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种 “伪装型” 有毒食物,很多人舍不得扔!医生:误食可能伤肝、致命

“勤俭节约” 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美德,尤其老一辈人,更是将这份节俭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饮食上,不少人秉持着 “不浪费” 的原则,即便有些食物已经出现变质迹象,也总觉得 “削掉坏的部分还能吃”“稍微处理下没问题”,殊不知,这种 “舍不得扔” 的心态,可能会给健康埋下巨大隐患。

生活中有不少食物,看似完好可食,实则内部早已滋生有毒物质,有的毒性堪比砒霜,有的甚至无特效药可解。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盘点 5 种常见的 “伪装型” 有毒食物,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一旦遇到,千万别再犹豫,果断扔掉!

发霉的玉米及玉米制品:黄曲霉素的 “重灾区”,毒性是砒霜 60 倍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无论是新鲜玉米,还是玉米面、玉米碴等加工制品,都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且口感香甜,深受大众喜爱。但你可能不知道,玉米也是黄曲霉素的 “偏爱” 对象。

玉米的水分含量相对较高,且富含淀粉,这种环境非常适合霉菌生长。一旦储存不当,比如放在潮湿、通风差的地方,霉菌就会迅速滋生,其中最危险的就是能产生黄曲霉素的霉菌。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黄曲霉素列为一级致癌物,其毒性之强令人咋舌 —— 比砒霜还要大 60 倍,比氰化钾大 10 倍,哪怕只是摄入极少量,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或许有人会说:“玉米只是一小块发霉了,我把坏的部分切掉,吃好的部分总没事吧?” 这种想法大错特错。黄曲霉素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会通过食物的纹理和细胞间隙,扩散到看似完好的部分,肉眼根本无法分辨。而且,黄曲霉素的稳定性极强,普通的清洗、浸泡甚至高温烹饪,都无法将其彻底破坏。

除了玉米及玉米制品,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以及一些籽类食物,也是黄曲霉素的高发区。曾经就有新闻报道,一位老人因为舍不得扔掉发霉的玉米面,用其制作馒头食用,短短几周后就出现了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就医后被诊断为急性肝损伤,虽经全力救治,肝功能也难以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医生提醒:一旦发现玉米、花生、坚果等食物出现发霉、长毛、有异味(如哈喇味、霉味)等情况,无论霉变面积大小,都要立即丢弃,绝对不能抱有侥幸心理食用。储存这类食物时,要选择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也可以用密封罐装好后放入冰箱冷藏,降低霉菌滋生的概率。

二、腐烂的生姜:“烂姜不烂味” 是误区,黄曲霉素同样藏其中

生姜是厨房中不可或缺的调味食材,无论是炒菜、炖肉还是煲汤,放几片生姜都能去腥提鲜,让菜肴的口感更丰富。生活中,很多人都听过 “烂姜不烂味” 的说法,觉得生姜只是烂了一点点,只要把腐烂的部分切掉,剩下的部分依然可以用来调味,味道不会受影响。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非常危险的误区。

和发霉的玉米一样,腐烂的生姜中也会滋生黄曲霉素。生姜在生长和储存过程中,如果受到损伤、感染病菌,或者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就容易发生腐烂。一旦生姜开始腐烂,霉菌就会迅速扩散,即使我们把肉眼能看到的腐烂部分切除,黄曲霉素也可能已经渗透到看似完好的生姜组织中。

黄曲霉素对肝脏的伤害极大,长期少量摄入,会导致肝细胞受损,增加患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风险;如果短期内大量摄入,还可能引发急性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而且,黄曲霉素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即使经过高温烹饪,也无法将其分解,只要食用了含有黄曲霉素的生姜,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曾经有一位家庭主妇,为了节省开支,经常将腐烂的生姜切掉烂的部分后继续使用。一段时间后,她总是感到身体乏力、食欲下降,肝区也时常隐隐作痛。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她的肝功能出现了异常,经过详细询问和排查,最终确定是长期食用含有黄曲霉素的烂姜导致的肝损伤。

因此,在购买生姜时,要尽量选择新鲜、无损伤、无腐烂迹象的生姜。储存生姜时,可以用保鲜膜包裹好,放入冰箱冷藏,或者将生姜埋在干燥的沙土中,保持通风干燥,避免生姜腐烂。一旦发现生姜出现腐烂、发霉、有异味等情况,哪怕只是一小点,也一定要果断扔掉,不要继续食用。

三、发芽、变青的土豆:龙葵素超标,误食可能致呼吸困难

土豆是一种常见的薯类蔬菜,做法多样,既能蒸、煮、烤,也能炒、炖、炸,深受大众喜爱。而且土豆价格实惠、饱腹感强,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但土豆的储存却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储存不当,很容易出现发芽、变青的情况。

生活中,不少人看到土豆发芽或变青后,会选择把发芽的部分挖掉,或者把变青的表皮削掉,然后继续食用。但你知道吗?土豆发芽、变青后,会产生一种名为龙葵素(茄碱) 的有毒物质,这种物质对人体的毒性很强。

龙葵素主要集中在土豆的芽眼、表皮以及变青的部分,但它具有很强的扩散性,会通过土豆的维管束扩散到未发芽、未变青的果肉中,即使我们挖掉了发芽部分或削掉了变青表皮,也无法完全去除龙葵素。人如果误食了含有过量龙葵素的土豆,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果摄入的龙葵素剂量较大,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头晕、头痛、乏力、视力模糊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抽搐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土豆中龙葵素的含量会随着发芽、变青的程度而增加。正常情况下,新鲜土豆中龙葵素的含量较低,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当土豆发芽、变青后,龙葵素的含量会急剧升高,远超安全食用标准。有研究表明,每 100 克发芽、变青的土豆中,龙葵素的含量可高达 500 毫克以上,而成年人只要摄入 200 毫克左右的龙葵素,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曾经有一家人,因为食用了发芽的土豆做的土豆丝,全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其中,老人和孩子的症状最为严重,出现了剧烈呕吐、腹泻和呼吸困难,经过紧急送医治疗,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为了避免食用到含有过量龙葵素的土豆,我们在购买土豆时,要选择表皮光滑、颜色正常(淡黄色或淡褐色)、无发芽、无变青、无损伤的土豆。储存土豆时,要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因为阳光直射会导致土豆表皮变青,增加龙葵素的含量。如果土豆只是刚刚开始发芽,且发芽量很少,表皮没有变青,也建议不要食用;如果土豆已经发芽较多,或者表皮已经变青,无论土豆大小,都要果断扔掉,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四、久泡的木耳:椰酵假单胞菌作祟,无特效药可解

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口感爽滑,做法多样,无论是凉拌、炒菜还是煲汤,都非常美味。其中,凉拌木耳更是很多人喜爱的一道家常菜,清爽可口,开胃解腻。

但在泡发木耳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存在一个误区:为了图省事,一次性泡发大量木耳,吃不完的就继续泡在水中,留到下一顿甚至第二天再吃。殊不知,这种做法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木耳本身是无毒的,但在泡发过程中,如果泡发时间过长,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如夏季室温环境),木耳就容易滋生一种名为 “椰酵假单胞菌” 的细菌。这种细菌会产生一种剧毒的毒素 ——米酵菌酸。米酵菌酸的毒性极强,而且具有耐高温的特性,普通的烹饪方式(如煮沸、油炸)根本无法将其破坏。更可怕的是,目前针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误食含有米酵菌酸的木耳,中毒病死率极高。

一般来说,木耳在常温下泡发的时间不宜超过 4 小时;如果是在夏季,室温较高,泡发时间应控制在 2 小时以内;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将木耳放入冰箱冷藏泡发,这样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泡发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也不建议超过 24 小时。如果泡发后的木耳出现黏滑、柔软无弹性、有异味(如酸臭味、霉味)等情况,就说明木耳已经被细菌污染,不能再食用了,要立即丢弃。

近年来,因食用久泡木耳导致中毒的案例屡见不鲜。有一位女士,为了方便,前一天晚上在室温下泡发了一大碗木耳,第二天早上忘记食用,直到晚上才想起来。她觉得木耳只是泡发时间长了点,应该没什么问题,就将木耳清洗干净后凉拌食用了。结果当天晚上,她就出现了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随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了肝肾功能衰竭,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因此,在泡发木耳时,一定要遵循 “现泡现吃” 的原则,根据食用量适量泡发,避免一次性泡发过多。如果泡发的木耳一次吃不完,要及时将其捞出,用干净的纱布或保鲜袋装好,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并且要在 24 小时内食用完毕,再次食用前最好用开水焯烫一下。同时,要注意泡发木耳的容器和水的清洁卫生,泡发木耳的水要及时倒掉,不要重复使用。

五、没有煮熟的四季豆:皂素和植物血凝素搞破坏,易引发消化道中毒

四季豆,也叫芸豆、菜豆,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 C、维生素 K 和多种矿物质,而且价格实惠,做法多样,无论是清炒、焖炖还是凉拌,都深受大众喜爱。但四季豆如果没有煮熟煮透,就可能导致中毒,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

四季豆中含有两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皂素植物血凝素。皂素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不适;植物血凝素则能破坏红细胞,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和功能。如果食用了没有煮熟的四季豆,这两种物质就无法被彻底破坏,人食用后就可能引发中毒。

一般来说,食用未煮熟的四季豆后,中毒症状会在食用后 1-5 小时内出现,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心慌、胸闷等症状。症状较轻的患者,经过休息和对症治疗后,一般 1-2 天内即可恢复;但如果食用的未煮熟四季豆较多,或者患者本身身体抵抗力较弱,中毒症状可能会比较严重,甚至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很多人在烹饪四季豆时,都存在 “怕炒老影响口感” 的心理,往往炒几分钟就出锅,导致四季豆没有完全煮熟煮透。实际上,四季豆的质地比较紧密,很难炒熟,需要足够的烹饪时间才能将其中的皂素和植物血凝素破坏掉。判断四季豆是否煮熟煮透,主要看四季豆的颜色和质地:煮熟后的四季豆颜色会由鲜绿色变为深绿色,质地会变得柔软,用筷子轻轻一夹就能夹断,而且没有生豆味。如果炒煮后的四季豆仍然是鲜绿色,质地脆硬,或者有明显的生豆味,就说明没有煮熟,不能食用。

曾经有一所学校的食堂,因为厨师在烹饪四季豆时,没有将四季豆完全煮熟,导致多名学生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学生们纷纷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学校立即将中毒学生送往医院治疗,经过及时治疗,学生们的病情才得到控制。

因此,在烹饪四季豆时,一定要确保四季豆完全煮熟煮透。可以先将四季豆切成小段,放入沸水中焯烫 3-5 分钟,捞出后再进行炒、炖等烹饪;如果直接炒四季豆,要确保炒煮时间足够长,一般需要炒 10-15 分钟,直到四季豆完全熟透。同时,要注意不要食用变质、腐烂的四季豆,因为变质的四季豆中可能会滋生其他有害细菌,增加中毒的风险。

结语

以上这 5 种食物,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而且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其潜在的毒性。很多人因为 “舍不得扔”,抱着侥幸心理食用,最终导致身体健康受到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健康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在饮食上,我们不能为了节省而忽视健康安全。一旦发现食物出现发霉、腐烂、发芽、变青、久泡变质等情况,或者没有煮熟煮透,都要果断扔掉,不要抱有任何侥幸心理。同时,我们也要将这些健康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 “伪装型” 有毒食物的危害,共同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