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一家名为九回的健身房正悄然走红。它以每小时 3 元的超低价格,吸引了大量追求性价比的健身爱好者。与传统健身房不同,九回主打 “反套路” 运营模式,取消了年卡和私教推销,用户按次付费,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亏。这种模式不仅打破了健身房 “跑路” 的魔咒,还在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3 元健身房” 的反套路打法
在上海,一杯咖啡至少二三十元,3 元连一杯蜜雪冰城都买不到,却能在九回健身房健身一小时。这个价格听起来像是促销噱头,但九回已经保持了 7 年,而且没有卖卡制度,用户可按次健身。
要知道,健身房行业的 “平价之王” 乐刻健身,也要靠包月来盈利。而九回这种完全不 “捆绑” 用户的健身模式,不仅没有赔钱,还能实现盈利。
当高端健身房还在依靠年卡预付费、私教推销来赚快钱时,九回体育这样的 “穷鬼健身房”,正逐渐成为年轻人的运动天堂。
九回健身房之所以能够出圈,完全是因为它与传统健身房背道而驰。传统健身房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往往是通过在商场、地铁口发放传单。健身房开业的第一步,就是招募大量地推人员,在各个路口吆喝:“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就连乐刻健身这样的 “流量宠儿” 也难以免俗。
然而,九回健身房却如同一家无人便利店,开业后便佛系地等待顾客上门。它采用共享经济的逻辑,没有销售、前台和教练,唯一的引流方式,就是门口一张朴实的海报:上午 3 元、下午 6 元、晚场 9 元,用户通过小程序预约即可。
这种方式直接将价格降至谷底,与传统健身房动辄上千的年卡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九回的门店 24 小时营业,用户扫码就能进门健身。在这里,没有任何附加服务和销售行为,不用担心被推销办卡,也很少有人搭讪,大部分入门器械自学即可,对于社恐人士来说,这里就是健身的天堂。
除此之外,传统健身房以年卡和季卡为主,预付费金额动辄上千,乐刻健身和超级猩猩则以月卡为主,本质上都是先收取未来的钱,这无形中增加了年轻人的决策成本。毕竟,年轻人时而精神饱满,时而萎靡不振,办卡后不仅要考虑商家是否靠谱,还要担心自己能否坚持。
九回体育则反其道而行之,不绑定未来,只满足当下。3 元单次付费,用户想练就练,不想练也不亏,没有任何套路。这种 “不绑架” 用户的态度,反而让不少年轻人放下心理负担,锻炼得更加频繁。
在选址上,九回也与传统健身房截然不同。九回健身房大多开在社区和办公楼里,虽然门店位置隐蔽,但却吸引了不少忠实用户。当代年轻人健身的最大阻碍,往往是从家到健身房的路程。在九回的健身群里,很多用户表示,九回开在公司楼下或者小区周边,下班路上就能顺便锻炼。如今在上海,有九回健身房的社区,已经成为租房的隐形福利,很多中介都会将其作为加分项介绍给客户。
凭借这些反常规操作,在健身房行业遭遇信任危机的 2022 年,九回在上海新开了 20 多家门店,成为当时少数逆势扩张的品牌之一。
二十几人,如何把 “穷鬼健身房” 开遍上海?
2017 年,瑞幸咖啡的出现,开启了中国人的 “咖啡平权” 运动,打破了外国人对咖啡市场的传统规则。从此,中国人既能喝到 9.9 元的咖啡,也能品尝到各种 “中式咖啡”。2022 年,乐刻在一场发布会上提出了 “健身平权”,旨在打破传统健身房的固有模式。
很多人不知道,九回的 3 元健身房早在 2018 年就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如今,每天接待 2000 多人的九回体育,核心团队仅有二十几人,而且最初是靠共享球场起家的。
2017 年,几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去社区公共球场打球,却被大妈收取了 5 元进场费,更糟糕的是,晚上球场连照明都没有。这次糟糕的打球经历,让他们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与社区合作,利用无人化的智能设备管理球场,提升打球体验。当时无人球场还是个新概念,国内外都没有成功案例,好在他们抓住了微信小程序发展的机遇,很快研发出了自动球场系统。
他们最初通过与社区合作,只收取运营管理费,后来逐渐过渡到全面托管球场。如今,他们几乎承包了上海大部分公共球场,目前在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城市,已经运营着 206 个共享场馆。
九回涉足共享健身房,其实是顺势而为。当时有社区希望把健身房一并交给他们运营,于是在 2018 年,九回开设了第一家共享健身房,其运营模式和定价与共享球场一致。由此可见,九回健身房从一开始就与传统健身房有着本质区别,也正因如此,它避开了健身房行业的信任危机。
很多人好奇,九回不卖卡、不推销私教课程,还是当时 “全国最便宜” 的健身房,它是如何盈利的呢?答案很简单:极度节省成本,将开支压缩到极致。
很多健身房难以长久经营,最大的原因就是资金短缺,尤其是门店租金,成为压垮众多健身房的沉重负担。而九回能够存活并不断扩张,核心原因在于其开店的场地费用由社区承担。九回的共享球场打出名气后,许多社区主动邀请九回进行运营,社区只需提供场地,其他运营事务均由九回自行负责,盈亏自负。
在健身房的经营上,九回也尽显 “抠门” 本色。当其他健身房在比拼豪华装修、高端器材时,九回选择了 “躺平”。其店面面积控制在 200 平以内,器材仅配备史密斯机、杠铃哑铃、跑步机等基础设备,即便为了营造社区氛围设置了乒乓球桌,也优先选择国产高性价比产品。
在员工配置上,九回更是精简到极致。没有前台服务员和保洁人员,用户进门刷脸、出门扫码,灯光自动控制,门店关闭时自动锁门。店内唯一的 “监控者” 是监控摄像头,由后台客服远程实时监控。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九回开设一家健身房的成本仅为 30 万 – 40 万元。相比之下,以低成本运营著称的乐刻健身,早期加盟商在总部尚未强制要求统一装修的情况下,总成本就超过了 120 万元人民币,回本周期约为两年。
由此可见,只要九回体育紧密依托社区,就能摆脱传统健身房面临的两大困境:重资产投入和低客户复购率。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过去几年健身房行业普遍受挫时,九回仍能持续盈利。
反人性的生意,需要接地气的解法
尽管九回健身房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它也面临着诸多限制。最明显的就是其与社区高度绑定的模式,限制了规模化扩张。九回健身能够稳健运营的关键,在于社区免费提供场地,但这种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式,让九回在选择合作社区时不得不谨慎。
其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业初期仅在选址方面就遭遇了诸多挫折。虽然有不少社区主动寻求合作,但对于一些人流量不足、地理位置不佳的社区,九回只能拒绝。毕竟,健身房与球场不同,它需要显眼的招牌、相对精致的场地以及定期的器材维护,这就决定了九回健身房的扩张速度无法与共享球场相提并论。
这也导致九回的 “三元健身房” 自 2018 年创立以来,至今仅开设了 30 多家门店,且尚未走出上海市场。
除此之外,“穷鬼健身房” 这一赛道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社区健身房最早在江浙沪地区普及,如今已在全国各地逐渐兴起。由于这类健身房属于市政建设项目,因此在很多街道社区,其收费普遍较低,一天费用不到 3 块钱,像长沙地区每月仅需 25 元,厦门、江浙一带的许多社区健身房甚至免费开放。
同时,一些商业健身房也开始打起价格战。例如,乐刻取消了 9.9 元的团课,推出免费团课;部分传统健身房的月卡价格折算下来,甚至比九回还便宜。
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九回健身房短期内难以像共享球场那样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布局。然而,它的火爆让社区健身房受到更多关注,可能会促使健身房行业的信任度逐渐回升,也让健身运动回归其本质。
健身行业本质上是一门反人性的生意,但反人性的另一面,恰恰反映了用户的真实需求。那么,去健身房的人真正需要什么呢?无非是可靠的商家和高性价比的服务。
过去几年,乐刻健身等品牌仅凭借 “不会跑路” 这一点,就实现了对同行的降维打击。如今,以九回为代表的社区健身房,不仅将健身的性价比发挥到极致,还掀起了一场反焦虑的运动。
首先,它打破了精致焦虑。在传统观念中,健身房是中产阶层的社交场所,年卡几千元、私教课上万元,去健身不仅是为了锻炼,更是为了彰显生活品质,甚至在健身房摆拍也成为一种获取流量的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穿着 “中产三宝”(Lululemon 运动装、萨洛蒙运动鞋、苹果运动手表)会让人感到格格不入。
而在社区健身房,大家都只花 3 元健身,既有健身达人,也有普通居民,穿着 Lululemon 和老头背心的人、脚踩千元 hoka 跑鞋和 9.9 元飞跃帆布鞋的人,在同一空间里和谐共处,毫无违和感。
更重要的是,社区健身房能够有效缓解身材焦虑和年龄焦虑。在这里,如同公园健身角一样,高手如云,能让年轻人真切感受到 “高手在民间”。白发苍苍的老人与年轻的健身爱好者同场锻炼,让身体欠佳的年轻人重新燃起活力。
长期处于这种纯粹的健身氛围中,人们不再纠结于穿搭,也不参与社交攀比,回归到运动最原始的力量较量。
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我国每周参加 1 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过 5 亿。但其中大部分是轻度健身用户,他们不需要高端设施和专业指导,仅需基础的锻炼场地。过去,人们深受高价健身房之苦,如今从乐刻到社区健身房,健身正从 “贵族运动” 回归到大众生活。健身行业也开始回归本质: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健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