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西贝的 “预制菜风波” 还未完全平息,始祖鸟的 “高原环保彩烟事件” 又迅速占据了舆论焦点。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品牌危机,却暴露了当下企业经营中一个共性的致命问题 —— 将 “合法合规” 等同于 “公众认同”,最终在品牌价值观与公众认知的错位中栽了跟头。
始祖鸟作为全球知名的户外顶奢品牌,一直以 “敬畏自然”“山系哲学” 为核心标签,吸引着一群追求极致自然体验、重视生态保护的消费者。此次在青藏高原燃放 “环保彩烟”,从流程上看并无不妥。据媒体报道,该活动已在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江孜县分局备案,手续合规,使用的 “环保材料” 也无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只需经过乡、村、县三级政府同意即可,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当地生态受到破坏。
再看西贝,在 “预制菜” 争议中,它始终强调自己 “不是预制菜”,还援引国家层面对预制菜的定义来支撑观点,从商业逻辑和制度流程上看,似乎也站得住脚。
可即便如此,公众的愤怒依然没有平息。为什么合规合法的操作,却得不到公众的认可?答案很简单,这两个品牌都忽视了一个关键事实:公众才是品牌价值观的最终审核人,流程合规绝非品牌获得公众认同的 “万能通行证”。
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并非基于冰冷的规章制度,而是源于长期以来对品牌形象的感知和信任积累。西贝在消费者心中,代表的是 “无预制菜”“主打健康儿童餐” 的形象。即便它用预制工艺来解释自己不属于国家标准层面的 “预制菜”,符合商业逻辑,却依然让消费者觉得被欺骗、被背叛。因为消费者选择西贝,是出于对其 “无预制菜” 理念的信任,这种信任一旦被打破,再充足的理由也难以挽回。
始祖鸟也是如此。在公众的认知里,它是极限自然、敬畏生态的象征,是人们背着行囊走进无人区、用汗水追寻风景的精神寄托。即便其燃放的 “环保彩烟” 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材料可降解、气味无毒,还有完善的生态预案,但 “烟花” 在公众心中早已与污染、噪声、高风险划上了等号。品牌可以用技术说服环保专家,却无法改变公众心中根深蒂固的认知。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很多品牌低估了公众对事件的解读权,也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某些元素的敏感性。在社交媒介高度发达、话语权下沉的当下,一些图像、语言和动作可能成为 “集体文化雷点”,牵动着公众对种族、历史、审美等议题的敏感神经。品牌自认为 “初衷良好” 的行为,在公众眼中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就像一家素食餐厅,用植物蛋白制作高度还原的 “烤乳猪”,即便标注了 “100% 植物原料”,也会让目标消费者本能地反感,因为它违背了消费者选择素食所认同的生活方式。
西贝和始祖鸟的危机,看似是产品或营销操作的问题,实则是品牌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判断标准,将 “自己觉得没问题” 等同于 “别人也能接受”。而真正的风险,就隐藏在这种误判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品牌的 CMO(首席营销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品牌价值观的守门人,CMO 不能只关注 ROI(投资回报率)、话题热度和流量转化,更要读懂公众的情绪,理解文化背后的潜台词,判断品牌行为是否符合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定位。如果始祖鸟的 CMO 在 “烟花事件” 前能多问一句 “这事是否符合我们品牌的价值观和公众对我们的认知”,或许就能避免这场舆论危机。
对于企业而言,合规是经营的底线,但绝不是获得公众认可的上限。在未来的发展中,品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与公众的关系,将公众的认知和信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在制定战略、推出产品、开展营销活动时,不仅要确保流程合规,更要深入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让品牌价值观与公众认知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公众的长期信任和支持,避免陷入类似西贝和始祖鸟的舆论危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