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十年 “芯” 路:从澎湃 S1 折戟到玄戒 O1 破局,小米用 135 亿赌一个硬核未来

9 月 25 日,国家会议中心的聚光灯下,雷军站在第六次年度演讲的舞台上,将小米自研芯片的十年沉浮缓缓道来。从 2014 年松果电子成立时的满怀憧憬,到 2018 年澎湃 S1 项目停摆的无奈,再到 2024 年玄戒 O1 3nm 芯片一次流片成功的欢呼,这条布满荆棘的 “造芯路”,不仅是小米从 “组装厂” 标签中突围的挣扎,更是一家中国科技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 “逆天改命” 的缩影。

高光下的焦虑:2000 亿营收背后的 “芯” 痛

2019 年,对小米而言本是值得庆贺的一年。营收突破 2000 亿大关,成功跻身 “世界 500 强”,成为当时最快达成这一成就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但站在十年创业的节点上,雷军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苹果、三星、华为像三座大山,我们几乎看不到赶超的希望。” 在演讲中,雷军毫不掩饰当时的迷茫。彼时的小米,虽然凭借高性价比的手机产品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但外界的质疑声从未停止 ——”小米就是个组装厂”” 没有核心技术,只会营销 “”靠低价走不远”。这些标签像一根根刺,扎在雷军和整个团队的心里。

更让他揪心的是团队的疲惫。最早的联合创始人中,多数人已陆续离开,只剩林斌、刘德仍并肩作战。”创业十年,很多人累了想歇一歇,我能理解,其实我自己也累。” 雷军坦言,那段时间他陷入严重内耗:是躺平接受 “组装厂” 的命运,还是押上未来拼一把核心技术?

最终,他选择了后者。”要从互联网公司变成硬核科技公司,自研芯片是绕不开的坎。”2019 年,小米高调宣布未来 5 年投入 1000 亿研发核心技术 —— 这个数字,是当年小米全年研发投入的 13 倍。所有人都明白,雷军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藏着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

松果之殇:中低端陷阱与协同之困

时间回到 2014 年 9 月,创业刚满四年的小米,成立了全资芯片子公司松果电子。彼时,国内手机厂商自研芯片的案例屈指可数,小米的入局被视为 “敢为人先” 的壮举。经过三年日夜攻关,2017 年,澎湃 S1 芯片正式发布,搭载在小米 5C 手机上,首年卖出 60 万台。

表面看,这是个不错的开局,但雷军心里清楚,失败早已注定。”自研手机 SoC,出货量没几百万台根本收不回成本。”60 万台的销量,对一款需要分摊巨额研发费用的芯片来说,连 “回本线” 的零头都不够。更致命的是,澎湃 S1 的定位 —— 中低端市场,从一开始就踩错了节奏。

多年后复盘,雷军总结出松果失败的两大关键原因。第一是切入点错误:”做中低端完全没机会,只有高端才有一线生机。” 苹果的 A 系列芯片、华为的麒麟芯片,都是从旗舰机起步,靠高端产品的溢价支撑研发投入。而中低端手机利润微薄,根本无法覆盖芯片研发的天文数字成本。

第二是团队协同的断裂。松果电子在管理上相对独立,与手机团队的目标脱节。”芯片研发和手机研发必须荣辱与共,不然肯定干不成。” 雷军回忆,当时他经常亲自协调两个团队,但效果甚微。手机团队有自己的产品节奏,芯片团队的研发进度难以匹配;芯片团队的技术需求,又无法及时转化为手机的产品优势,最终陷入 “各自为战” 的僵局。

2018 年,小米做出艰难决定:停掉手机 SoC 研发,松果团队缩编,只保留小芯片研发。2019 年,松果重组,部分团队成立南京大鱼半导体,专注 AI 和 IoT 芯片,小米持股降至 25%。这次失败,不仅让小米损失惨重,更让 “自研芯片” 成了雷军心中的一道疤 —— 但他从未真正放下。

玄戒重启:营收连降时的 500 亿豪赌

2021 年初,雷军决定 “再试一次”。这一次,他吸取了松果的教训,将目标直指高端旗舰 SoC。同年 12 月,上海玄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小米的二度 “造芯” 正式启动。但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项目刚起步,小米就遭遇了业绩寒冬。

2022 年,小米营收下滑 15%;2023 年,营收再降 3%。与此同时,小米还在推进另一个 “烧钱” 项目 —— 造车。”两个孩子同时上大学,每个都要五六百亿投入,压力让人窒息。” 雷军说,当时团队里质疑声不断:”继续做芯片,会不会把公司拖垮?”

2022 年 5 月的高管会上,雷军抛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假如现在放弃,十年后我们会为账上多了几百亿庆幸,还是为失去芯片业务后悔?” 他的答案很明确:”芯片是小米的必由之路,不干肯定输,试试还有机会。” 哪怕最后失败,也能培养一支芯片团队,改变小米的 “质地”。这次会议后,团队统一了思想,玄戒的研发继续推进。

但考验还没结束。2023 年 5 月,中国芯片行业突发 “地震”——OPPO 自研芯片子公司哲库突然解散 3000 人团队。消息传来,雷军的手机被电话和信息挤爆,所有人都在问:”小米玄戒会不会也散了?”

当时,玄戒正处于研发关键期,外界的猜测让团队人心惶惶。雷军当机立断,安排玄戒全员会稳定军心,却没想到会议通知引发了更大的恐慌 —— 行业内甚至传出 “玄戒要开散伙会” 的谣言。直到玄戒负责人朱丹在会上明确 “坚持自研”,这场风波才平息。朱丹是小米工号 54 的早期工程师,由他带队,雷军放心:”这是我们自己培养的核心力量,懂小米,也懂芯片。”

3nm 破局:2000 万美元流片背后的生死时速

玄戒 O1 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行业顶尖水平 ——3nm 工艺制程。要知道,当时全球能搞定 3nm 芯片的厂商寥寥无几,且流片一次的费用就超过 2000 万美元。”这钱要是打了水漂,项目至少推迟半年。” 雷军回忆,2024 年 5 月 22 日流片芯片运回那天,玄戒团队全员去机场迎接,”这么珍贵的芯片,就装在五毛钱的纸袋里,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

那天雷军正在外地出差,每几分钟就刷一次工作群,等待测试结果。从芯片运回实验室,到通电点亮,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直到当晚 9 点,群里传来 “成功点亮” 的消息,雷军悬着的心才落地。要知道,某知名芯片厂商的 3nm 芯片都没能一次流片成功,玄戒团队的这次突破,足以证明其技术实力。

随后,搭载玄戒 O1 的小米 15S Pro 和小米平板 7 Ultra/7S Pro 正式发布。测试数据显示,虽然玄戒 O1 的性能比高通骁龙旗舰芯片略有差距,但能效表现十分惊艳 —— 这正是小米针对高端用户需求打磨的核心优势。

不过,质疑声很快又传来。Arm 一篇宣传稿的表述引发网友对玄戒 O1″自研程度” 的争议,即便 Arm 删除并更正文章,小米玄戒负责人朱丹也出面辟谣,仍有人不买账。对此,雷军很平静:”回应质疑的最好方式,就是坚持下去,直到玄戒真正成功。”

135 亿与 2500 人:小米的 “芯” 未来

截至 2024 年 4 月,玄戒成立四年累计研发投入超 135 亿,团队规模突破 2500 人,2024 年预计研发投入将超 60 亿。这些数字背后,是小米 “死磕” 核心技术的决心。雷军说,玄戒的路才刚刚开始,谈成功还太早,但他从不后悔这次选择。

“当年松果失败后,我最怕的不是技术难,是团队失去勇气。” 在演讲的最后,雷军感慨道,”克服内心的恐惧,比攻克技术难关更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让小米的芯片,在全球舞台上站稳脚跟。”

如今,玄戒 O1 只是小米 “造芯路” 的一个起点。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团队经验的不断积累,未来小米或许能在芯片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而这条从失败中崛起的 “芯” 路,也为更多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启示:核心技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敢于直面失败的勇气。

雷军和小米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中国科技企业的 “硬核突围”,也正从这一个个 “不放弃” 的瞬间,慢慢书写新的篇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