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忘事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但有一种遗忘,却悄然无息地侵蚀着人们的大脑,逐渐剥夺他们的记忆、认知乃至生活自理能力,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如今,9 月 21 日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再次将这一严峻的健康问题拉到大众视野前,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它不再是老年人的 “专利”,年轻化趋势正逐渐显现。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在所有痴呆病因中占比高达 60% – 80%。全球 65 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 4% – 7%,并且年龄每增加 5 岁,患病风险便增加一倍。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四五十岁甚至更年轻的人也开始被这种疾病 “盯上”。
早期症状的隐匿性,使得阿尔茨海默病如同一头潜伏的 “暗兽”,难以被及时察觉。当家人频繁说出一些特定话语时,或许就是疾病发出的 “信号弹”。比如,“什么?你再说一遍。” 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反映的可能是患者近事记忆力的显著下降。刚刚发生的事、说过的话,瞬间就从他们的记忆中 “溜走”,只能反复询问。倘若这种健忘在排除压力、睡眠或情绪等常见因素后,仍持续数月,就绝不能再掉以轻心。
“这是哪,我怎么到这儿来了?” 当患者开始在曾经无比熟悉的地方迷路,对所处的时空感到迷茫时,病情已悄然进展。他们不仅方向感缺失,执行与计划能力也在逐步衰退,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迷失,更无法主动寻求帮助。
“我东西不见了,是不是被谁拿走了?” 因短期记忆衰退,患者常常找不到东西,还会将物品放置在不合常理之处,像把手机放进冰箱。同时,逻辑推理能力受损,导致无端猜疑他人,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你们都不关心我。” 大脑皮层功能受影响,致使患者情绪、性格大变。他们可能变得淡漠、孤僻,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也可能敏感多疑,感觉被忽视,主动减少社交,沉浸在自己逐渐缩小的世界里。
究竟哪些人更容易被阿尔茨海默病 “选中”?研究指出,脑血管疾病、父母有痴呆史以及高龄是三大显著高危因素。此外,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病,以及吸烟、独居、较低教育水平等,也都在增加患病风险的 “天平” 上添了重重的砝码。
具有家族遗传背景的人首当其冲。若近亲曾患阿尔茨海默病,或携带某些致病、风险基因,发病年龄可能大幅提前。这些人在三四十岁就可能出现症状,四五十岁便进入临床期,早期筛查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
不良生活习惯同样是 “罪魁祸首”。缺乏运动,身体新陈代谢减缓,大脑供血不足;长期吸烟或接触二手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侵蚀大脑细胞;社交孤立,大脑缺乏外界刺激与互动;空气污染环境中的有害颗粒,也可能损害大脑神经。这些不良因素如同 “慢性毒药”,逐渐侵蚀着大脑健康。
某些躯体疾病也是患病的 “导火索”。高血压使脑血管承受过高压力,糖尿病导致血糖代谢紊乱影响大脑功能,高脂血症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堵塞,肥胖带来一系列代谢问题,脑外伤直接损伤大脑组织,视力或听力丧失减少大脑接收外界信息的渠道…… 每一种疾病都可能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的 “前奏”。
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抑郁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紧密关联,长期抑郁情绪如同 “蛀虫”,损害大脑功能与结构,导致海马体等记忆相关脑区萎缩,大幅提高患病风险。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遗传和年龄等因素无法改变,但绝大多数风险因素是可以通过积极干预调整的。研究表明,约 45% 的痴呆风险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方式等手段预防。
保持健康饮食是预防的关键一环。2025 年,浙江大学研究团队经筛选分析,确定了 7 类与预防痴呆相关的关键食物。其中,橄榄油应每日摄入超 10g;绿叶菜每天 1 – 1.5 份,浆果与柑橘类每天 1 – 2 份,土豆每天不超 0.75 份,鸡蛋每天 0.5 – 1 个,禽肉每天不超 0.5 份;含糖饮料则应杜绝。遵循这种饮食模式,评分高者相比评分低者,痴呆风险降低近一半。
坚持体育锻炼同样不可或缺。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或 75 分钟高强度运动,像太极拳、八段锦、走路、跑步等有氧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输送充足氧气。而弹琴、敲键盘、捡豆子等手部运动,能刺激特定脑部区域,延缓大脑衰老。
训练大脑也至关重要。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培养新爱好,如学习乐器、玩思维游戏、睡前回忆一天经历等,能激发大脑活力,促使大脑不断 “成长”。
管理心血管代谢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意义重大。积极控制高血压、2 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减少脑血管病负担,就能降低痴呆发生率。
心理社会因素干预也不容忽视。多参与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学会管理压力,通过正念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都能为大脑健康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阿尔茨海默病的年轻化趋势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重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从饮食、运动、心理等多方面入手,积极预防,守护好我们的大脑,让记忆不再轻易 “溜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