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岁二胎妈妈的 “隐秘愧疚”:我为何会讨厌那个曾经捧在手心的老大?

凌晨三点,婴儿的啼哭划破寂静,我挣扎着从疲惫中起身,熟练地抱起身边嗷嗷待哺的二宝。刚把乳头送进孩子嘴里,客厅又传来 “哐当” 一声闷响,紧接着是大宝带着哭腔的呼喊:“妈妈,我摔倒了!”

那一刻,我胸腔里突然涌起一股陌生的烦躁,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 “怨怼”—— 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添乱?明明已经 5 岁,早就该学会自己小心了。可下一秒,看到大宝揉着膝盖、眼眶通红的样子,强烈的愧疚又瞬间将我淹没。我怎么会对自己曾经捧在手心的孩子,产生这样的情绪?

这种矛盾又痛苦的感受,并非我一人独有。在 36 岁这个 “高龄” 生下二胎后,身边不少妈妈都和我有过同样的困惑:我们不是不爱大宝,可为什么总会在不经意间,对他失去耐心,甚至产生 “讨厌” 的念头?直到和做心理咨询的朋友深谈后,我才明白,这份看似 “自私” 的情绪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生理与心理困境。

一、激素重构:身体先于情绪 “失控”

我曾以为,对大宝的不耐烦是自己的 “失职”,直到看到神经科学研究数据才知道,身体的变化早已为情绪失控埋下伏笔。

生完二胎后,女性体内的激素会经历一场剧烈的 “重构”。数据显示,二胎母亲的催乳素水平比初产妇高出 30%,这种激素虽能促进乳汁分泌,却也会加剧情绪的敏感与脆弱;与此同时,长期睡眠剥夺让皮质醇浓度超出正常值 2 倍,而皮质醇过高会直接引发焦虑、易怒等负面情绪。

就像我的身体里住着两个 “矛盾的声音”:一个不断提醒我 “二宝还小,必须时刻照顾好他”,另一个却在看到大宝独自玩耍时,反复自责 “你是不是把他忘了?”。两种声音在脑海里交织,再加上长期缺觉导致的疲惫,哪怕大宝只是正常撒娇要抱抱,我也会下意识地皱起眉头说:“妈妈忙着呢,你自己玩会儿好不好?”

有一次,大宝发烧到 39 度,我抱着刚喂完奶的二宝,带他去医院急诊。排队时,旁边一位奶奶小声嘀咕:“有了老二就是不一样,老大都照顾不好了。” 明明我在 3 小时前刚给大宝喂过退烧药,5 小时前还一直用温水帮他擦拭身体物理降温,可听到这句话时,我还是控制不住地红了眼眶,甚至真的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成了 “偏心” 的妈妈?

那种被指责、被否定的委屈,再加上激素带来的情绪放大,让我回家后躲在卫生间哭了很久。后来才明白,不是我不够好,而是身体的激素变化,让我比平时更难控制情绪,也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

二、压力过载:“多一双筷子” 的谎言与现实

“多一个孩子就是多一双筷子的事儿”,生二胎前,家里老人常这样安慰我。可真正经历后才知道,这句话里藏着对养育压力的 “过度简化”。

36 岁的身体,早已不如 20 多岁时精力充沛。生完二宝后,我每天的时间被切割成无数个碎片:凌晨 2 点喂夜奶、早上 6 点给大宝穿衣服、7 点送大宝上学、8 点回来给二宝换尿布、10 点带二宝晒太阳、中午趁二宝睡觉赶紧做饭、下午接大宝放学、晚上陪大宝写作业、哄二宝睡觉…… 一天下来,连坐下来喝杯热咖啡的时间都没有。

这种高强度的忙碌,让我对 “秩序” 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只要大宝稍微 “打乱” 节奏,我的耐心就会瞬间耗尽。比如他放学回家后,没先写作业就跑去玩玩具;比如他吃饭时不小心把汤洒在桌子上;比如他睡前缠着我讲绘本,可二宝已经在怀里睡着了…… 这些在生二胎前根本不算事儿的细节,如今却能轻易点燃我的怒火。

有一次,大宝因为我没陪他玩积木闹脾气,把玩具扔了一地。我看着满地狼藉,又看看怀里熟睡的二宝,突然控制不住地冲他吼了一句:“你就不能懂事一点吗?妈妈快累死了!” 大宝被我吼得愣住了,眼泪瞬间掉了下来,小声说:“妈妈,我只是想让你陪我玩一会儿……”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多过分。他只是个 5 岁的孩子,他不懂 “妈妈很累” 背后的具体含义,他只知道,以前妈妈总是会第一时间回应他的需求,而现在,妈妈的注意力好像永远在弟弟身上。所谓的 “讨厌”,不过是我在压力过载时,把自己的疲惫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三、大宝的 “情感退行”:用 “不懂事” 求关注

让我最困惑的,是大宝生完二胎后的变化。以前他是个懂事又独立的孩子,能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甚至会主动帮我收拾玩具。可二宝出生后,他好像突然 “变傻” 了:3 岁多就戒掉的纸尿裤,现在又要重新穿;明明会自己吃饭,却非要我喂;晚上睡觉还会像小时候一样,哭着要 “妈妈抱睡”。

我一度以为是大宝 “故意捣乱”,直到咨询儿童心理学家才知道,这其实是二胎家庭中很常见的 “情感退行” 现象。研究显示,二胎家庭中 70% 的长子女会在 1-3 岁出现 “情感退行”,他们会通过尿床、哭闹、模仿婴儿行为等方式,争夺父母的关注。

就像大宝有次尿床后,我一边给他换衣服,一边忍不住叹气:“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尿床呀?” 他低着头,小声说:“弟弟也穿纸尿裤,妈妈会抱弟弟……” 听到这句话时,我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原来他不是 “不懂事”,而是看到妈妈每天抱着弟弟、喂弟弟喝奶、给弟弟换尿布,心里羡慕又害怕,只能用这种 “幼稚” 的方式告诉妈妈:“我也是你的宝宝,你也抱抱我好不好?”

还有一次,我问大宝:“你喜欢弟弟吗?” 他毫不犹豫地说:“喜欢!但我更喜欢妈妈!” 说完还冲我笑了笑,露出两颗小虎牙。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孩子的爱永远比我们想象中更纯粹,哪怕我偶尔对他发脾气、忽视他,他最爱的还是妈妈。而我却因为他的 “情感退行”,误解他、责怪他,甚至产生 “讨厌” 的念头,现在想来,满心都是愧疚。

四、接纳情绪:二胎妈妈不必做 “完美妈妈”

意识到这些原因后,我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做法。我发现,当我不再强迫自己做 “完美妈妈”,不再因为偶尔的不耐烦而自责时,反而能更好地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

  1. 给大宝 “专属时间”:每天晚上二宝睡着后,我会抽出 20-30 分钟,和大宝独处。有时候是陪他玩积木,有时候是给他讲绘本,有时候只是抱着他聊聊天。这段时间里,我会把手机调成静音,眼里只有他一个人。慢慢地,大宝不再像以前那样黏人,也很少再出现 “情感退行” 的行为。
  2. 鼓励大宝参与照顾二宝:我会故意让大宝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给二宝递尿布、帮弟弟拿玩具、哄弟弟开心。每次他做完后,我都会认真地夸他:“大宝真棒!弟弟有你这样的哥哥,太幸福了!” 听到表扬,大宝会特别开心,也越来越有 “哥哥的样子”,甚至会主动说:“妈妈,我来陪弟弟玩,你歇会儿吧。”
  3. 不做 “审判官”,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以前两个孩子吵架,我总会第一时间介入,判断谁对谁错。后来发现,这样反而会让大宝觉得 “妈妈偏心弟弟”。现在我会先观察,只要不涉及安全问题,就让他们自己解决。没想到,很多时候他们吵着吵着就和好了,还会一起跑来跟我 “汇报”:“妈妈,我们不吵架了,我们要一起玩!”
  4. 允许自己 “偷懒”:我不再强迫自己每天都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也不再要求自己必须给孩子做 “营养满分” 的饭菜。偶尔点一次外卖,让老公帮忙带半天孩子,自己窝在沙发上看会儿剧,反而能缓解疲惫,让我有更多精力陪伴孩子。

如今,大宝已经 6 岁,二宝也 1 岁多了。虽然家里依然会有鸡飞狗跳的时刻,我偶尔还是会对大宝失去耐心,但我再也不会因为这份情绪而自责。因为我知道,“讨厌” 的背后,是我对孩子的爱,也是我在适应 “二胎妈妈” 这个新角色时的挣扎。

育儿本就是一场充满遗憾与成长的修行,我们不必做完美的妈妈,只要带着爱与耐心,慢慢调整,就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困惑的 “讨厌” 情绪,终会化作滋养孩子成长的 “春泥”。当大宝主动帮二宝擦口水,当二宝看到大宝放学就伸出小手要抱抱,当两个孩子依偎在我身边,笑着喊 “妈妈” 时,我就知道,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如果你也是二胎妈妈,不必为偶尔的 “不耐烦” 感到愧疚。我们不是超人,会累、会哭、会有负面情绪,这些都很正常。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看见自己的情绪,也看见孩子的需求,在彼此的陪伴中,一起慢慢成长。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