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5 日,白宫的一纸声明让印度制药业陷入恐慌。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 10 月 1 日起,对所有进口品牌及专利药品征收 100% 关税,唯一豁免条件是企业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这一政策如同一把悬顶之剑,直指有 “世界药房” 之称的印度 —— 这个供应全球 50% 以上疫苗、占美国仿制药市场 47% 份额的医药出口大国。
“品牌仿制药的界定模糊是致命陷阱。” 全球贸易研究倡议主任 Ajay Srivastava 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出口的仿制药多以自有品牌销售,极有可能被纳入征税范畴。数据显示,2023/24 财年印度医药出口额达 278.5 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占比 31.35%,贡献超 87 亿美元营收;Dr. Reddy’s、Aurobindo Pharma 等龙头企业 30% 至 50% 的收入直接依赖美国市场。荷兰国际集团分析师斯蒂芬・法雷利测算,100% 关税将使印度仿制药成本翻倍,而本就薄利的仿制药企业利润率普遍不足 15%,根本无力消化这一成本压力。
反噬效应显现:美国患者的药价噩梦
美国医保系统曾是印度仿制药的最大受益者。制药数据提供商 IQVIA 统计,2012 至 2022 年间,印度廉价仿制药为美国医保累计节省 1.3 万亿美元,仅 2022 年就节省 2200 亿美元。这种依赖渗透到民生关键领域:美国医生开出的避孕药中 65% 来自 Glenmark 和 Lupin 两家印度企业,超过 50% 的高血压、抑郁症处方药由印度厂商供应,每 10 个处方中就有 4 个源自印度生产。
关税大棒即将打破这一平衡。美国药物研究机构测算,100% 关税将导致美国医药进口成本每年增加 510 亿美元,药价可能上涨 12.9%。犹他大学健康中心研究员艾琳・福克斯警告,仿制药企业利润微薄,无法承担关税成本,更不可能赴美建厂 —— 美国劳动力、电力等成本远高于印度,本土生产将进一步推高药价。更严峻的是,美国连锁药店来德爱已因市场动荡申请破产保护,药品供应链稳定性遭遇考验,民众担忧 “救命药” 将面临涨价与短缺的双重危机。
谈判僵局:农业红线与战略博弈
美印贸易谈判的僵局让药品关税危机雪上加霜。核心矛盾集中在印度的农业保护政策上:美国一直要求印度开放农产品和乳制品市场,推动苹果、转基因作物等产品准入;而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明确将农业、乳制品列为 “谈判红线”,直言 “绝不会削弱本国农业和农民地位”。这种分歧背后是深层利益冲突:印度 60% 人口依赖农业,放开市场可能冲击粮食安全,且印度教对牛副产品的宗教顾虑使乳制品开放格外敏感;而美国农业巨头急于开拓这个人口大国的消费市场。
国际关系智库阿南塔中心首席执行官 Indrani Bagchi 将这场争端定义为 “政策冲突”:特朗普的 “美国优先” 与莫迪的 “印度制造” 形成直接对抗。美国试图以关税逼迫印度药企赴美设厂,既能拉动本土就业,又能掌控医药供应链;但印度企业根本无力承受 —— 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测算,若美国实施全面对等关税,印度农业、医药等行业年损失可能达 70 亿美元,远超其承受能力。目前,印度已面临美国高达 50% 的商品关税,医药关税的叠加可能成为压垮出口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全球涟漪:产业链重构与关系新常态
这场药战的影响已超越双边范畴。印度制药业正紧急寻求替代市场,但短期内难以弥补美国市场的损失。一家印度顶级药企财务主管向 BBC 坦言:“北美是增长最快的关键市场,其他市场无法填补其空缺。” 而美国医药供应链的脆弱性也暴露无遗:不仅依赖印度成品药,还高度依赖中国的活性药物成分等原料,关税政策可能引发全链条成本传导。
在外交层面,印美关系呈现 “边斗边舞” 的新常态。一方面,地缘政治需求让两国难以彻底翻脸 —— 美国需要印度参与 “印太战略”,印度则希望借助美国的技术与市场实现发展;另一方面,经济摩擦持续升级,印度已考虑采取反制措施,国内甚至出现 “退出谈判、减少依赖” 的呼声。这种 “战略合作托底、经济摩擦加剧” 的格局,将使药品关税等贸易争端成为两国关系的常态化议题。
未来迷雾:妥协还是硬抗?
距离 10 月 1 日关税生效仅剩数日,双方仍未释放和解信号。美国药企已开始紧急囤货规避风险,印度厂商则在裁员与减产间挣扎。分析人士指出,可能的破局点在于 “局部妥协”:印度或在纺织、皮革等领域适度开放市场,换取药品关税豁免;美国则可能暂缓部分农产品准入要求,为谈判留有余地。
但长远来看,全球医药产业链的重构已悄然启动。强生、礼来等美国巨头宣布合计超 2500 亿美元的本土投资计划,试图减少对外依赖;而印度药企开始加大对东南亚、非洲市场的布局,寻求降低对美依赖。这场药价与贸易的博弈,最终可能没有赢家 —— 印度 “世界药房” 的地位受冲击,美国患者承担更高药费,全球医药供应链的稳定性也将面临持久考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