共同承担诉讼费用。

这些诉求直击行业痛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西贝等头部企业预制菜占比超 80%,但公开宣传中鲜少提及。更令人担忧的是食材安全隐患:媒体暗访发现,西贝部分门店使用冷冻 24 个月的西兰花、18 个月的速冻黄鱼柳,而供应商曾因禁用药物问题被处罚。郭乘希提交的第六组证据 —— 市场监管部门 2024 年对西贝的责令整改通知书,恰好印证了 “未按规定标示食品原料” 的违规事实。

法律层面,这场诉讼具备明确的参照案例。2024 年重庆江津法院曾判决某烧烤店因 “鱼香肉丝与图片严重不符” 构成欺诈,需按三倍赔偿并补足 500 元下限。上海浦深律师事务所律师指出,西贝的 “有机”” 现制 “宣传与实际使用预制菜的行为,已符合《消法》对” 欺诈 ” 的界定,郭乘希的胜诉概率极高。

风波升级时间线:从罗永浩吐槽到公关翻车

西贝的信任危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一个月的舆情发酵:

  • 9 月 10 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 “高价卖预制菜”,引发 #西贝预制菜占比 80%# 热搜;
  • 9 月 11 日:创始人贾国龙强硬表态 “起诉罗永浩”,并推出 “可参观后厨” 的 “罗永浩套餐”,当日全国门店收入锐减 200 万;
  • 9 月 12 日:西贝公布 13 道菜品 “作业指导书” 自证清白,却被网友发现删除关键条款;罗永浩悬赏 10 万元征集证据,收到中央厨房预制菜包装袋照片;
  • 9 月 14 日:西贝突然暂停后厨参观,贾国龙改口 “应对有错,向胖东来学习”;
  • 9 月 23 日:西贝公众号发布《7 岁毛毛想吃西贝哭闹》一文,被指 “煽情炒作”,郭乘希批评其 “拿无行为能力人说事”;
  • 9 月 26 日:郭乘希正式起诉,诉讼材料同步提交市场监管总局。

这场风波中,西贝的公关应对堪称灾难级。从最初否认预制菜存在,到承认 “前置处理” 而非预制菜的文字游戏,再到发布争议性营销文章,每一步都加剧了信任崩塌。有消费者算过一笔账:冷冻食材比新鲜食材成本低 30%,西贝一年可节省数亿元成本,但消费者却为 “现制” 概念多支付 20%-50% 的溢价。

行业地震:预制菜立法加速与透明化革命

西贝被诉的意义早已超越个案,成为推动行业规范的催化剂。9 月 20 日消息显示,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拟规定 “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必须显著标示”,这正是罗永浩与郭乘希共同呼吁的核心诉求。

监管层面的动作已然加速。2025 年 3 月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监管的通知》,虽明确中央厨房制品不属预制菜,但未解决宣传标识问题;而郭乘希诉讼中提出的 “储存时长标注”,已被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纳入试点要求。深圳某餐饮连锁企业负责人透露,目前已有 12 个一线城市要求大型餐厅公示预制菜信息,”西贝案倒逼整个行业提前合规”。

消费者意识的觉醒更具颠覆性。在社交平台,”预制菜鉴别指南” 成为热门内容,网友总结出 “看后厨明火数量”” 查食材溯源码 “等实用技巧;胖东来等企业因” 全现制公示 “”每日食材检测报告公开” 收获好评,反衬出西贝等品牌的不足。正如郭乘希在起诉书中写道:”当消费者愿意为食品安全付费时,经营者没有权利隐瞒真相。”

一场没有输家的诉讼?

截至发稿,西贝集团尚未对诉讼作出公开回应,但其股价在消息公布当日下跌 4.2%,储值卡退卡量较平日激增 3 倍。业内预测,若郭乘希胜诉,西贝可能面临超千万元的赔偿及整改成本,更将引发连锁诉讼潮 —— 目前已有 23 名消费者联系郭乘希准备集体起诉。

但这场诉讼本质上没有真正的输家。对消费者而言,胜诉将确立 “宣传与实际不符即欺诈” 的司法原则;对西贝而言,强制整改或许能挽回信任危机,正如贾国龙在内部会议中所说 “早改早主动”;对行业而言,透明化将成为新的竞争壁垒,推动预制菜从 “隐秘角落” 走向规范发展。

当九年消费记录成为照亮行业暗区的光,我们或许正见证中国餐饮从 “味道竞争” 迈向 “信任竞争” 的转折点。正如郭乘希在证据清单扉页写下的那句话:”消费者的每一次买单,都是对诚实经营的投票。”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