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意识日益提升的当下,癌症预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此前我们已探讨过十字花科蔬菜、高膳食纤维食物和大豆食品对乳腺癌的预防作用,而今天,我们将聚焦那些会 “助长” 癌症风险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大量权威研究表明,某些常见食物的过量摄入,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长期累积,会显著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概率,其中四类食物和三种习惯尤其需要警惕。

四类 “高危食物”:悄悄升高癌症风险
1. 酒精饮料:明确的 “致癌推手”,无安全剂量可言
提到酒精与癌症的关联,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 1988 年就已将 “酒精饮料” 列为Ⅰ 类致癌物(对人类明确致癌),全球约 4%-5% 的癌症病例与酒精直接相关。而针对乳腺癌,多项大规模研究更是提供了确凿证据。
2020 年一项对 27 万名女性长达 15 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酒精摄入量与乳腺癌风险呈明显正相关:总体酒精摄入量每增加 1 个标准差,乳腺癌风险升高 5%;其中啤酒 / 苹果酒、葡萄酒摄入量每增加 1 个标准差,风险分别升高 5% 和 4%。2023 年的一项荟萃分析进一步证实,饮酒人群的乳腺癌风险比不饮酒者增加 75%,远超其他不健康饮食模式带来的 44% 风险增幅。
更关键的是,酒精不存在 “安全饮用量” 。即便 “小酌怡情”,也会通过多种机制诱发癌症:破坏肠道屏障引发肠漏、干扰激素平衡(尤其对绝经后女性影响显著)、直接造成 DNA 损伤、加剧氧化应激,还会干扰营养代谢。对男性而言,酒精同样危险 —— 除了增加口腔癌、肝癌等风险,还会提升前列腺癌的疾病进展与死亡概率。无论是白酒、啤酒还是葡萄酒,其致癌本质由酒精决定,差别仅在于浓度与伴随物质,切勿被 “葡萄酒悖论”“低度无害” 等说法误导。
2. 加工肉类:Ⅰ 类致癌物,男女癌症风险双升
火腿、香肠、培根、腊肉等加工肉类,是很多人餐桌上的 “常客”,但它们早已被 IARC 列为Ⅰ 类致癌物。2018 年一项覆盖 156 万名女性的研究(含 10 项队列研究荟萃分析)显示,加工肉类消费与总体乳腺癌风险升高 6% 相关,对绝经后女性的风险更是升高 9%;而未经过度加工的红肉,在规范烹饪的前提下,并未被证实与乳腺癌风险相关。
加工肉类的致癌风险,源于其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多重隐患:首先,加工时添加的亚硝酸盐 / 硝酸盐,会在体内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其次,部分加工肉可能残留抗生素与耐药基因(来自不规范养殖),长期摄入会在肠道滋生 “超级细菌”,破坏免疫平衡;此外,加工肉常伴随高温处理,还会产生苯并吡、杂环胺等致癌物质。
对男性而言,加工肉类的威胁同样不容忽视 —— 它会显著升高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风险,也是前列腺癌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选择肉类时应优先天然、未加工的品种,如新鲜瘦肉、禽肉,避免对 “风味加工肉” 的依赖。
3. 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心血管与癌症的 “双重杀手”
反式脂肪酸分为工业反式脂肪酸(iTFA)与反刍动物反式脂肪酸,其中工业反式脂肪酸是健康的 “重灾区” ,主要来源于植物油氢化过程,常见于人造黄油、起酥油、油炸食品、工业烘焙品及速食加工食品中(如炸薯条、饼干、方便面调料包)。
2021 年一项对欧洲 9 国 31 万名女性的 8 年追踪研究发现,工业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最高的人群,乳腺癌风险比最低人群升高 14%,且与雌激素受体阳性(ER+)、孕激素受体阳性(PR+)乳腺癌关联更为显著 —— 这类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 70% 以上。另一项 2021 年的荟萃分析则指出,总反式脂肪酸摄入与前列腺癌风险升高 49%、结直肠癌风险升高 26% 相关。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发起 “全球消除工业反式脂肪酸” 倡议,目标是通过法规限制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对普通人而言,规避风险的关键在于学会看食品标签:若配料表中出现 “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起酥油”“植脂末” 等字样,即便标签标注 “0 反式脂肪酸”(我国标准允许≤0.3g/100g 时标注为 0),也应尽量少吃。
4. 含丙烯酰胺的食物:高温烹饪的 “隐形致癌物”
丙烯酰胺(AA)是一种在高温(>120℃)烹饪淀粉类食物时,由氨基酸天冬酰胺与还原糖发生 “美拉德反应” 生成的物质,常见于炸薯条、烤面包、爆米花、烘焙点心等食物中,甚至咖啡、茶叶在烘焙过程中也会产生少量丙烯酰胺。
动物实验已明确丙烯酰胺的致癌性,而人类研究也逐步证实其与癌症的关联。2020 年一项剂量反应荟萃分析发现,丙烯酰胺摄入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风险升高相关,尤其对不吸烟者影响更显著;2022 年法国一项为期 8.8 年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丙烯酰胺摄入量最高的人群,乳腺癌风险比最低人群升高 21%,其中绝经前乳腺癌风险更是升高 40%,且与 ER + 乳腺癌风险呈线性正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咖啡、茶叶中的丙烯酰胺可通过简单方式去除 —— 用滤纸过滤即可吸附大部分丙烯酰胺,无需因噎废食。而减少丙烯酰胺摄入的核心,在于调整烹饪方式:避免淀粉类食物长时间高温油炸、烘烤,多采用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式。
三种不良生活习惯:与食物 “协同” 增加癌症风险
除了饮食,三种常见的生活习惯也会与上述食物 “叠加”,进一步升高乳腺癌、前列腺癌风险,且往往被大众忽视。
1. 吸烟:女性乳腺癌的 “隐形威胁”,男性多癌种的 “帮凶”
长期以来,吸烟与肺癌的关联深入人心,但很少有人知道,吸烟也是乳腺癌的重要风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吸烟者的乳腺癌风险显著升高,尤其是年轻时开始吸烟、吸烟年限长、吸烟量大的人群;二手烟暴露同样危险,会增加绝经前女性的乳腺癌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年轻女性为控制体重选择吸烟,却不知这种做法 “得不偿失”—— 吸烟不仅会通过 DNA 损伤、氧化应激、激素紊乱等机制诱发乳腺癌,还会增加肺癌、宫颈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风险。对男性而言,吸烟是前列腺癌、口腔癌、食管癌的重要诱因,戒烟是降低多癌种风险的关键一步。
2. 久坐不动:独立于运动不足的 “致癌因素”
随着办公自动化与居家生活的普及,“久坐” 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但 2021 年一项荟萃分析指出,职业领域的久坐行为与乳腺癌风险升高 15.5% 相关,且久坐是 “独立风险因素”—— 即便每周保持规律运动,若其余时间久坐时间过长,仍会增加癌症风险。
规律的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可降低 10%-25% 的乳腺癌风险,但 “运动 + 减少久坐” 的组合才是最佳方案。建议每久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5-10 分钟,如散步、拉伸,长期坚持可显著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风险。
3. 夜间光照:打乱生理节律,肥胖人群风险更高
现代社会的 “光污染”,尤其是夜间光照(LAN),正成为癌症预防的新关注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期夜班工作者(如护士、空乘人员)的乳腺癌风险更高;居住在夜间光照强的区域(如城市中心、街灯密集区)的女性,乳腺癌风险比光照弱的区域高 20%-50%。IARC 已将 “长期夜班工作” 列为2A 类可能致癌物,主要与乳腺癌风险相关。
夜间光照的致癌机制,在于抑制褪黑素分泌 —— 褪黑素不仅调节睡眠,还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异常增殖的作用。光照打乱褪黑素节律后,会加剧激素失衡与炎症反应,进而诱发癌症。更需注意的是,肥胖人群受夜间光照的影响更大:夜间光照会促进肥胖,而肥胖又会放大光照带来的激素紊乱,形成 “风险叠加”。
减少夜间光照的方法简单且低成本:睡前 1 小时避免使用手机、平板等发光设备;卧室安装不透光窗帘,遮蔽窗外路灯与室内充电器、路由器的 LED 指示灯;不使用夜间小夜灯,保持卧室 “伸手不见五指” 的黑暗环境 —— 这不仅能降低癌症风险,还能改善睡眠质量。
癌症预防:从 “规避风险” 到 “主动保护”
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并非 “基因宿命”,而是长期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的 “累积结果”。想要降低风险,无需复杂的方案,关键在于落实以下几点:
- 规避四类高危食物:不饮酒或严格限酒;少吃加工肉类,选择新鲜天然的肉类;拒绝含工业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食品,学会看配料表;减少淀粉类食物的高温烹饪,多采用低温方式。
- 改善三种不良习惯:坚决戒烟,远离二手烟;每久坐 1 小时起身活动,结合规律运动;优化睡眠环境,避免夜间光照。
- 强化三类保护食物: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甘蓝)、高膳食纤维食物(如全谷物、豆类)与大豆食品(如豆腐、豆浆),这些食物已被证实能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风险。
健康的积累在于日常的每一个选择 —— 少喝一杯酒、少吃一根香肠、多起身走一步、让卧室更黑暗,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长期坚持就能为身体筑起一道 “抗癌防线”,将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风险降到最低。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