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车主还在庆幸充电比加油便宜、能享受免购置税和不限行福利时,一个更惊喜的 “赚钱机会” 正悄然来临 —— 你的电车,或许能成为 “移动存钱罐”。

近期,V2G(Vehicle to Grid,车辆到电网)技术突然 “翻红”,从国内城市试点到海外车企布局,一场围绕 “电车卖电” 的浪潮正在展开。天津 9 – 10 月启动 “车网互动示范月”,广州发布《广州市建设国家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工作方案》,明确推进 V2G 规模化;另一边,宝马联合德国能源企业 E.ON 推出德国首个面向车主的 V2G 项目,新款宝马 iX3 已支持该功能。海内外同步发力,让曾略显沉寂的 V2G 技术,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对普通车主来说,V2G 的核心吸引力很直接:低买高卖赚电费差价。我们都知道,电费有 “峰谷差异”—— 白天用电高峰时,电价更高;凌晨用电低谷时,电价更低,两者价差有时能达到一倍甚至几倍。这就给了电车车主 “操作空间”:凌晨用低价谷电给车充电,白天用电高峰时,通过 V2G 技术把车里的电反向卖给电网,赚取中间的差价。
而且这 “差价” 可不算小。今年 4 月广州、深圳的 V2G 试点数据显示,深圳民用谷电价格约 0.4 元 / 度,电网从车主手中收购电力的价格最高接近 1 元 / 度,再叠加试点补贴,车主每卖 1 度电能拿到 4 元,净赚 3.6 元。有红薯博主分享,自己仅用半小时放电,就入账 120 元,赚钱效率远超不少兼职。海外项目也很有吸引力,宝马与 E.ON 的合作方案中明确提到,参与的车主每年预计能获得 720 欧元(约合人民币 6002 元)的收益,相当于给电车 “赚” 了大半年的充电费。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电网明明能低价买电,却要高价从车主手里收电,这不是 “亏本买卖” 吗?其实,电网积极推动 V2G,背后藏着更重要的考量 ——解决 “削峰填谷” 的电网难题。
我国电网基建水平虽居全球前列,但面对用电高峰时,压力依然不小。2023 年夏季用电高峰,全国最大用电负荷达到 13.7 亿千瓦,而全国总发电能力约 26 亿千瓦,其中 40% 是风力、光伏发电这类 “不稳定电源”—— 风大、光照足时发电多,反之则少,给电网调度带来很大挑战。为应对高峰,电网要么 “超负荷” 发电,要么采取限电措施,既增加成本,又影响居民生活。
可到了凌晨用电低谷期,情况又截然相反:像水电站这类发电设施,为了保证安全运行不能随意停机,发出来的电没人用,就只能白白浪费。而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 3600 万辆,这些电车的电池组,恰好是 “储存浪费电能” 的最佳载体。
按理论计算,若每台电车具备 10kW 的对外放电能力,3600 万辆车加起来就是近 4 亿千瓦的供电能力,相当于国内用电峰值负荷的三分之一。这哪里是电车?简直是一座座 “分布式移动电站”。在用电低谷时,电车把多余电能存起来;高峰时,再把电送回电网,既减少了电能浪费,又缓解了电网供电压力,真正实现 “一举两得”。
也正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曾经停留在 “理论层面” 的 V2G “削峰填谷”,如今有了落地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近段时间,V2G 会突然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 当 “量变” 积累到一定程度,“质变” 的机会就来了。
不过,先别着急打开充电桩地图找 V2G 站点。现实是,目前支持卖电功能的 V2G 充电桩数量极少,哪怕是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很难找到几座,更别说二三线城市了。理想很丰满,但 V2G 要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还得跨过 “又贵又难” 的三道坎。
第一道坎在 “车” 上。电车要实现卖电,必须搭载双向输入的车载充电机(OBC) ,具备大功率对外放电能力。可双向 OBC 的成本比单向 OBC 高 20%-30%,一台车要多花一千多元。对车企来说,这笔额外成本是否值得投入,需要权衡;而且,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双向充电协议标准,只有一个推荐性的 GB/T 20234 接口标准。这就导致不同车企、不同充电桩企业的协议 “五花八门”,不是插上枪就能卖电。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企业间的合作。比如蔚来为了推进 V2G,不仅和南方电网签协议,还联合宁德时代共同研发,才在小范围试点中让车主参与。但要让所有车企、电网、充电桩企业统一协议,显然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
第二道坎在 “桩” 上。支持 V2G 功能的充电桩,成本是普通快充桩的 2-3 倍。对充电桩运营商来说,投入高、回报周期长,自然缺乏大规模布局的动力。而且,V2G 充电桩不仅要能 “充电”,还要能 “收电”,对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要求更高,进一步推高了建设难度和成本。
第三道坎,也是最难的一道坎,在 “电网” 上。大规模 V2G 推广,会给配电网带来新的挑战。比如,同一时间大量电车向电网送电,可能会注入 “不干净” 的谐波,导致配电网电压瞬时升高。这不仅会增加变压器等设备的损耗、缩短使用寿命,还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 传统电网的断路保护机制是基于 “单向送电” 设计的,面对 V2G 的 “双向流动”,一旦出现短路,可能无法及时定位和隔离故障点,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大面积停电。
要应对这些问题,配电网必须进行大规模升级:更换更先进的逆变器、搭建智能调度系统、改造区域配电网络…… 这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还涉及复杂的技术攻关,工程难度极大。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地的 V2G 试点都局限在小范围、短时间内,本质上是对配电网的 “压力测试”。
不过,不用对 V2G 的未来过于悲观。作为 “基建狂魔”,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推进速度向来惊人。截至今年 8 月,已有 13 个省市出台了 V2G 相关政策和补贴,覆盖了民用车、网约车、重卡等不同车型,政策力度可见一斑。随着政策扶持、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V2G 的推广速度或许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快。
未来,当 V2G 充电桩遍布街头巷尾,当更多电车搭载双向 OBC,当配电网完成智能升级,“晚上充电、白天卖电” 或许会成为新能源车主的日常。到那时,你的电车不再只是出行工具,更会是一个能持续 “赚钱” 的 “移动资产”。而现在,我们正站在这场 “能源革命” 的起点,见证一个全新的出行与能源生态的诞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