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电商蓬勃发展的当下,一场因价格标注失误引发的翡翠交易纠纷,近日在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落下一审帷幕。价值 268 万元的高端翡翠吊坠,在直播间被错标为 26.8 万元,买家迅速下单付款后,卖家以 “重大误解” 为由拒绝发货,双方协商无果后对簿公堂。最终法院判决卖家赔偿买家近 50 万元,但这场纠纷背后牵扯出的多方利益纠葛、直播流程漏洞以及法律争议,仍在持续引发行业热议。

一场 “意外” 的低价交易:高端翡翠直播间的价格乌龙
事情的起因要从一次旨在提升直播热度的高端翡翠展示说起。据了解,涉案的翡翠吊坠价值高达 268 万元,最初是买家委托卖家寻找的特定货品。由于该翡翠品质优良、价格高昂,卖家为了吸引直播间流量、营造热门氛围,事先并未向买家透露具体报价,而是计划在直播过程中通过 “悬念式” 营销激发观众兴趣。
直播期间,卖家曾多次暗示这件翡翠的价格 “要大七位数,半个八位数”,熟悉翡翠市场的人都能从中推断出其价值在数百万元级别。按照直播间的常规流程,这类高额货品不会直接公开售卖,而是由意向买家提前与现场助理沟通,在专属购买链接挂出的瞬间,由目标买家抢先完成支付,以确保交易的精准性和安全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严谨的流程,却因助理的操作失误出现了致命漏洞。
下播后,卖家在核对助理电脑中的交易记录时,意外发现这件 268 万元的翡翠吊坠,被错标成了 26.8 万元,且买家已经在链接挂出后第一时间完成了支付。这意味着,原本需要近 300 万才能买到的翡翠,买家仅用十分之一的价格就 “捡了漏”。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状况,卖家陷入了两难境地,一场围绕 “错价交易是否有效” 的纠纷就此展开。
协商破裂与多方博弈:从赔礼道歉到法庭对峙
发现价格标注错误后,卖家第一时间与买家沟通,希望能够撤销这笔交易。为了表达诚意,卖家不仅在直播间公开说明了事件原委,承认自身操作失误,还特意准备了一个价值两万多元的檀香摆件,邮寄给买家作为赔礼道歉的礼物。然而,买家却拒绝接受这份歉意和补偿,坚持要求卖家按照订单约定交付翡翠吊坠。
买家的态度并非没有缘由。据买家透露,他在购买这件翡翠吊坠前,已经与第三方签订了转卖协议,计划将翡翠转手卖出,赚取合理差价。按照双方约定,买家需在下单次日与第三方正式签订合同,若无法按时交付翡翠,将面临三倍货款的索赔,这意味着买家可能要向第三方赔偿 100 多万元。在买家看来,自己是基于对直播间交易的信任完成付款,如今因卖家的失误导致自己陷入违约风险,卖家理应承担相应责任。
协商过程中,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卖家认为,26.8 万元与 268 万元的价格差距过大,属于明显的重大误解,交易不应生效;买家则强调,交易流程合法合规,自己已经履行付款义务,卖家必须按约发货,否则就要赔偿自己的全部损失。在多次沟通无果后,买家向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卖家赔偿各项损失累计 1522523.61 元以及相应利息,一场关乎诚信与法律的较量正式拉开序幕。
法院一审判决:支持 “重大误解” 撤销合同,卖家赔偿近 50 万
2025 年 8 月 11 日,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对这起网络购物合同纠纷作出一审判决。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案件的关键细节进行了逐一核查,最终形成了清晰的判决思路。
法院认为,涉案店家在买家下单后三天内就明确提出了 “重大误解” 的主张,随后因双方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又主动起诉要求撤销合同,从时间节点来看,店家的反应符合 “重大误解” 情形下的合理行为逻辑。此外,结合买家与案外人(第三方)签订的买卖协议,涉案翡翠吊坠在第三方交易中的价格高达 130 万元,这一价格远高于买家在直播间购买时的 26.8 万元,从价格差距来看,也符合 “重大误解” 的表现形式。综合以上两点,法院最终支持了店家撤销网络购物合同的请求。
不过,虽然合同被撤销,但卖家的失误给买家造成了实际损失,因此法院判决卖家赔偿买家 490523.61 元,以及相应时间段内的利息。这一判决结果既考虑到了卖家 “重大误解” 的客观情况,也维护了买家的合法权益,在双方利益之间找到了相对平衡的支点。
纠纷背后的争议与反思:合同真实性、流程漏洞与行业警示
一审判决下达后,事件并未就此平息,反而引发了更多争议。卖家对法院采信买家与第三方签订的转卖合同提出质疑,认为买家可能利用时间差漏洞,补签甚至伪造了这份合同,目的是为了获取更高的赔偿金额。对此,余姚市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表示,因卖家无法提供证据确认该协议的签订时间存在问题,所以对合同的真实性予以采信。目前,卖家已经提起上诉,案件的最终结果仍有待进一步审理。
除了合同真实性的争议,这起事件也暴露了直播电商行业在交易流程中的诸多漏洞。首先,高额货品的价格标注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仅由助理单一操作,容易出现人为失误;其次,直播间的交易流程不够规范,意向买家与助理的沟通缺乏书面记录,一旦出现问题,难以明确责任;最后,卖家在直播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对价格信息的保密与披露尺度把握不当,为后续纠纷埋下了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助理在事件发生后,被店家罚扣 1000 元,随后主动离职。这一结果引发了人们对 “责任归属” 的讨论:在这场价格乌龙事件中,助理的操作失误固然是直接原因,但卖家在管理上的漏洞是否也应承担主要责任?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助理,是否过于草率?
对于整个直播电商行业而言,这起事件无疑是一次深刻的警示。一方面,商家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价格审核、交易流程监控等机制,避免因人为失误引发类似纠纷;另一方面,平台也应加强对直播间的监管,出台针对高额货品交易的专项规范,保障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消费者在参与直播购物时,也应保持理性,仔细核对商品信息,留存相关交易凭证,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从 268 万元到 26.8 万元的价格乌龙,再到近 50 万元的赔偿判决,这场翡翠交易纠纷不仅是一起单纯的法律案件,更是直播电商行业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集中爆发。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如何平衡商家与消费者的利益、如何规范交易流程、如何完善法律保障,成为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直播电商行业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避免类似的纠纷再次上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