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润燥养身:遵循 3 大核心原则,解锁 6 道时令膳食,为冬日储能筑牢根基

《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秋分作为秋季的分水岭,标志着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的转折节点。此时昼夜均分,气温逐日下降,空气湿度锐减,“燥邪” 与 “凉邪” 交织侵袭,人体易出现津液耗损、肺气失宣、情志郁结等问题。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指出,秋分养生需紧扣 “养阴润燥、收敛神气、温和进补” 三大核心,既要通过饮食濡养脏腑,也要调畅情志、顺应天时,为冬季阳气封藏打下坚实基础。

秋分养生,先守 “三宜三忌”

秋分时节,人体生理机能随季节变化而调整,若养护不当,易引发呼吸道疾病、肠胃不适、情绪低落等 “秋病”。掌握 “三宜三忌” 原则,是平稳度秋的关键。

一宜滋阴润燥,忌辛辣耗津

秋分后 “燥气” 当令,肺为 “娇脏”,最易受燥邪侵袭,进而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等症状。此时饮食需以 “润” 为主,多摄入梨、银耳、百合、麦冬、玉竹等甘润之品,通过 “燥者润之” 的食疗思路,补充身体津液。

需特别注意避免辛辣刺激、煎炸烧烤类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过量)、油条、烤肉等。这类食物性温热,易助燥伤阴,加重肺津耗损,甚至诱发便秘、鼻出血等问题。建议每日饮水 1500-2000 毫升,以温水为佳,小口慢饮,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冲淡胃液。

二宜收敛情志,忌悲忧过度

秋季草木凋零、万木萧瑟,易让人触景生情,产生 “悲秋” 情绪。中医认为 “肺在志为悲”,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导致气机郁滞,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还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此时应主动 “收敛神气”,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情绪。清晨或傍晚可到公园、郊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秋日晴空与微风,舒缓压抑心情;也可约好友登高望远,俯瞰秋景,开阔心胸;居家时可听古筝、古琴等舒缓音乐,或练习八段锦、太极拳,在缓慢的动作中调节呼吸,平和心态,达到 “使肺气清” 的养生效果。

三宜温和进补,忌盲目 “贴膘”

秋分后气温下降,人体能量消耗增加,不少人会开启 “贴秋膘” 模式,大量食用牛羊肉、肥肉、油炸食品等。但此时夏季暑湿之气尚未完全消退,脾胃功能仍处于恢复期,若突然摄入大量肥甘厚腻食物,易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问题,还可能引发痰湿内蕴,出现舌苔厚腻、身体困重等症状。

正确的 “贴秋膘” 应遵循 “平补、润补” 原则,循序渐进。可选择鸭肉、鱼肉、鸡肉等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搭配山药、莲藕、南瓜等健脾食材,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滋腻碍胃;也可适量食用核桃、板栗、花生等坚果,补充能量与维生素,但需控制摄入量,避免过量导致上火。

顺时食养:6 道秋分时令膳食,全家共享润燥良方

结合秋分 “滋阴润燥、少辛增酸” 的饮食原则,推荐 6 道家常易做、营养丰富的时令膳食,涵盖汤羹、粥品、主菜、茶饮,满足不同口味需求,帮助全家安然度秋。

1. 川贝炖雪梨:润肺止咳的 “秋日良方”

材料:雪梨 1 个(约 200 克),川贝母 3 克(研末),南杏仁 5 克,冰糖 10 克

做法

  1. 雪梨洗净,从顶部 1/3 处切开作为 “盖子”,用小勺挖去梨核(注意不要挖穿梨底),形成 “梨盅”;
  2. 南杏仁用温水浸泡 10 分钟,洗净备用;
  3. 将川贝母粉、南杏仁、冰糖放入梨盅内,加入 2-3 汤匙温水;
  4. 盖上梨盖,用牙签固定,放入炖盅中,隔水小火慢炖 1.5 小时,至梨肉软烂、汤汁浓稠即可。

点评

  • 养生功效:雪梨甘寒多汁,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川贝母润肺止咳、清热散结,是缓解秋燥干咳的经典药材;南杏仁性平味甘,可润肺平喘。三者搭配,尤其适合秋燥引起的干咳无痰、咽喉干痒、声音嘶哑,对儿童与老人的轻微呼吸道不适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 小贴士:川贝母性微寒,风寒感冒(伴有流清涕、怕冷)或痰湿咳嗽(痰多色白、舌苔厚腻)者不宜食用;冰糖用量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糖尿病患者可改用木糖醇。

2. 银耳莲子百合羹:润肤养胃的 “平价燕窝”

材料:干银耳 1 朵(约 15 克),干莲子 20 克,干百合 15 克,红枣 5 颗,冰糖适量

做法

  1. 银耳用冷水浸泡 2 小时,待完全泡发后,去除根部黄色硬结,撕成小朵;莲子提前浸泡 1 小时,去除莲心(避免苦涩);百合泡发后洗净;
  2. 锅中加入足量清水,放入银耳,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 40 分钟,至银耳出现 “胶状”;
  3. 加入莲子、百合、红枣,继续炖煮 20 分钟;
  4. 放入冰糖,搅拌至融化,再煮 5 分钟即可关火,放至温热后食用。

点评

  • 养生功效:银耳富含植物胶质,能滋阴润肺、滋养肌肤,改善秋季皮肤干燥、脱皮问题;莲子健脾止泻、益肾固涩,可缓解秋凉引起的脾胃虚弱;百合清心安神,搭配红枣补气养血,适合熬夜后口干、失眠、面色萎黄的人群。此羹口感绵密顺滑,老少皆宜,常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
  • 小贴士:泡发银耳时建议用冷水,避免用热水破坏胶质;若想缩短炖煮时间,可将银耳放入高压锅,上汽后压 10 分钟,再加入其他食材继续煮。

3. 山药莲藕瘦肉粥:健脾养胃的 “温润之选”

材料:大米 100 克,铁棍山药 150 克,莲藕 1 节(约 150 克),瘦肉 80 克,生姜 2 片,盐、香油少许

做法

  1. 大米提前浸泡 30 分钟,捞出沥干;山药去皮切小丁,浸泡在清水中(避免氧化变黑);莲藕去皮切薄片,用清水冲洗去除淀粉;瘦肉切肉末,用少许盐、生抽腌制 10 分钟;
  2. 锅中加水烧开,放入大米、姜片,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 20 分钟至大米开花;
  3. 加入山药丁、莲藕片,继续煮 15 分钟;
  4. 放入肉末,用勺子搅拌均匀,煮 5 分钟至肉末熟透;
  5. 加入适量盐调味,滴几滴香油,关火即可。

点评

  • 养生功效:山药健脾补肺、固肾益精,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改善秋季食欲不振;莲藕生用清热生津,熟用健脾开胃,搭配瘦肉补充优质蛋白,生姜驱寒暖胃,适合脾胃虚弱、容易腹泻、消化不良的人群。此粥温热软糯,易于消化吸收,作为早餐或晚餐,能为身体提供持续能量。
  • 小贴士:挑选莲藕时,建议选择九孔藕(藕身较细),口感更脆嫩,适合煮粥;若喜欢更软烂的口感,可将山药、莲藕切得更碎,延长炖煮时间。

4. 板栗焖鸡:温补不燥的 “贴膘佳品”

材料:三黄鸡半只(约 500 克),新鲜板栗 250 克,生姜 3 片,大葱 1 段,料酒 2 汤匙,生抽 2 汤匙,老抽 1 汤匙,冰糖 10 克,盐少许

做法

  1. 鸡肉斩成块,冷水下锅,加入 1 汤匙料酒、1 片姜,大火煮开后撇去浮沫,捞出用温水洗净;
  2. 板栗洗净,在外壳划十字口,放入沸水中煮 5 分钟,捞出剥去外壳和内皮;
  3. 热锅冷油,放入姜片、葱段爆香,加入鸡肉块,中火煸炒至表面微黄,逼出部分油脂;
  4. 加入冰糖,炒至融化并裹在鸡肉上(呈浅焦糖色);
  5. 倒入生抽、老抽,翻炒均匀,使鸡肉上色;
  6. 加入足量热水(没过鸡肉),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加盖焖 30 分钟;
  7. 放入板栗,继续焖 20 分钟,至鸡肉酥烂、板栗软糯;
  8. 开大火收汁,根据口味加入少许盐调味,关火即可。

点评

  • 养生功效:鸡肉性平味甘,能温中益气、补精填髓,是秋季温补的优质食材;板栗性温,健脾补肾、强筋健骨,适合腰膝酸软、乏力的人群。这道菜将鸡肉的鲜嫩与板栗的香甜结合,温补而不燥,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加重肠胃负担,是秋季 “贴秋膘” 的理想选择。
  • 小贴士:煸炒鸡肉时尽量逼出油脂,避免菜品油腻;若板栗不易剥壳,可将煮好的板栗放入冷水中浸泡片刻,内皮更容易脱落。

5. 冬瓜薏米排骨汤:清热祛湿的 “秋日平衡方”

材料:排骨 300 克,冬瓜 200 克,薏米 30 克,茯苓 20 克,生姜 2 片,盐少许

做法

  1. 排骨斩成段,冷水下锅,加入姜片,大火焯水后捞出洗净;
  2. 薏米、茯苓提前浸泡 1 小时;冬瓜去皮切小块;
  3. 砂锅中加入足量清水,放入排骨、薏米、茯苓、姜片,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 1 小时;
  4. 加入冬瓜块,继续炖 20 分钟,至冬瓜软烂、排骨熟透;
  5. 加入适量盐调味,关火即可。

点评

  • 养生功效:秋分时节暑湿未退,易出现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等问题。薏米清热祛湿、利水消肿,茯苓健脾祛湿、宁心安神,搭配冬瓜清热解暑,排骨补充蛋白质,既能去除体内残余湿气,又能滋养身体,避免祛湿过度损伤津液。此汤清淡不油腻,适合湿热体质或体内有湿气的人群。
  • 小贴士:薏米性偏凉,可提前用小火翻炒至微黄,降低寒性;冬瓜不宜久炖,以免煮烂影响口感。

6. 柠檬蜂蜜菊花茶:疏肝润燥的 “日常茶饮”

材料:干菊花 5 克,柠檬 1 片(新鲜),蜂蜜 1 汤匙,温水适量

做法

  1. 菊花用温水冲洗干净,放入杯中;
  2. 倒入约 60℃的温水(水温过高会破坏蜂蜜营养),浸泡 5 分钟,至菊花完全舒展;
  3. 待水温降至 40℃以下,加入柠檬片和蜂蜜,搅拌均匀即可饮用。

点评

  • 养生功效:菊花性微寒,能清肝明目、疏散风热,缓解秋季肝火旺盛引起的眼睛干涩、头痛;柠檬富含维生素 C,生津止渴、疏肝解郁,帮助改善 “悲秋” 情绪;蜂蜜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三者搭配,既能润燥生津,又能调节情绪,适合办公族或经常用眼的人群日常饮用。
  • 小贴士:柠檬片不宜久泡,以免口感过酸;蜂蜜用量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食用;脾胃虚寒、容易腹泻者可减少菊花用量,或加入 1-2 颗红枣中和寒性。

秋分养生,重在 “顺应天时”。通过合理饮食、调畅情志、适度运动,将养生融入日常生活,既能缓解秋燥不适,又能为冬季能量封藏做好准备,让身体在季节交替中始终保持平衡与活力。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