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掠湖而起,第一篓蟹开启 “鲜” 时代

9 月 26 日清晨,阳澄湖核心捕捞区的薄雾尚未散尽,6 架顺丰无人机便已悬停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随着一声 “开湖” 号令,渔民们将刚捕捞的第一篓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大闸蟹装入专用冷链箱,无人机随即精准悬停对接,仅用 4 分钟便将这份 “金秋顶流” 送达岸边的开捕节主会场。这戏剧性的一幕,不仅拉开了 “蟹起阳澄,味誉全球”2025 阳澄湖大闸蟹开捕季的序幕,更标志着顺丰第十八年的护航之旅,已全面迈入 “低空科技 + 数智冷链” 的全新阶段。

作为深耕阳澄湖大闸蟹物流十八载的 “老搭档”,顺丰今年的科技升级堪称颠覆性。在开捕节现场,顺丰集团业务负责人指着湖面介绍:“过去渔民驾船送蟹上岸至少需半小时,遇上风浪更难保证时效。如今无人机跨湖运输 10 公里仅需 15 分钟,将原本 1 小时 20 分钟的环湖运输时间压缩至十分之一。” 这批经过空域许可的无人机最大载重 30 公斤,可单次搭载 2 至 3 个蟹礼盒,每天 10 个架次的常态化飞行,成为连接湖区与陆地的 “空中快线”。

智能转运中心:大闸蟹的 “科技心脏”

如果说无人机是前端揽收的 “急先锋”,9 月 20 日启用的苏州首个大闸蟹智能转运中心,则是支撑全程鲜运的 “智慧心脏”。这座矗立在阳澄湖畔的专属枢纽,通过两套全自动分拣系统与数智化管理体系,将服务半径延伸至核心产区的每一个塘口,联动 100 多个前端收寄网点形成一张 “全天候收运网”。

在转运中心的分拣车间,只见印有 “顺丰冷运” 标识的冷链箱源源不断地涌入传送带,经过智能扫码、重量检测、路径规划等一系列自动化流程后,精准分流至 69 个装车发运口对应的冷链车厢。“去年高峰期我们还需要 200 多名分拣员轮班,今年单小时分拣产能突破 2 万件,单日吞吐量超 40 万件,产能整整翻了一倍,却只需要 30 名运维人员。” 中心负责人樊俊锋的话语中难掩自豪。更令人称道的是,这里的每一个冷链箱都配备了物联网温度传感器,实时将 0-4℃的保鲜数据上传至云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全程温湿度曲线。

从塘口到餐桌的 “零断链” 鲜运体系

大闸蟹的鲜美,始于捕捞,终于时效。今年顺丰在湖区首次大规模投用的 “三位一体” 前端收运设备,彻底打通了鲜运的 “最初一公里”。在阳澄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蟹塘边,养殖户王师傅刚将捕捞的大闸蟹装入新型冷运转运笼,顺丰冷运无人车便已自动停靠在塘口。“这笼子自带透气孔和冰袋槽,蟹苗放进去存活率比以前高了三成。” 王师傅边说边将转运笼推进无人车,“以前要等渔民凑够一船才送,现在无人车随叫随到,捕捞即入冷链,真正实现了无缝衔接。”

这些冷运无人车每辆可装载 750 公斤大闸蟹,30 条固定路线覆盖了湖区 110 个末端网点,通过智能调度系统避开环湖拥堵路段,将塘口蟹快速转运至智能中心。与此同时,顺丰升级的 “空铁陆” 联运网络正严阵以待:长三角地区的订单通过冷运三轮车实现 “当日达”;全国重点城市依托高铁冷链专列达成 “次日达”;东南亚方向则通过全货机实现 48 小时鲜达,每天有 10 吨大闸蟹从这里飞向海外餐桌。

十八年护航:从 “送得到” 到 “送得鲜”

“这已经是我们和顺丰合作的第十五个年头了,见证了他们从摩托车送蟹到无人机运蟹的变迁。” 从事蟹类电商的张女士感慨道。2008 年顺丰首次为阳澄湖大闸蟹提供物流服务时,还只能依靠传统货车运输,损耗率高达 8%;如今在科技加持下,损耗率已降至 0.3% 以下,这组数据的背后,是顺丰十八年持续投入的技术积淀。

从最初的泡沫箱加冰袋,到如今的智能冷链箱;从人工分拣到全自动枢纽;从陆地运输到低空航线,顺丰用科技不断重新定义生鲜物流的标准。正如顺丰集团业务发展中心副总裁郑贵俊所言:“十八年里,我们不仅是快递的搬运者,更是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的服务者。” 据统计,仅去年顺丰便为阳澄湖地区运送了 1.5 亿只大闸蟹,带动数千户蟹农增收,而今年随着智能体系的全面落地,这一数字有望再创新高。

当日落时分的余晖洒在阳澄湖畔,最后一架无人机完成当日第 10 架次运输稳稳降落,转运中心的冷链车正陆续驶向全国各地。从无人机掠湖的身影,到智能中心的灯火通明,顺丰用科技为这份 “舌尖上的鲜美” 保驾护航,也为中国特色农产品的上行之路,打造了一个 “科技 + 农业 + 物流” 的示范样本。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