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月饼引发的舆论风暴:27 元定价戳中了谁的神经?

“每克超过 0.2 元,比普通月饼贵出一倍还多!” 中秋临近,好利来一款 125 克的 “蛋黄红莲” 月饼因 27 元的单价冲上热搜,成为月饼市场首个争议焦点。有网友算过一笔账:若按此单价购买一斤同款月饼,花费将达 108 元,远超日常糕点消费范畴。

争议迅速从散装月饼蔓延至礼盒市场。好利来 “阖家美满” 礼盒含 12 枚月饼售价 369 元,单枚均价超 30 元,较散装价高出 38%;499 元的 “鸿运当头” 礼盒,单枚价格更是比散装贵出近 90%。面对质疑,门店店员的 “全国统一定价” 回应,进一步激化了消费者对 “品牌溢价” 的讨论。

好利来的定价底气:从原料到工艺的 “分层逻辑”

“贵有贵的道理”,这是好利来对价格质疑的核心回应。深入拆解其产品体系可见,所谓 “道理” 藏在从饼皮到馅料的五层工艺里。

在饼皮制作上,好利来采用专用面粉搭配秘制糖浆,而糖浆需以白砂糖为基料,加入柠檬、菠萝等水果文火熬制,冷却 10-15 天后才能使用,这种工艺让饼皮自带果香且口感酥糯。更关键的是馅基选择 —— 作为蛋黄红莲月饼的灵魂,其莲蓉来自湘潭莲子中的 “湘莲之冠”,且仅选用每年 6 月新鲜采摘、莲蓬中心最饱满的 3-5 颗莲子,经多道工序铲制而成;搭配的鸭蛋黄则来自湖北洪湖的 “一点珠” 品种,形成 “莲香清冽、蛋黄回甜” 的味觉层次。

工艺上的考究更显极致。为解决皮馅分离的行业难题,好利来研发团队经过上千次实验,制定出 “200℃烤 15 分钟 + 刷蛋浆 + 220℃烤 18 分钟” 的精准流程,借助远红外线隧道炉实现皮馅充分融合。门店工作人员强调:“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出炉要经过 18 道质检,全程无添加剂,这在批量生产中成本很高”。

成本结构的另一重压力来自渠道。好利来近千家门店多位于城市核心商圈,仅房租成本就比社区店高出 2-3 倍,再叠加手工制作的人工成本,最终形成了当前的定价体系。

市场镜鉴:27 元在月饼市场处于什么水平?

将好利来的定价置于 2025 年月饼市场坐标系中,其高端定位清晰可见。在大众市场,华美等品牌的双黄莲蓉月饼单价多在 8-15 元,125 克规格产品价格普遍不超过 20 元,且常推出 “买三送一” 活动。即便是高端领域,香港美心 540 克低糖蛋黄莲蓉礼盒售价约 300 元,单枚(约 60 克)价格 25 元,较同款好利来产品每克便宜 0.08 元。

但细分赛道的对比呈现不同图景。被称为 “月饼界爱马仕” 的元朗荣华,其双黄白莲蓉月饼因采用湖南寸三莲,单枚(75 克)价格达 22 元,折算每克成本与好利来基本持平。这印证了好利来客服 “克重更大所以更贵” 的说法 —— 同类型高端产品中,好利来 125 克的规格确实具备分量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月饼市场正刮起 “健康风”,低糖、无添加成为高端产品标配。好利来的 “零添加” 承诺恰好踩中这一趋势,而甜美香積、爱礼等品牌同类型无添加月饼,单价也已接近 20 元,显示出成本与定价的正相关性。

消费分裂:为品质买单还是拒绝品牌溢价?

争议背后,是两种消费观念的激烈碰撞。在反对者看来,好利来的定价脱离了月饼的食品本质。有网友晒出配料表质疑:“所谓‘无添加’并不准确,且包装过于朴素,溢价部分缺乏支撑”。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 “价格虚高” 的反馈已达数十条。

支持者则形成 “品质付费” 阵营。一位上海消费者表示:“试过多个品牌后,好利来的莲蓉确实更细腻,蛋黄不发涩,27 元买的是口感体验”。这种态度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明显 —— 数据显示,好利来中秋期间散装月饼复购率达 42%,远超行业平均的 28%,印证了其口味认可度。

行业分析师指出,这场争议本质是 “大众消费升级” 与 “品牌价值认知” 的错位。随着烘焙市场高端化率从 2020 年的 15% 升至 2025 年的 28%,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正让位于品质需求,但品牌需通过更透明的成本公示建立信任。

结语:月饼定价该有怎样的 “标尺”?

好利来的价格争议尚未平息,但已为中秋市场敲响警钟。当月饼从 “节令食品” 转向 “日常糕点”,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 “用料讲究” 的模糊表述,更期待看得见的品质证明 —— 比如原料溯源信息、工艺成本明细等。

对于消费者而言,27 元的月饼究竟值不值,终究是 “钱包投票” 的结果。但这场讨论留下的启示更为深远:在食品消费领域,真正的高端化从来不是价格数字的竞赛,而是品质、工艺与价格的精准匹配。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愿意为匠心买单,但拒绝为模糊的‘品牌感’付费”。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