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钥匙:解锁深海碳库的生命密码

当创纪录的高温席卷全球,气候变化的警钟再度敲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累积是地球升温的核心推手,而破解碳循环的奥秘,尤其是深海碳库的运作机制,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长期以来,深海沉积物被视作地球最可靠的碳 “保险箱”,数百万年的埋藏让有机碳固结于岩石之中,仿佛陷入永久的沉睡。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团队 2025 年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却揭示了一把唤醒这些沉睡碳库的 “温度钥匙”,更揭开了深部生物圈的生存谜底。

地球的碳储存体系中,海洋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表层海水中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捕获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碳 —— 一部分进入食物链循环,一部分溶解于水体,还有相当比例随生物残骸下沉,最终埋藏于深海沉积物之下。经过数百万年的地质作用,这些富含有机碳的沉积物逐渐固结为黑色岩石,碳元素被牢牢锁定,形成储量高达 15000000Gt 的深层碳库,其规模远超全球海水 39000Gt 的总碳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坚信这个碳保险箱固若金汤,难降解的有机碳一旦埋藏便与生物圈彻底隔绝。

打破这一认知的,是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过去数十年的深海钻探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在深海沉积物之下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黑暗世界,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其总数量与地表所有原核生物总和相当。这些被称为地球 “暗物质” 生命的微生物,生活在无阳光、低氧气、温度可达 100 摄氏度以上的极端环境中,构成了神秘的 “第二个生物圈”。但一个核心谜题始终悬而未决:作为异养生物的它们,如何从极难降解的埋藏有机碳中获取能量?

温度,最终成为解开谜题的关键线索。随着新沉积层不断覆盖,古老沉积物逐渐下沉至更深区域,所处环境的温度也随之升高。这种地质过程中的自然升温,是否能让难降解有机碳重新变得可被生物利用?为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选取日本南海海槽 780 万年前的沉积物样品,在实验室中模拟了从 20 摄氏度到 85 摄氏度的温度梯度,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和超高分辨质谱等先进技术,追踪溶解有机碳及小分子产物的变化。

实验结果呈现出一幅清晰的 “碳反转” 图景。当温度超过 35 摄氏度的阈值,原本负责封存碳的 “矿物碳泵” 率先反向运转,将吸附于矿物表面的有机碳释放出来,形成易于生物水解利用的物质;温度升至 55 摄氏度时,“微生物碳泵” 也发生逆转,那些曾被微生物固定埋藏的难降解有机碳被重新活化;而当温度突破 85 摄氏度的极端阈值,非生物过程开始主导有机碳降解,将复杂有机物高效分解为乙酸、氢气等小分子产物。这意味着深部微生物在高温环境中无需依赖复杂共生关系,可直接利用这些简单分子维持生存,形成了一条全新的碳降解链条。

这一发现不仅破解了深部生物圈的能量来源之谜,更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全球碳循环的认知。研究估算,温度驱动的碳活化过程可使总有机碳中超过 0.25% 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碳。尽管比例看似微小,但结合深层碳库的庞大基数,实际可利用碳量相当可观。这意味着深海碳库并非永恒稳定的保险箱,温度升高会触发其从 “碳汇” 向 “碳源” 的转变,释放的碳会重新进入生物循环链条。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机制与地球其他深部碳过程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碳循环网络。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团队的另一项研究中,西北太平洋 9533 米深的海沟底部发现了大规模化能合成生态系统,其下方便是产甲烷微生物主导的深部生物圈,将沉降有机质转化为甲烷储存起来。而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则揭示,地下深部的嗜甲酸赵氏杆菌可通过全新代谢途径产生甲醇,再由产甲烷古菌转化为甲烷,形成独特的菌群互作模式。这些发现共同证明,深部碳循环远比想象中活跃,且与生命活动存在紧密耦合。

从气候变化视角看,深部碳库的 “苏醒” 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解释了极端环境中生命的适应智慧,展现了地球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它也提示我们,全球变暖可能通过加速深部碳活化过程,对气候系统产生未知影响。类似地,北极地区的研究已证实,冰盖扩张引发的有机碳再迁移可释放大量溶解无机碳,削弱海洋碳汇能力甚至使其转变为碳源。

深海之下的碳库唤醒机制,为我们理解地球系统提供了全新维度。那些在黑暗高温中运转的碳循环齿轮,既支撑着顽强的深部生命,也维系着全球气候的平衡。随着对 “温度 – 碳 – 生命” 耦合机制研究的深入,人类终将更精准地把握碳循环规律,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而深海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中演化出的生存策略,或许还能为开发碳减排技术、探索新能源提供灵感 —— 这颗蓝色星球的深部奥秘,正等待着更多解锁的钥匙。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