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堵塞的 5 个隐形警报!出现 1 个就要警惕,这些护血管方法要牢记

血管,如同人体内纵横交错的 “高速公路网”,肩负着输送血液、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各个器官组织的重要使命。一旦血管出现堵塞,就像道路发生拥堵甚至中断,会导致相应部位因缺血缺氧而功能受损,严重时还会引发心梗、脑梗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血管健康不够重视,不良的生活习惯悄悄侵蚀着血管健康,等到出现明显不适时,往往血管堵塞已经比较严重。其实,血管堵塞并非毫无征兆,身体会发出一些 “隐形警报”,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血管堵塞的 5 个隐形警报,以及守护血管健康的实用方法。

别忽视!血管堵塞的 5 个隐形警报

(一)手脚异常:冰凉、发麻还肿胀

手脚作为人体的末梢部位,对血液循环变化最为敏感。如果平时经常感觉手脚冰凉,即便是在温暖的环境下,手脚也难以暖和起来,这很可能是血管堵塞的早期信号。因为当血管发生堵塞时,血液循环受阻,末梢部位供血不足,就会出现温度下降的情况。

除了手脚冰凉,手脚发麻也是常见症状。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突然感觉手指或脚趾麻木,像有蚂蚁在爬,或者出现刺痛感,而且这种麻木感持续时间较长,休息后也没有明显缓解,就需要警惕血管堵塞。这是由于血管堵塞导致神经末梢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营养供应,从而出现感觉异常。

另外,有些人还会出现手脚肿胀的情况。血管堵塞会影响血液回流,导致血液在末梢部位淤积,进而引起手脚肿胀。如果发现手脚肿胀不对称,比如一侧脚肿得明显比另一侧严重,或者肿胀伴随皮肤颜色改变,如变紫、发红等,更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二)呼吸异常:气短、胸闷伴胸痛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 “动力泵”,而血管则是血液流通的通道。当心血管出现堵塞时,心脏供血不足,就会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导致呼吸异常。

在进行轻微活动,如散步、做家务时,如果突然感觉气短、呼吸急促,仿佛氧气不够用,需要大口喘气才能缓解,这可能是血管堵塞影响心脏供血的表现。随着堵塞程度的加重,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可能出现胸闷、胸部发紧的症状,感觉胸口像是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十分难受。

更需要警惕的是胸痛症状。如果出现胸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样、紧缩样或窒息样疼痛,可能还会伴随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可能会放射到肩部、背部、颈部或手臂等部位,这很可能是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前兆,是血管堵塞严重的信号,必须立即就医,否则会危及生命。

(三)头部不适:反复头晕、头痛且记忆力下降

脑部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当脑血管发生堵塞时,脑部供血不足,就会出现一系列头部不适症状。

反复头晕是脑血管堵塞的常见信号之一。患者可能会突然感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甚至出现天旋地转的感觉,严重时还会伴随恶心、呕吐。这种头晕症状可能会反复出现,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突然改变体位时更为明显。

头痛也与脑血管堵塞密切相关。如果平时没有头痛的习惯,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头痛的性质、部位发生改变,都可能是脑血管堵塞的预警。这是因为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管压力升高,或者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神经,从而引发头痛。

此外,血管堵塞还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最近经常忘事,比如忘记刚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或者难以集中注意力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如果这种记忆力下降的情况持续加重,还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需要及时关注血管健康。

(四)睡眠异常:睡觉时单侧肢体麻木、憋醒

睡眠状态下,人体的血液循环相对缓慢,如果血管存在堵塞问题,在睡眠中更容易显现出来。

有些人在睡觉时会突然感觉单侧肢体麻木,比如一侧手臂或腿部麻木,醒来后活动几分钟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发生,就需要警惕血管堵塞。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堵塞部位的供血更加不足,导致单侧肢体神经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从而出现麻木症状。

另外,部分人还会在夜间睡觉时被憋醒。在睡眠过程中,突然感觉呼吸困难、胸闷憋气,必须立即坐起来或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才能缓解,这种情况被称为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这通常是由于心血管堵塞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在平卧时肺部血液回流增加,加重肺部淤血,影响呼吸功能,从而使人在睡眠中被憋醒。如果出现这种症状,说明血管堵塞可能已经影响到心脏功能,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五)皮肤异常:温度低、颜色变且伤口难愈合

皮肤的健康状况也能反映血管的健康程度。血管堵塞会影响皮肤的血液供应,导致皮肤出现一系列异常表现。

首先是皮肤温度降低。用手触摸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如果发现某些部位的皮肤温度明显低于其他部位,尤其是四肢末端皮肤,这很可能是局部血管堵塞,血液循环不畅所致。

其次是皮肤颜色改变。正常情况下,皮肤颜色红润有光泽。如果血管堵塞,皮肤可能会出现苍白、青紫或发暗等颜色改变。比如,手指或脚趾末端皮肤变得苍白,在寒冷环境下更为明显;或者皮肤出现青紫斑块,按压后不褪色,这可能是血管堵塞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出现淤血的表现。

另外,血管堵塞还会影响伤口的愈合。如果身体出现伤口,比如轻微的划伤、擦伤,正常情况下几天内就能愈合。但如果血管存在堵塞问题,伤口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足,营养物质和氧气无法及时输送到伤口处,就会导致伤口愈合缓慢,长时间不结痂,甚至出现感染、溃烂等情况。如果发现伤口愈合异常,也要考虑是否存在血管堵塞的问题。

守护血管健康,这些方法要做好

(一)科学饮食,给血管 “减负”

饮食是影响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饮食能够为血管 “减负”,预防血管堵塞。

首先,要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的摄入。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甜点、含糖饮料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脂肪、胆固醇和糖分,长期过量食用容易导致血脂升高、血糖升高,多余的脂肪和糖分还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堵塞血管。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少吃这些食物,多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其次,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全谷物,如燕麦、糙米、藜麦等,富含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脂水平;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苹果、蓝莓、紫葡萄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维生素 E、花青素等营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血管老化;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鳕鱼等,富含 Omega-3 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对保护血管健康非常有益;此外,黑木耳、香菇等菌类食物,以及核桃、杏仁等坚果,也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适量食用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预防血管堵塞。

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增加胃肠道负担,也会导致血液在短时间内大量集中到胃肠道,影响其他器官的血液供应,长期如此不利于血管健康。另外,还要控制盐的摄入量,过多的盐分会导致血压升高,损伤血管壁,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建议每天盐的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内。

(二)适度运动,让血管 “动起来”

运动是保持血管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适度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弹性,预防血管堵塞。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非常重要。有氧运动对心血管健康最为有益,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绳等。这些运动能够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促进血液流动,提高血管的扩张能力,有助于清除血管壁上的脂质沉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 7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对于运动时间不充裕的人来说,可以采用碎片化运动的方式。比如在上班期间,每隔 1 小时站起来走动 5-10 分钟,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上下班途中,如果距离不远,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周末休息时,也可以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爬山、打球等。碎片化运动虽然每次运动时间较短,但长期坚持也能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尤其是对于平时运动量较少的人来说,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引发心血管意外。另外,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运动后要进行拉伸放松,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还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休息片刻,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三)调节情绪,为血管 “减压”

长期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紧张、愤怒等,会对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当人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长期如此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

因此,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守护血管健康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比如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读书、绘画、音乐、书法等,在专注于兴趣爱好的过程中,能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有助于释放不良情绪;适当进行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训练,这些训练能够帮助人们平静心情,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对血管健康有益。

另外,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遇到事情时,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情绪化,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长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让血管处于放松状态,减少血管堵塞的风险。

(四)良好作息,助血管 “修复”

规律的作息对血管健康也非常重要。人体的血管在夜间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节,充足的睡眠能够为血管修复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条件,有助于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管收缩异常,血压波动,心率加快,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导致血脂、血糖升高,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因此,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保证 7-8 小时的充足睡眠,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避免熬夜。

为了提高睡眠质量,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也很关键。卧室要保持安静、黑暗、凉爽,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有助于快速入睡。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饮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以免刺激大脑神经,影响睡眠。可以在睡前泡个热水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阅读一些轻松的书籍,帮助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五)定期检查,给血管 “体检”

定期进行血管相关检查,能够及时发现血管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预防血管堵塞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不同人群的检查频率和项目有所不同。对于 20-40 岁的健康人群,身体机能相对较好,血管堵塞的风险较低,可以每 3-5 年进行一次普通的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了解自己的血脂水平。

对于 40 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肥胖人群、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家族病史的人群,血管堵塞的风险相对较高,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血管相关检查。除了普通的血脂检查外,还可以进行血管功能专项筛查,如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地观察颈动脉的结构和血流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踝臂指数检查,通过测量脚踝和手臂的血压,计算两者的比值,评估下肢血管的堵塞情况;冠脉 CTA 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走行、狭窄部位和程度,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

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血管堵塞的风险更高,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管健康状况。建议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血脂、血糖、血压等相关指标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生活习惯。同时,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病情发展,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血管堵塞的风险。

血管健康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血管堵塞的早期信号不容忽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上述血管堵塞的隐形警报,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从饮食、运动、情绪、作息等方面入手,积极守护血管健康,让血管保持畅通,为身体各个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液和营养供应,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生活。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