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他人的言行,成为你情绪的遥控器

网上曾有个热门提问:“人为什么会活得越来越累?” 高赞回答说:“不是生活的压力压垮了人,而是我们总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课题,把他人的评价当成衡量自己的标尺。” 深以为然。

生活中,太多人活成了 “情绪的傀儡”。别人一句无心的评价,能让他辗转反侧到深夜;同事一个冷淡的眼神,能让他一整天都心神不宁;甚至陌生人一个不耐烦的举动,都能搅乱他原本平和的心情。就像心理学家吉姆・泰勒所说,每个人都有 “情绪按钮”,可很多人却亲手把这个按钮交到了别人手上,任由他人操控自己的喜怒哀乐。

朋友小敏曾分享过她的经历。她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每天兢兢业业,总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有一次部门开会,她汇报完自己负责的项目后,领导只是淡淡地说了句 “再优化一下”,没多做评价。就是这简单的五个字,让小敏心里掀起了波澜。

散会后,她反复琢磨领导的语气和表情,越想越焦虑:是不是自己的方案有很大问题?领导是不是对自己不满意?会不会影响后续的晋升?接下来的几天,她满脑子都是这件事,工作时频频走神,连原本擅长的内容都频频出错。直到一周后,领导主动找她,笑着说她上次的方案框架很好,只是细节需要调整,还夸她进步快,小敏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来,之前的焦虑也瞬间烟消云散。

现在回想起来,小敏自己都觉得好笑:“明明是一件小事,却让我内耗了这么久,就像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一样。” 其实,很多人都和小敏一样,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把自我价值的评判权交给了外界。别人的一句夸奖,就能让我们干劲十足;可一句批评,又能让我们瞬间跌入谷底。久而久之,我们的情绪就像过山车,完全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活得疲惫又被动。

作家李娟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扰。她刚开始在网上分享散文时,特别看重读者的评论。每当看到 “写得太真实了,太喜欢了” 这类好评,她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哪怕熬夜也要多写几篇;可一旦看到 “写的什么东西,毫无深度” 的差评,她就会瞬间失去动力,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写作。

有一次,她发表了一篇关于家乡生活的散文,评论区突然出现了一条攻击性很强的留言:“拿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来博眼球,真是没水平。” 这条留言还被不少人点赞,李娟看到后,心里像被针扎一样难受。那天晚上,她对着电脑屏幕发呆了很久,原本构思好的文章也写不下去了。接下来的一周,她都提不起精神,甚至想过放弃写作。

直到后来,她在一本书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外界的评价就像天上的云,时而飘来,时而飘走,你无法控制它的方向,但你可以选择不被它遮挡视线。” 这句话点醒了李娟。她开始明白,无论自己做得多好,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那些负面评价,未必是自己的问题,可能只是别人的主观判断。从那以后,她不再过分关注评论区,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写作节奏,用心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慢慢的,她的文章越来越有感染力,吸引了更多真正喜欢她文字的读者。

就像有人说的:“如果你总被别人的情绪牵着走,就会在别人的世界里,丢了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会用言语或行为影响我们的情绪,但很多时候,这些人和事与我们并没有实质性的关系。我们之所以会被影响,不过是因为我们把情绪的控制权拱手让人了。

其实,情绪的主动权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里。就像美国物理学家列纳德・蒙洛迪诺的经历一样:他在酒店深夜想喝啤酒,打电话叫客房服务时,被告知需要等 30 分钟,他当时特别生气,觉得送几瓶啤酒根本用不了这么久,甚至想下楼去质问前台。可当他下楼时,看到一位腿脚不便的工作人员正缓慢地给客房送东西,他才知道,酒店是特意给这位残疾人士提供了工作机会。瞬间,他的怒气就消失了,回到房间耐心等待。

列纳德后来分析说:“事情本身没有变,变的是我看待这件事的角度。”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被情绪左右,就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陷入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可当我们换个角度,学会用理性看待问题时,情绪自然就会平和下来。

文化博主意公子也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有一次,她去外地演讲,因为堵车迟到了半小时。到达会场时,她看到台下的观众都有些不耐烦,甚至有人小声抱怨:“怎么这么不专业,还让我们等这么久。” 换作以前,意公子肯定会特别紧张,甚至影响演讲状态。但那天,她没有被观众的情绪影响,而是平静地走上台,真诚地向大家道歉,并解释了迟到的原因。

她还笑着说:“虽然迟到了很抱歉,但也让大家有了更多时间和身边的人交流,说不定还能认识新朋友呢。” 她的坦诚和幽默化解了现场的尴尬,接下来的演讲也非常顺利。演讲结束后,还有观众主动过来跟她说:“你的心态真好,本来我还挺生气的,被你这么一说,反而不觉得等了很久了。”

意公子说:“你的情绪从来都和外界无关,只和你自己的心态有关。”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和不顺,但这些都不是我们陷入坏情绪的理由。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绪,不会让外界的人和事打乱自己的节奏。

那么,我们该如何拿回情绪的主动权,不被他人左右呢?其实,只要做好这三件事就够了。

第一,建立 “情绪防火墙”,不被负面情绪传染。《乌合之众》里说:“人很容易被群体的情绪所暗示,从而失去自己的判断。”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充满负能量的人,他们抱怨工作、吐槽生活,把负面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人。如果我们没有防备,很容易就会被这种情绪影响,变得焦虑、烦躁。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在心里建立一道 “情绪防火墙”。当别人向我们传递负面情绪时,我们可以在心里默念 “这是他的情绪,不是我的问题”,有意识地将自己和他人的负面情绪隔离开来。同时,多关注自己的感受,比如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听一首轻松的歌,或者和积极乐观的人聊聊天,用正能量驱散负面情绪。久而久之,我们就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情绪传染,能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第二,学会 “认知升级”,看透负面评价的本质。生活中,总会有人用刻薄的言语评价我们、否定我们,但很多时候,这些评价并不是客观的,可能只是别人的偏见,或者是他们自己内心的投射。如果我们因为这些评价而否定自己,就太不值得了。

这时候,我们需要学会 “认知升级”,用更高的视角看待这些负面评价。比如,有人说你 “做得不好”,你可以想想:他说的是事实吗?他有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貌?他的评价对我有帮助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没必要把这些评价放在心上。就像作家周国平说的:“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当你清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就不会被外界的杂音所干扰,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第三,做到 “行为隔离”,及时远离情绪消耗源。如果遇到有人故意挑衅你、激怒你,或者身处一个充满负能量的环境,让你感到压抑、痛苦,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 “行为隔离”—— 及时离开那个让你不舒服的人或环境。

很多人会觉得,离开就是认怂,就是逃避问题。但其实,离开不是逃避,而是止损。就像有人要对你动手,你躲开不是懦弱,而是保护自己;有人要触发你的坏情绪,你离开也不是胆小,而是不让自己陷入内耗。比如,和同事发生争执时,如果你感觉自己快要失控了,可以先深呼吸,然后说 “我们先冷静一下,稍后再聊”,然后离开现场;如果家人总是对你抱怨、指责,让你感到疲惫,你可以适当减少和他们相处的时间,多给自己一些空间。

当你学会及时隔离情绪消耗源,就能避免自己被负面情绪吞噬,保持内心的平静。

作家卢熠翎在《是谁触碰了你的情绪按钮》中说:“真正强大的人,都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不被外界所扰。他们知道,自己的心情自己做主,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它,它就会用什么样的样子回馈你。如果你总被别人的情绪左右,就会在焦虑和内耗中度过每一天;可如果你能拿回情绪的主动权,不被他人的言行影响,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守住自己的节奏,活出自己的精彩。

从现在开始,别再把情绪的按钮交给别人了。多关注自己的感受,多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用理性和从容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相信当你能掌控自己的情绪时,就能拥有更轻松、更自在的人生。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