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早晚的凉意渐浓,但人们对体重管理的热情丝毫未减。在 “以瘦为美” 的审美趋势和健康意识提升的双重影响下,减肥早已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大家都深谙 “三分练,七分吃” 的减肥法则,可面对五花八门的饮食方案,究竟该如何选择,却成了困扰无数减肥人士的难题。

从主张高脂肪、极低碳水的生酮饮食,到近乎绝食的辟谷减肥,再到隔天限制热量摄入的隔日断食,以及近年来走红的 16:8 轻断食法,各种减肥饮食法层出不穷。这些方法有的宣称能快速瘦身,有的强调不挨饿也能减重,让想要减肥的人看得眼花缭乱,难以分辨哪种才真正科学有效。
在众多减肥饮食法中,轻断食凭借其相对灵活、易坚持的特点,成为近期的 “流量担当”。轻断食,学术上称为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周期内交替进行进食和长时间禁食。此前已有研究表明,轻断食不仅能帮助减轻体重,还对调节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优化肠道菌群有积极作用,甚至有研究指出其可能具备延缓衰老的潜力,这让轻断食在减肥圈的热度居高不下。
轻断食并非单一模式,其中时间限制性饮食(Time-restricted eating,TRE)备受关注。它的核心定义是将一天中的进食时间控制在 10 小时或更短,其余时间则保持禁食状态。不过,关于时间限制性饮食,人们心中仍有疑问:最佳的进食时间段究竟是什么时候?与传统的 12 小时及以上进食模式相比,它的优势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针对这些疑问,JAMA Internal Medicine(《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表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给出了明确答案。该研究显示,采用 16:8 轻断食法,也就是将进食时间严格控制在早上 7 点到下午 3 点这 8 小时内,坚持 14 周,参与者平均能减重 6.3kg,这一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这种饮食方式还能有效改善舒张压,缓解情绪紊乱问题。这一研究结果无疑表明,所谓的 “过午不食” 并不准确,“过未不食”(未时为 13-15 点)才是更科学的减肥正道。
为了深入探究早限制性进食(Early time-restricted eating, eTRF)的有效性,研究团队进行了严谨的实验设计。他们选取了 90 名成年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的平均 BMI(身体质量指数)达到 39.6,属于重度肥胖范畴。研究人员按照 1:1 的比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早限制性进食组(eTRF 组)和对照组。
在实验过程中,eTRF 组的参与者必须在每天 7:00-15:00 的 8 小时内完成所有进食,其余 16 小时则处于禁食状态;对照组的参与者则没有严格的进食时间限制,可自主选择在 12 小时及以上的时间段内进食。值得注意的是,两组参与者都被要求遵循低热量饮食方案,并且每周需要进行 75-150 分钟的适量运动,以排除饮食热量和运动量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14 周的实验周期结束后,数据显示,在控制饮食热量的前提下,两组参与者的体重都有明显下降,但下降幅度存在显著差异。eTRF 组参与者的平均体重下降了 6.3kg,且经统计学分析,这一结果具有极高的显著性(p<0.001);对照组参与者的平均体重下降了 4.0kg,同样具有显著性(p<0.001)。通过对比不难发现,eTRF 组的减重效果比对照组高出 2.3kg,按照市制单位换算,相当于 3 个月多减了近 5 斤。这一数据差距,让 “过未不食” 的减肥优势一目了然。
除了显著的减重效果,早限制性进食结合热量限制的干预方式,还为参与者的心血管健康带来了积极改变。与对照组相比,eTRF 组参与者的舒张压平均多降低了 4mmHg(p=0.04)。舒张压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这一指标的改善,意味着 “过未不食” 的饮食模式在帮助人们瘦身的同时,还能为心血管健康筑起一道防线。
更令人惊喜的是,eTRF 组参与者的心理状态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从实验数据来看,eTRF 组参与者的活力 – 活动评分显著提高,而总情绪障碍、疲劳 – 惰性、抑郁 – 排斥等负面情绪评分则明显降低。对于有过减肥经历的人来说,在控制饮食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等问题,毕竟面对想吃却不能吃的食物,心理上的煎熬往往不亚于身体上的饥饿感。对照组中就出现了类似的情绪问题,而 eTRF 组参与者却能保持较好的情绪状态。实验结束时,41% 的 eTRF 组参与者表示愿意继续坚持这种饮食方法,这一比例也从侧面反映出 16:8 轻断食法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长期坚持。
那么,为什么早限制性进食结合能量限制,能让参与者比对照组多减重 2.3kg 呢?背后主要有两大关键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更早结束进食有利于身体代谢功能的正常运转。在整个实验干预期间,eTRF 组参与者平均仅用 7.6 小时就能完成一天的进食,而对照组参与者则需要花费约 12.3 小时。进食时间跨度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两组最后一餐时间的巨大不同。eTRF 组参与者通常在下午 15:35 左右就结束了一天的进食,而对照组参与者的最后一餐往往要持续到晚上 20:25 左右。晚上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进入休息状态,代谢速率会有所下降,此时摄入食物,留给身体消化和代谢的时间大幅减少,多余的热量更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而下午 3 点前结束进食,能让身体在夜间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代谢和修复,更有利于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
第二个原因是,早限制性进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参与者减少总能量摄入。反过来想,当进食时间不受限制、跨度拉长时,人们更容易因为无聊、社交等各种原因额外进食,从而导致总热量摄入超标。实验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对照组参与者每天的能量摄入量比 eTRF 组多 214 千卡。214 千卡的热量看似不多,但日积月累下来,差距就非常明显了。我们可以通过常见食物来直观感受这部分热量:大约相当于 100 克熟栗子、2.5 根香蕉或者 50 克牛肉干所含的热量。正是这看似微小的热量差异,在 14 周的时间里,逐渐累积成了 2.3kg 的体重差距。
研究团队还进一步分析了依从性高的参与者的情况,结果发现,那些严格坚持早限制性进食的人,不仅体重下降更多,体脂率和躯干脂肪也有显著减少。躯干脂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内脏脂肪”,过多的内脏脂肪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其危害比皮下脂肪更大。这一发现再次证明,“过未不食” 的饮食模式不仅能帮人们 “瘦下来”,还能帮人们 “健康地瘦”。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正在减肥的人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尝试 “过未不食” 的饮食方法了。不过,可能有人会担心:每天都要在下午 3 点前结束进食,实在太难坚持了,万一遇到朋友聚餐、工作应酬等特殊情况该怎么办?
其实,研究人员早就考虑到了这个现实问题。从实验数据来看,干预组的参与者平均每周也只坚持了 6 天左右的早限制性进食模式,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实现了比对照组更高效的减肥效果。这就意味着,在坚持 “过未不食” 的大前提下,每周可以给自己安排一天 “放松日”,在这一天适当放宽进食时间限制,并不会对整体的减肥进度造成太大影响。这样的灵活性,也让 “过未不食” 的饮食模式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容易长期执行。
当然,在尝试 “过未不食” 的饮食方法时,还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虽然进食时间被限制在 8 小时内,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暴饮暴食。依然要遵循低热量、营养均衡的饮食原则,保证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摄入,避免因为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其次,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饮食模式的适应能力也存在差异。如果在尝试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饥饿感、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饮食计划,必要时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最后,减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期望通过某种饮食方法一蹴而就,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将健康的饮食模式和适量的运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减肥效果。
总之,JAMA 子刊的这项研究为减肥人士提供了科学且可行的饮食方案 ——“过未不食”,将进食时间控制在早上 7 点到下午 3 点的 8 小时内,既能有效减重,又能改善心血管健康和情绪状态。对于正在减肥路上苦苦摸索的你来说,不妨尝试一下这种饮食模式,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