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满意就辞职,没人拦着你!” 一句冰冷的约谈话语,撕开了部分医院职工满意度调查的 “遮羞布”。本应是倾听职工心声、改善工作环境的 “桥梁”,如今却在不少地方异化为 “只能选满意” 的形式主义考核,让医疗从业者陷入 “敢怒不敢言” 的困境。从贵州某三甲医院医生因填 “不满意” 被医务部约谈,到安徽儿科医生提意见后遭科主任、行政部门轮番 “劝说”,再到浙江医院科室小组长盯着职工勾选 “非常满意”,一系列荒诞场景的背后,是职工满意度调查初心的严重背离,更是医疗行业管理中亟待解决的沉疴。

职工满意度调查的设立,本有着明确的政策导向与现实意义。2017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启动医院满意度第三方调查试点,明确将患者满意度与员工满意度纳入调查范畴,其中员工满意度涵盖工作内容、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核心维度,目的是通过第三方视角收集真实反馈,为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医院管理提供数据支撑。2019 年全国满意度管理平台的搭建,更是将调查流程规范化、透明化,让职工的声音能直接上传至国家系统,成为国家制定医疗行业政策、保障医务人员权益的重要参考。从政策设计初衷来看,这是一项兼顾职工福祉与行业发展的 “民心工程”—— 通过了解医务人员对工作负担、薪酬待遇、晋升机制的真实看法,既能帮助医院优化人力资源策略、降低离职率,也能让国家精准把握医疗从业者的生存境况,为调整薪酬体系、改善执业环境提供依据。
然而,当调查结果与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三甲评审、科室绩效乃至个人收入直接挂钩时,性质悄然发生了改变。在 “绩效考核结果与院领导年度奖惩、聘用任期绑定” 的压力下,部分医院将 “职工满意度” 异化为 “面子工程”,把 “100% 满意” 当成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贵州那家医院的医务部,用 “影响评审、劝你辞职” 的强硬态度压制职工诉求;安徽某医院的行政部门,以 “数据关乎考核” 为由要求职工 “不要乱说”;浙江医院的科室管理者,更是直接将 “不满意” 与 “扣绩效” 挂钩,用利益胁迫职工妥协。这些操作看似是为了 “维护医院形象”“争取考核佳绩”,实则是对政策精神的曲解,更是对职工权益的漠视 —— 当职工连表达 “事多钱少、绩效拖欠”“停车场收费不合理、职称晋升不公” 等真实问题的权利都被剥夺时,调查便失去了任何参考价值,沦为自欺欺人的 “数据游戏”。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 “满意绑架” 不仅让调查结果失真,还会对医疗行业发展造成多重负面影响。从医务人员层面来看,长期压抑真实诉求会加剧职业倦怠。《中国医院薪酬调研报告》显示,公立三级医院中仅 55.6% 的医生对薪酬感到满意,而在 “必须填满意” 的潜规则下,大量对薪酬、工作强度、职业发展不满的声音被掩盖。当医生们发现 “如实反馈无济于事,甚至会遭约谈施压” 时,不仅会对医院管理失去信任,还可能将负面情绪转嫁到工作中,影响诊疗质量与患者服务体验。从行业政策制定层面来看,失真的调查数据会误导决策。国家卫健委抓取职工满意度数据,本意是为了精准解决医疗从业者的痛点,比如根据薪酬满意度低的情况调整薪酬体系、根据工作负担重的反馈优化人力配置。但如果各地医院都上报 “100% 满意”,国家便无法掌握真实的行业困境,相关政策调整也会失去针对性,最终导致医务人员的合理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形成 “诉求被压制 — 满意度造假 — 政策不落地 — 诉求更强烈” 的恶性循环。
这种乱象的根源,在于部分医院将 “考核指标” 凌驾于 “职工权益” 之上,陷入了 “唯数据论” 的管理误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将 “医务人员满意度” 作为重要维度,初衷是倒逼医院重视职工需求,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管理者却只关注 “数据好不好看”,而忽略了 “数据真不真实”。他们既没有意识到,职工满意度的提升需要实实在在的福利改善、环境优化,也没有理解 “允许不满意” 才是调查的核心价值 —— 只有听到不同声音,才能发现管理中的漏洞,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就像此前某三甲医院患者满意度评价中 “点击不满意无法进入下一页” 的闹剧一样,无论是职工满意度还是患者满意度,“只许满意、不许不满” 的操作,本质上都是对 “调查” 这一行为的否定,更是对服务对象的不尊重。
要让职工满意度调查回归初心,需要从制度设计、监管执行、观念转变三个层面共同发力。在制度层面,应完善调查机制,强化第三方调查的独立性与保密性。可以借鉴早期第三方调查试点的经验,由独立于医院的专业机构负责问卷发放、数据收集与分析,严格保护填写者信息,杜绝医院通过 “查 IP、查填写记录” 等方式追溯职工身份,让职工能放心表达真实想法。在监管层面,国家卫健委应加强对调查过程的监督,建立 “虚假数据追责机制”—— 对于发现存在 “胁迫职工填满意”“篡改调查结果” 等行为的医院,不仅要在绩效考核中扣分,还要对相关负责人进行问责,从制度上杜绝 “数据造假” 的动机。在观念层面,需要引导医院管理者转变认知,让他们明白 “职工满意度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发展基石”。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医务人员,只有切实解决他们 “事多钱少、绩效拖欠、晋升不公” 等问题,才能提升职工的归属感与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 “职工满意 — 患者满意 — 医院发展” 的良性循环。
职工满意度调查不该是 “绑架式考核”,更不该是 “形式主义走过场”。当贵州的医生因填 “不满意” 被劝辞职时,当安徽的儿科医生面对 “科主任全程盯填” 感到无奈时,当浙江的医护人员在 “扣绩效” 的威胁下被迫勾选 “非常满意” 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份问卷的变质,更是一群医疗从业者的困境。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患者的信任,更需要职工的认可;医院的进步,离不开优质的硬件设施,更离不开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唯有让职工满意度调查重新成为 “倾听心声的窗口”,让医务人员的真实诉求得到重视与解决,才能让医疗行业在健康、良性的轨道上持续发展,才能让 “健康中国” 的建设拥有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