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不少人都听说过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 这句话,于是开启疯狂喝水模式。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秋天到底该如何科学喝水。

“多喝水就能够防秋燥” 吗?
秋天,北方空气湿度大幅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极易受到干燥气候影响,也就是中医所说的 “燥邪” 侵袭。此时,大家往往会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等症状,这些都与 “秋燥” 密切相关。
然而,“多喝水就能够防秋燥”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燥邪伤人的核心在于津液不足,这里的 “津液” 并非单纯指水,它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还涵盖气血运化生成的其他维持生命活动的液态物质,比如唾液、胃液、关节液等。
一方面,喝水确实是防秋燥的基础,毕竟水是津液的主要来源,及时补水能直接缓解津液不足的问题。正确的补水方式是 “少量多次喝温水”。所谓 “少量”,即一次饮水量不超过 200ml;“多次” 则意味着间隔 1 – 2 小时喝一次;而温水指的是 35 – 40℃的水。不过,我们不能盲目固定喝水间隔,一般来说,运动量、气候以及疾病状态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就务必遵医嘱控制饮水量。
另一方面,中医防治秋燥提倡遵循 “滋阴润肺、生津止燥” 的原则,主要从饮食和中医调理两方面着手。饮食上,推荐使用滋阴、润肺、生津的食材。像用梨或白萝卜煮水就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可少量加一点冰糖或山楂来调节口感。也可以考虑蒸梨,将梨去核后放入香油和少量糖蒸熟即可。但糖尿病患者需注意,应严格遵医嘱。
中医调理方面,为大家推荐两个穴位,每天按摩 1 – 2 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第一个是中府穴,它位于胸部前正中线旁开 6 寸,第一肋间。简易取法为:在锁骨外缘下面的三角窝中央向下直下,摸到的第一个骨头即第一肋骨,其下缘就是该穴位。中府穴是肺经的重要腧穴,按揉它能够梳理肺经,缓解咽干、咳嗽症状。第二个穴位是照海穴,在足内踝尖直下 1 寸处。足内踝尖很容易找到,下 1 寸的距离可将拇指的第一指指关节宽度记为个人的一寸,在内踝尖下 1 寸处找有酸胀感的小凹陷,便是照海穴。此穴位可润燥生津滋阴,对治疗口干、咽干有帮助。
一天应该喝多少水?
正常成年人一般每天饮水总量为 1500 – 1700 毫升。但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应多补水,可适当喝到 2000 毫升左右。这里要注意,日常饮用水,以及饭、汤、粥、蔬菜、水果和饮料中所含的水分,都属于成人一天的饮水量范畴,所以具体饮水量要视个人身体情况而定。
建议大家少量多饮,每次喝水 200 毫升左右。千万不要等口渴了才大量喝水,因为过量饮水可能引发腹痛、腹泻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乏力、头疼、恶心,乃至心律失常。此外,一定不要用饮料代替水。像各种含糖汽水、果汁、能量饮料、奶茶等,都不能等同于饮水。而患有青光眼、心脏疾病及肾功能异常等人群,饮水问题则需要严格遵医嘱。
喝水少可能有这些风险
相关研究发现,喝水、喝茶、喝咖啡、喝牛奶都是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而每日饮水量<1500 毫升(尤其是<500 毫升)则是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也就是说,缺水不仅可能让人 “变傻”,还会对健康带来诸多潜在风险。
肾脏作为身体的 “过滤器”,负责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当饮水量不足时,尿液会变得浓缩,大大增加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水对于食物消化至关重要,也是形成健康粪便的关键成分。身体缺乏足够水分时,大肠会吸收粪便中的水分以补充身体所需,进而导致便秘,还可能引发肠胃不适、痔疮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相关问题。研究显示,轻微的脱水状态(体重 1% 以上的水分损失)就会影响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其他认知功能。这是因为水分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运作,包括大脑中神经传递物质的合成和释放。皮肤是水的储存库,水有助于皮肤更好地完成相应功能。缺水会让皮肤变得干燥、粗糙,破坏皮肤屏障。
古人为什么说水是 “百药之王”?
古代人们经过长期日常生活的摸索,得出了 “水为百药之王”“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 等结论。中国古代很多医书都极为重视 “水”。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卷最先介绍的就是水,清朝医学家王士雄的食疗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第一个重点介绍的同样是水。
早在战国时期,饮水问题就备受重视。管仲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 秦人将水分为 “轻水”“重水”“甘水”“辛水”“苦水” 五种。《吕氏春秋・尽数》提到:“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 在这五种水中,唯有 “甘水” 有益健康,其他四种水则 “多饮有害”。
在古代,山泉水是较为优质的饮用水之一。深山中涌出的泉水远离人烟,污染少,堪称绝佳水源。唐代李绅在《别石泉》诗序中写道:“﹝泉﹞在惠山寺松竹之下,甘爽,乃人间灵液”。此外,井水也是古代优质饮用水的重要来源。为保护井水不被污染,古时候还设有专门的 “水官”,如 “水长丞”“水监” 等。每年都会浚淘水井,定期清除水井沉积的污物,保持井水卫生洁净,以保证供水,负责饮水安全。
当获取的饮用水水质较差时,将水烧开便成了简单有效的处理办法之一。煮水后待其冷却,杂质沉淀,从而获得卫生安全的饮用水。经考古发现,早在夏商周时,贵族阶层就已知道烧热水。《周礼》中记载,往水中投掷 “热石” 可灭虫防疫。随着 “烧煮法” 饮水方式的普及,喝水与养生的联系愈发紧密。在古代养生学中,饮 “热汤” 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在《黄帝内经・素问》里,一杯热水甚至可作为治疗病痛的良药:“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 东晋张湛在《养生要集》中也写到:“凡煮水饮之,众病无缘生也。” 把喝热水当作消除健康隐患的有效方法。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喝热水虽无关 “药疗”,却是有益健康的饮水习惯。尤其在季节更替、天气渐凉之时,“多喝热水” 不失为一种成本极低却有效的保健方法。
饮水小贴士
一天中有 3 个时间段喝水效果更好:早上空腹起床时,此时人体经过一夜代谢,血液较为黏稠,喝水可补充水分,稀释血液;三餐前 1 小时,适量饮水有助于消化液分泌,促进食物消化;晚上睡觉前喝一杯温开水,可避免夜间因出汗、呼吸等导致的血液黏稠,但要注意不要喝太多,以免起夜影响睡眠。
秋天渐冷,天气干燥,喝水这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实则对我们的健康有着重大影响。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养成科学的喝水习惯。你的喝水习惯是怎样的呢?快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