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弹警铃:致死率 100% 的 “隐形杀手” 卷土重来

2025 年 9 月 28 日,第 19 个世界狂犬病日如期而至,我国 “你我共同行动,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线” 的宣传主题背后,是不容忽视的疫情反弹态势。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全国狂犬病发病 88 例、死亡 84 人,较 2024 年同期分别增长 46.7% 和 78.7%,其中 6 月单月发病 23 例、死亡 20 人,创年内新高。这个由狂犬病病毒引发的人畜共患病,正以 “发病即死刑” 的残酷现实,再次敲响公共卫生警钟。

狂犬病病毒的凶险之处在于其对神经系统的致命侵袭。病毒通过犬、猫等动物的咬伤、抓伤或黏膜接触侵入人体后,会沿神经纤维快速向中枢神经系统蔓延,潜伏期多为 1-3 个月,头面部咬伤者潜伏期可缩短至十几天。一旦出现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典型症状,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救治手段,病死率几乎达到 100%。更令人警惕的是,全球 99% 的人类病例由犬引发,我国这一比例约为 95%,而流浪动物管理缺位、宠物免疫率不足等问题,正持续放大传播风险。

分级破局:Ⅳ 级暴露为何成为防控新焦点

“同样是 Ⅲ 级暴露,为何有人规范处置后仍发病?” 这个临床困惑,推动了狂犬病暴露分级体系的完善。长期以来,国际通用的 Ⅰ-Ⅲ 级分级标准指导着临床处置:Ⅰ 级暴露只需清洗接触部位,Ⅱ 级暴露需冲洗伤口并接种疫苗,Ⅲ 级暴露则需加用被动免疫制剂。但实践中,头面颈部严重咬伤、深度贯穿伤等特殊情况,即便按 Ⅲ 级标准处置,仍存在免疫失败风险。

2025 年,国内外学者正式提出Ⅳ 级暴露概念,将其定义为 “无全程疫苗接种史者遭遇的极高风险暴露”,具体包括四类情况:头面颈部多处严重咬伤、神经丰富部位深度损伤、野生动物或确诊狂犬致伤、免疫功能低下者暴露及一犬伤多人事件伤者。这一补充绝非文字游戏,而是基于惨痛教训的科学总结:北京一名 7 岁女童被确诊狂犬咬伤面部,因未及时规范冲洗伤口且拒绝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第 3 针疫苗后即发病死亡,而同期被同一只犬咬伤的 6 名规范处置者均存活;福建一名男子被野猫咬伤嘴唇,因嫌麻烦未注射被动免疫制剂,同样在疫苗接种期间死亡。

Ⅳ 级暴露的特殊性在于 “病毒攻击的 shortcut(捷径)”—— 头面颈部神经密集且距中枢神经近,病毒可在疫苗产生抗体前快速侵入大脑;深度伤口则导致病毒大量深部接种,清创难度极大。正如疾控专家李虎所言:“嘴唇等‘危险三角’区域咬伤,潜伏期可能仅十几天,单靠疫苗根本来不及防御。”

黄金 24 小时:Ⅳ 级暴露的 “生死处置指南”

对于 Ⅳ 级暴露者而言,暴露后的每一分钟都在与病毒 “赛跑”。世界卫生组织强调,规范处置可将发病风险降至万分之一以下,而 Ⅳ 级暴露的处置核心在于 “强制化、全流程、高标准”。

第一步:15 分钟 “病毒清零” 冲洗

立即用肥皂水(或弱碱性清洁剂)与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 15 分钟以上,这是最关键的 “自救步骤”。研究表明,规范冲洗可减少伤口内 90% 以上的病毒量,若延迟冲洗 1 小时,病毒残留量将增加 10 倍。宁波明州医院犬伤门诊数据显示,近半数免疫失败病例与未及时冲洗直接相关。

第二步:精准消毒与禁忌警示

冲洗后用稀释碘伏消毒伤口,切忌立即缝合 —— 北京女童的悲剧正是源于伤口未清创即缝合,导致病毒被 “封闭” 在组织内。临床指南明确,Ⅳ 级暴露伤口需保持开放状态,待病毒得到有效中和后再评估缝合时机。

第三步:被动免疫制剂 “紧急拦截”

这是 Ⅳ 级暴露处置的 “重中之重”。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可直接中和伤口局部病毒,为疫苗产生抗体争取时间。2025 年新上市的单克隆抗体制剂,解决了传统血液制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尤其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储备。需注意,制剂必须进行伤口周围浸润注射,而非肌肉注射,“足量、全覆盖” 是关键原则。

第四步:疫苗接种 “全程闭环”

目前我国推行两种疫苗接种程序:5 针程序(0、3、7、14、28 天各 1 剂)和 “2-1-1” 程序(0 天 2 剂,7、21 天各 1 剂),Ⅳ 级暴露者可任选其一,但需严格按时接种。免疫功能低下者还需在接种 7-14 天后检测中和抗体,确保免疫成功。

防线前移:从 “被动处置” 到 “主动防控” 的升级

狂犬病防控从来不是 “受伤后才发力” 的单项工程。2025 年疫情数据揭示的六大问题 —— 动物免疫率低、一犬伤多人处置不规范、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低、头面伤重视不足、疫源地处置缺位、流浪动物管理空白,直指防控体系的薄弱环节。构建全民防护网,需实现 “三个全覆盖”:

1. 动物免疫 “应免尽免”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犬只免疫率达 70% 以上即可阻断病毒传播。我国需建立宠物免疫电子档案,将免疫情况与养犬登记绑定,同时加大流浪动物收容与免疫力度,从源头切断传播链。

2. 高风险人群 “暴露前免疫”

兽医、动物饲养员、疾控工作者等职业人群,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提前接种 3 针暴露前疫苗,并定期检测抗体。2025 年佛山 7 岁女童被犬咬伤的案例警示,儿童也需纳入重点保护,家长应教育孩子远离陌生动物。

3. 基层能力 “提质扩容”

目前我国部分乡镇卫生院缺乏被动免疫制剂,延误处置时机。需推动犬伤门诊向基层延伸,配备标准化冲洗设备与充足药品,同时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确保 Ⅳ 级暴露者能在 1 小时内获得规范处置。

每一道防线都关乎生命

从 Ⅰ 级暴露的基础防护到 Ⅳ 级暴露的强化处置,狂犬病防控的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懈怠。2025 年世界狂犬病日的到来,不仅是一次健康科普,更是一份行动号召 —— 对个人而言,被咬伤后 “冲、消、医” 三步不可少;对社会而言,动物管理、医疗保障、公众教育需协同发力。唯有你我共同行动,才能织就一张无死角的生命防护网,让 “致死率 100%” 的阴影彻底消散。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