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21 种非抗生素类需皮试药物全指南,护士必知的使用规范与风险防控

在临床用药中,提及需皮试的药物,多数医护人员首先想到的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实际上,还有大量非抗生素类药物因存在过敏风险,必须在使用前进行皮试,若忽视这一环节,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本文梳理了 21 种常见非抗生素类需皮试药物,从适用范围、皮试方法、脱敏流程到风险提示进行全面解析,为临床护士提供实用且精准的用药参考。

抗毒素及免疫血清类药物:动物血清蛋白引发过敏风险高

此类药物多源自动物血清蛋白,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且可能伴随严重过敏休克,临床使用前必须严格进行皮试,阳性者需采用脱敏注射法,同时全程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1. 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剂、抗狂犬病血清注射剂、肉毒抗毒素注射剂、多价气性坏疽抗毒素注射剂

  • 适用场景:主要用于破伤风、狂犬病、肉毒杆菌中毒、气性坏疽等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通过中和毒素发挥作用。
  • 皮试关键细节
  • 稀释比例: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 10 倍(0.1ml 抗毒素 + 0.9ml 氯化钠注射液)。
  • 注射操作:在前臂掌侧皮内注射 0.05ml,观察 30 分钟。
  • 结果判断:阴性(皮丘<1cm、红晕<2cm,无不适);阳性(皮丘≥1cm、红晕≥2cm,伴伪足或痒感);强阳性(皮丘≥1.5cm,伴荨麻疹、鼻咽刺痒等全身症状)。
  • 脱敏注射法:将抗毒素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10 倍,分 4 次皮下注射,每次观察 30 分钟:第 1 次 0.2ml,无反应则第 2 次 0.4ml,第 3 次 0.8ml,仍无反应可注射剩余全量。过敏史或强阳性者需减少首次剂量,增加注射次数。
  • 风险提示:即使皮试阴性,门诊患者注射后仍需观察 30 分钟方可离开,防止迟发性过敏反应。

2. 抗炭疽血清注射剂、白喉抗毒素注射剂

  • 适用场景:分别用于炭疽病的治疗与白喉病的预防、治疗,属于特异性免疫制剂。
  • 皮试与脱敏差异:稀释比例为 20 倍(0.1ml 抗毒素 + 1.9ml 氯化钠注射液),其余皮试操作、结果判断及脱敏流程与上述抗毒素一致。
  • 替代方案:强阳性者建议改用相应人免疫球蛋白,避免动物血清蛋白引发的过敏风险。

抗蛇毒血清注射剂:毒蛇咬伤救治的 “关键药”,皮试不可少

  • 适用场景:用于相应毒蛇咬伤的治疗,能特异性中和蛇毒,降低中毒死亡率,需在咬伤后尽早使用。
  • 皮试规范
  • 稀释比例: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20 倍(0.1ml 抗血清 + 1.9ml 氯化钠注射液)。
  • 注射与观察:皮内注射 0.1ml,观察 20-30 分钟,阴性(皮丘<2cm,无红晕、伪足);阳性(皮丘增大、红肿,伴伪足或痒感)。
  • 脱敏与用药:阳性可疑者可先注射扑尔敏 10mg(儿童酌减),15 分钟后再用药;阳性者需将抗血清稀释 20 倍,分多次皮下注射,第 1 次 0.4ml,无反应可酌情增量,观察 3 次以上无异常后,再进行静脉、肌内或皮下全量注射。
  • 注意事项:用药前必须询问患者马血清制品注射史,若有过敏史需格外谨慎,备好急救设备。

造影剂类:复方泛影葡胺注射剂,过敏试验 “特殊情况” 需关注

  • 适用场景:常用于 X 线检查的造影,如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造影,帮助清晰显示器官形态与功能。
  • 皮试特殊说明
  • 不推荐常规小剂量皮试:因皮试预测价值低,阳性不代表必然过敏,阴性也可能发生严重反应,且皮试本身可能引发致命过敏。
  • 风险防控重点: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尤其碘过敏、支气管哮喘史),有过敏倾向者可提前给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预防;检查室需配备气管插管、呼吸器及肾上腺素等急救设备,注射中若出现恶心、呕吐、荨麻疹,需减慢速度,严重者立即停药。

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注射剂,注射前必做皮试防过敏

  • 适用场景: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如外科小手术、牙科治疗等,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发挥麻醉作用。
  • 皮试要求:给药前必须做皮内敏感试验,若周围出现较大红晕,需分次给药(每次≤30-50mg);若出现丘肿或患者主诉不适,立即停药。
  • 安全提示:避免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因两者存在交叉过敏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维生素类:维生素 B1 注射剂,“补充药” 也有过敏风险

  • 适用场景:仅用于急需补充维生素 B1 的情况,如脚气病、神经炎等,因口服吸收不良或病情严重需注射给药。
  • 皮试操作:用 10 倍稀释液(0.1ml 维生素 B1 注射剂 + 0.9ml 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皮试,避免静脉注射,防止过敏反应加重。
  • 不良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故非急需情况优先选择口服制剂,减少注射风险。

酶类药物:降纤、溶解、抗炎类酶制剂,皮试是 “安全第一道关”

1. 降纤酶注射剂

  • 适用场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栓性静脉炎等,通过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液循环。
  • 皮试方法:取 0.1ml 药物用生理盐水稀释至 1ml,皮内注射 0.1ml,阴性者方可使用。

2. 胰蛋白酶注射剂

  • 适用场景:用于创伤、烧伤创面的净化,促进坏死组织溶解,也可用于脓肿、血肿的引流。
  • 皮试方式:用药前用针头蘸取药物溶液在皮肤做划痕试验,阴性反应(无红肿、痒感)方可注射。

3. α- 糜蛋白酶注射剂

  • 适用场景:用于眼科手术松弛睫状韧带,也可用于外伤后炎症、血肿的治疗,具有分解蛋白质、抗炎作用。
  • 皮试细节
  • 皮试液制备:4000iu 药物加 0.9% 氯化钠注射液 1ml 溶解(A 液),取 A 液 0.1ml+0.9ml 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成 400iu/ml,取 0.1ml 皮下注射。
  • 禁忌:禁止静脉注射,避免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4. 抑肽酶注射剂

  • 适用场景: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减少术中出血,也可用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抑制胰蛋白酶活性。
  • 皮试与预防
  • 皮试液:1 瓶药物溶于 5% 葡萄糖注射液 10ml,取 1ml 稀释成每 1ml 含 2500 单位(KIU)的溶液,静脉注射 1ml,观察 15 分钟。
  • 过敏预防:推荐联合静脉给予 H2 – 拮抗剂(抗组胺剂),降低过敏发生率。

生物制剂类:细胞色素 C、胸腺肽等,过敏体质者需格外警惕

1. 细胞色素 C 注射剂

  • 适用场景:用于组织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如一氧化碳中毒、肺炎、哮喘等,作为电子传递体改善细胞呼吸。
  • 皮试双重方式
  • 划痕法:0.03% 溶液 1 滴,滴于前臂屈面,针刺后观察 15-20 分钟,红晕直径>10mm 或丘疹>7mm 为阳性。
  • 皮内注射法:0.03mg/ml 溶液注射 0.03-0.05ml,红晕直径>15mm 或丘疹>10mm 为阳性。
  • 特殊注意:中止用药后再使用,需重新皮试,且优先选择小剂量皮内注射法。

2. 胸腺肽注射剂

  • 适用场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肿瘤辅助治疗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皮试要求:过敏体质者或停药后再用药,需用 25μg/ml 溶液皮内注射 0.1ml,阳性者禁用。

3. 鲑降钙素注射液

  • 适用场景:用于骨质疏松症、高钙血症等,抑制骨吸收,降低血钙水平。
  • 皮试操作:50 单位 / 支的药物,用生理盐水稀释至 1ml(含 1 单位),皮下注射 0.1ml,15 分钟后观察,注射部位中度红色以下为阴性。

4. (左旋) 门冬酰胺酶注射剂

  • 适用场景: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肿瘤治疗,通过分解门冬酰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 皮试关键时间:首次用药或停药 1 周以上者必须皮试。
  • 皮试液制备:10000 单位药物加 5ml 稀释液,取 0.1ml(含 2000 单位)稀释至 10ml(含 20 单位),皮内注射 0.1ml(含 2 单位),观察 1 小时,红斑或风团为阳性。

中药注射剂:清开灵、黄芪多糖、心脉隆,皮试是安全用药前提

中药注射剂因成分复杂,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使用前必须严格皮试,且需做好急救准备。

1. 清开灵注射剂

  • 适用场景:用于病毒性感冒、急性咽炎等,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作用。
  • 皮试细节
  • 皮试液浓度:0.4mg/ml(200mg / 支药物用 5% 生理盐水溶解,取 0.1ml 稀释至 1ml,再取 0.1ml 稀释至 1ml)。
  • 注射与判断:皮内注射 0.02-0.05ml,20 分钟后阳性(红晕硬块>1cm,伴伪足或痒感),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做对照试验。

2. 黄芪多糖注射剂

  • 适用场景:用于肿瘤辅助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
  • 皮试与判断
  • 皮试液:0.05% 浓度(生理盐水溶解,室温放置不超过 8 小时),皮内注射 0.1ml,20 分钟后判断。
  • 结果分级:阴性(皮丘<3mm,不痒);可疑(风团 3-5mm,不痒);阳性(风团>5mm 或局部充血伴痒);强阳性(风团>10mm,伴伪足或全身反应)。

3. 心脉隆注射剂

  • 适用场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缓解胸闷、气短等症状。
  • 皮试规范
  • 皮试液:0.1ml 药物用生理盐水稀释 1000 倍,皮内注射 0.1ml,观察 20 分钟,阳性(皮丘>1cm)。
  • 特殊提醒:皮试阴性者用药中若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需立即停药;皮试前备好急救药物,全程密切观察。

其他类需皮试药物:覆盖溶解、脱敏、治疗等多个场景

1. 注射用玻璃酸酶

  • 适用场景:作为辅助用药,用于促进药物吸收、减轻组织水肿,如与局部麻醉药合用加速起效。
  • 皮试方法:150u/ml 药液皮内注射 0.02ml,5 分钟内出现伪足疹块(持续 20-30 分钟,伴痒感)为阳性,一过性红斑为正常反应。

2. 青霉胺片剂

  • 适用场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肝豆状核变性等,具有免疫抑制、促进铜排泄作用。
  • 皮试要求:青霉素过敏者可能对本品过敏,使用前需先做青霉素皮试,阳性者禁用。

3. 粉尘螨注射剂

  • 适用场景:用于过敏性鼻炎、哮喘的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剂量提高患者对粉尘螨的耐受性。
  • 皮试与用药
  • 皮试液:1∶10 万浓度(1∶1 万药液稀释 10 倍),皮内注射 0.03ml,观察 30 分钟,风团>10mm 需减少首次剂量。
  • 注意事项:注射后观察 30 分钟,停药 2 周以上再用药需减少 3 级剂量;备好肾上腺素,防止休克。

4. 天花粉蛋白注射剂

  • 适用场景:用于中期妊娠引产,通过诱导子宫收缩发挥作用。
  • 双重试验要求
  • 皮试:0.05mg/ml 药液稀释至 0.5mg/ml,皮内注射 0.05ml,20 分钟阴性者,再用 0.045mg 药液肌肉试探注射,观察 2 小时无异常方可全量注射。

非抗生素类需皮试药物的核心用药原则

  1. 严格遵循 “先皮试,后用药”:无论药物类型,只要说明书明确要求皮试,必须在用药前完成,不可因 “经验判断” 或 “患者无过敏史” 省略步骤。
  2. 规范皮试操作:准确掌握稀释比例、注射剂量、观察时间,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结果误判,如皮试液需现配现用(特殊说明除外),注射部位选择前臂掌侧(皮肤薄嫩,反应明显)。
  3. 重视脱敏与急救:皮试阳性者需按规范进行脱敏注射,全程密切观察;所有需皮试药物的使用场景,都需备好肾上腺素、气管插管等急救设备,一旦发生过敏休克,立即启动抢救流程。
  4. 做好患者沟通与记录:用药前告知患者皮试目的与可能的反应,询问既往过敏史(包括药物、食物、接触物);皮试结果、用药时间、反应情况需详细记录,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临床护士作为药物使用的 “最后把关人”,需熟练掌握这 21 种非抗生素类需皮试药物的使用规范,将过敏风险防控贯穿于用药全程,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