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近总揉眼睛,同学家长推荐买个拉远镜,说能预防近视,这东西真有用吗?” 在杭州某小学门口,家长王女士拿着手机里的电商商品页面,向其他家长咨询。近期,一款名为 “拉远镜” 的护眼产品在家长圈迅速走红,电商平台销量飙升,部分品牌月销量突破万台。然而,这款被宣传为 “近视天敌” 的产品,究竟是科学护眼的新选择,还是商家营造的消费陷阱?记者走访市场并咨询多位眼科权威专家,为家长揭开 “拉远镜” 的真实面纱。

市场狂热:千元 “护眼神器” 热销,宣传话术暗藏玄机
打开各大电商平台,搜索 “拉远镜”,页面瞬间弹出上百款产品,价格从 800 元到 5000 元不等,产品形态涵盖桌面台式、支架式、折叠式等多种类型。记者注意到,这些产品的宣传文案高度相似,均强调 “光学原理模拟远眺”“3-10 米成像拉远”“每天使用 2 小时,预防近视不加深” 等核心卖点,部分商家还附上 “用户实测视力提升 0.2”“眼科医院推荐款” 等截图,吸引家长下单。
在某知名电商平台的 “拉远镜” 热销榜单中,一款售价 2380 元的产品月销量达 1.2 万台,累计评价超 5 万条。记者查看评价发现,正面反馈多集中在 “孩子说看书写字不疲劳了”“用着方便,不用总提醒坐姿”,而负面评价则提到 “用了三个月,孩子近视还是加深了”“安装复杂,孩子不愿意用”“有重影,眼睛更累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商家为增强说服力,将产品与 “医疗器械” 概念绑定,宣称 “通过国家眼科器械检测”“符合青少年近视防控标准”。但记者查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库发现,目前市面上多数 “拉远镜” 仅为普通光学产品,并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仅有 3 款产品被归类为 “第二类医疗器械”,且适用范围标注为 “辅助改善视疲劳”,而非 “预防近视”。
“现在家长对孩子近视问题太焦虑了,只要听说能护眼,哪怕价格高也愿意尝试。” 从事儿童护眼产品销售多年的张经理透露,“拉远镜的利润空间很大,成本几百元的产品能卖到几千元,主要就是抓住了家长‘怕孩子近视’的心理,宣传时故意模糊‘缓解疲劳’和‘防控近视’的区别。”
专家拆解:原理可行但效果存疑,临床证据是关键短板
“从光学原理来看,拉远镜通过反射镜或透镜组改变光路,将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远处,让眼睛处于类似看远的状态,这一技术思路是成立的。” 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吴苗琴教授从事近视防控研究 20 余年,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方式确实能减少眼睛睫状肌的调节负担,对于长时间近距离读写的孩子来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视疲劳,比如减轻眼睛酸胀、干涩等症状。”
但吴苗琴同时强调,“缓解视疲劳” 与 “防控近视”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视疲劳是一种主观感受,而近视的发生是眼轴长度异常增长、屈光状态改变的病理过程。判断一款产品是否能防控近视,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研究验证,核心要看它能否有效延缓眼轴增长速度,这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并且数据要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能被重复验证。”
据吴苗琴介绍,目前国际公认的近视防控有效手段,如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哺光仪等,都经过了数万例临床数据验证,眼轴控制效果明确。“以角膜塑形镜为例,大量研究显示,其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率可达 50%-60%,且效果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都能得到印证。而拉远镜目前缺乏这样的高质量临床证据,现有所谓的‘效果’多是商家提供的小样本观察数据,或者是用户的主观感受,没有科学的对照和长期追踪,无法证明其对近视防控的有效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李军也指出,近视的成因极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行为习惯等多个因素,目前全球医学界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眼轴增长是近视加深的根本原因,而影响眼轴增长的因素很多,比如户外活动时间不足、近距离用眼过长、遗传因素等。拉远镜仅针对‘近距离用眼’这一个因素,且效果未经验证,很难说能起到防控近视的作用。”
更需要警惕的是,拉远镜并非适用于所有孩子。“如果孩子存在斜视、双眼视功能不协调、屈光参差等问题,使用拉远镜可能会加重眼部不适,甚至影响视觉发育。” 李军举例说,“比如有间歇性外斜视的孩子,眼睛本身就存在调节与集合功能的矛盾,拉远镜可能会打破原有的视觉平衡,导致斜视加重。”
家长误区:盲目跟风买 “神器”,忽视科学防控核心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家长在购买护眼产品时存在明显误区,往往被 “神器”“克星” 等夸张宣传吸引,忽视了近视防控的科学逻辑。
“我给孩子买过护眼灯、防蓝光眼镜、拉远镜,前前后后花了快一万块,结果孩子去年还是近视了。” 家长刘先生无奈地说,“当时看到商家说拉远镜能‘预防近视’,想着能让孩子少戴眼镜,就赶紧买了,也没咨询医生。现在才知道,这些产品根本没那么神。”
吴苗琴表示,家长的焦虑情绪容易被商家利用,导致盲目消费。“很多家长希望通过一款产品解决近视问题,这种‘走捷径’的心态不可取。事实上,近视防控没有‘神器’,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而且要个体化制定方案。”
她建议家长在面对各类护眼产品时,首先要保持理性,不要轻信商家的宣传,最好先咨询专业眼科医生,根据孩子的眼部情况判断是否适合使用。“比如孩子是否有近视倾向、眼轴长度如何、双眼视功能是否正常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专业检查来确定。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给出科学的建议,而不是让家长盲目购买产品。”
科学防控:“医学干预 + 行为管理” 才是根本
“真正有效的近视防控,是‘医学手段 + 行为干预’的组合策略,缺一不可。” 吴苗琴强调,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孩子建立科学的近视防控体系:
(一)定期检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建议孩子从 3 岁开始,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屈光状态、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吴苗琴解释说,“眼轴长度是判断近视进展的关键指标,通过追踪眼轴变化,能及时发现孩子是否有近视倾向,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比如孩子在学龄前出现眼轴增长过快,医生可以及时给出调整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等建议,避免近视过早发生。”
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更要加强检查频率。“学龄期近视儿童建议每 3-6 个月检查一次,根据近视进展速度,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干预手段,比如佩戴角膜塑形镜、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等,避免近视快速加深。”
(二)控制近距离用眼,养成良好习惯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导致近视的重要环境因素,家长必须重视。” 李军建议,孩子每次近距离用眼(如看书、写作业、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不要超过 30-40 分钟,之后要休息 5-10 分钟,通过远眺放松眼睛。“远眺时要注视 5 米以外的物体,让睫状肌得到充分放松,避免持续痉挛。”
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用眼姿势。“写作业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 30-40 厘米,胸口离桌沿一拳,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不要让孩子躺着、趴着看书,也不要在昏暗、晃动的环境中用眼,比如在公交车上看绘本、在路灯下写作业等。”
(三)保证充足户外活动,让眼睛 “晒太阳”
“每天累计 2 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是预防近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吴苗琴指出,自然光线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以有效抑制眼轴增长,从而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哪怕是在户外散步、玩耍、晒太阳,只要不刻意近距离用眼,都能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
她建议家长合理安排孩子的时间,比如每天放学后带孩子去公园玩半小时,周末组织户外活动,让孩子多接触自然光线。“即使是阴天,户外的光照强度也比室内高很多,同样能起到效果。”
(四)谨慎选择近视防控产品,优先临床验证手段
“如果孩子已经近视,需要选择防控产品,一定要优先考虑经过临床验证、效果明确的手段。” 李军介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近视防控方法包括:
- 角膜塑形镜:夜间佩戴,白天无需戴镜,能有效控制眼轴增长,适合 8 岁以上、近视进展较快的孩子;
-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通过抑制眼轴增长发挥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监测眼部情况;
- 离焦框架眼镜:采用特殊光学设计,在视网膜周边形成离焦信号,延缓近视进展,适合无法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孩子。
“这些方法都经过了大量临床研究验证,效果和安全性有保障。而对于拉远镜这类产品,家长可以将其视为缓解视疲劳的辅助工具,但不能寄希望于它防控近视,更不能替代正规的医学干预。”
监管提示:警惕虚假宣传,维护消费者权益
针对目前 “拉远镜” 市场存在的虚假宣传问题,记者咨询了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商家若宣称产品具有 “防控近视”“治疗近视” 等功效,需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如临床研究报告、权威机构认证等,否则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
“消费者在购买护眼产品时,要注意保留宣传资料、购买凭证等证据,若发现商家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该工作人员提醒,“尤其是涉及孩子健康的产品,更要谨慎选择,不要轻信‘神奇效果’,避免花了冤枉钱还耽误孩子的近视防控。”
近视防控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家长、学校、医院共同努力,树立科学的防控理念,避免陷入 “神器依赖” 的误区。正如吴苗琴教授所说:“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替代良好的用眼习惯和科学的医学干预,家长与其盲目跟风买‘网红产品’,不如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户外活动,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用眼方式,这才是保护孩子视力的根本之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