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6 日,联交所的受理清单上新增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 名创优品旗下潮玩品牌 TOP TOY 正式递交上市申请。这意味着湖北商人叶国富距离拥有第三家上市公司仅一步之遥,也让原本就炙手可热的潮玩赛道,因这位零售巨头的深度入局更显焦灼。从 “性价比贴牌零售商” 到 “IP 零售集合店” 的转型,从依赖国际 IP 授权到高喊 “自有 IP 双驱动”,叶国富正试图复刻泡泡玛特的成功路径,但这条充满诱惑的赛道上,机遇与陷阱早已并存。

渠道红利下的快速崛起
TOP TOY 的底气,首先来自名创优品二十年积累的渠道护城河。2020 年 12 月独立运营之初,这个定位 “亚洲潮玩集合店” 的品牌便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截至 2025 年年中,其门店数量已达 293 家,较上年同期净增 98 家,其中包括 38 家直营店、250 家合作门店及 5 家分销商,更已在泰国、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布局 15 家门店。这种扩张速度,远超同期多数潮玩品牌的成长节奏。
渠道优势直接转化为业绩增长动力。2022 至 2024 年,TOP TOY 营收从 6.79 亿元飙升至 19.09 亿元,实现了两年近 3 倍的增长;2025 年上半年营收更是达到 13.6 亿元,净利润 1.8 亿元,管理层甚至乐观预测全年业绩将实现 70%-80% 的增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期递表的 52TOYS 在 2024 年营收仅 6.30 亿元,规模不足 TOP TOY 的三分之一。
但光鲜数据背后暗藏隐忧。TOP TOY 的增长高度依赖名创优品的渠道输血,2025 年上半年,其向名创优品销售的金额达 6.19 亿元,占总收入的 45.5%。这种深度绑定的关联交易模式,虽然短期内降低了市场开拓成本,却也暴露了其独立生存能力的短板。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竞争加剧已引发客流分流压力,2025 年上半年其同店 GMV 增速已从 2024 年同期的 “中双位数增长” 回落至 “低个位数下降”,渠道红利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IP 困局:绕不开的核心命题
叶国富真正的焦虑,藏在 IP 这个潮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中。2025 年 8 月的业绩会上,泡泡玛特业绩与股价双双大涨的消息,让叶国富难掩兴奋,也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消费者买单、资本市场买单,本质是为优质 IP 买单。” 在此之前,TOP TOY 长期 “一条腿走路”,主要依赖迪士尼、三丽鸥等 43 个授权 IP,自有 IP 仅有 17 个,且市场反响平淡 ——2024 年全年自有 IP 收入仅 0.07 亿元,2025 年上半年为 0.06 亿元,在总营收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IP 结构的失衡直接体现在盈利能力上。尽管 TOP TOY 已实现盈利,但其并未披露具体毛利率数据,而参考同类模式的 52TOYS 可见端倪:后者因 64.5% 的营收依赖授权 IP,2024 年毛利率仅 39.9%,且三年累计支付 IP 授权费用达 1.03 亿元。反观泡泡玛特,凭借以自有 IP 为核心的模式,2025 年上半年毛利率高达 70.3%,仅头部 IP LABUBU 所在系列的营收就相当于 52TOYS 全部 IP 收入的 5 倍。
意识到问题的叶国富已开始行动。他透露公司已签约 9 位艺术家 IP,并强调 “签约成本不高,不用花巨资”,试图通过低成本合作模式快速搭建自有 IP 矩阵。但 IP 孵化从来不是朝夕之功,泡泡玛特的成功源于对艺术家的长期扶持、对 IP 生命周期的精准把控,以及从设计到运营的全链条能力。TOP TOY 目前既缺乏成熟的 IP 孵化团队,也没有打造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爆款 IP,短期内很难缩小与行业龙头的差距。更严峻的是,授权 IP 模式还面临合约到期流失的风险,一旦核心合作 IP 终止授权,将直接冲击营收基本盘。
赛道混战:三种模式的生死竞速
TOP TOY 的上市冲刺,恰逢潮玩行业的格局重塑期。当前市场已形成三种典型发展模式,各自的优劣在激烈竞争中愈发清晰。
泡泡玛特引领的 “自有 IP 深度运营模式” 无疑是行业标杆。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孵化原创 IP 构建护城河,再通过长线运营实现价值最大化。如今的泡泡玛特早已超越玩具零售商的定位,2023 年起便布局乐园、影视等新业务,搭建起零售、乐园、游戏相互支撑的综合商业框架。王宁对 IP 价值的理解颇具代表性:”当一个 IP 成为世界级 IP 后,商业价值才刚刚开始,就像金矿的挖掘从未停止。” 这种模式带来了极强的盈利能力和估值溢价,2025 年上半年 138.76 亿元的营收,是 TOP TOY 同期的 10 倍之多。
52TOYS 则代表了 “授权 + 自有 IP 双轮驱动 + 经销商主导” 的路径。其定位 “收藏玩具” 赛道,男性客户占比更高,凭借蜡笔小新、猫和老鼠等 80 个授权 IP 打开市场,2024 年授权 IP 收入占比达 64.5%。但过度依赖授权导致 IP 成本高企,66.8% 的营收通过经销商实现又进一步拉低了利润空间,使其陷入 “增收不增利” 的困境 ——2024 年净亏损扩大至 1.22 亿元,经调整净利率仅 5.1%。
TOP TOY 则走出了 “渠道赋能 + IP 补短板” 的特色路线。依托名创优品的渠道优势快速起量,同时发力自有 IP 建设,试图兼顾规模与利润。但在卡游已以 13.3% 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泡泡玛特持续领跑的竞争格局下,TOP TOY 的生存空间正被不断挤压。其产品组合虽以手办、拼装模型等 “硬核” 品类为主,近年也发力搪胶毛绒产品(占比提升至 14.7%),但尚未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上市之后:增长故事如何延续?
对于 TOP TOY 而言,上市既是融资契机,也是对其发展模式的终极考验。根据招股书计划,此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丰富 IP 矩阵、增强 IP 运营能力及深化全渠道布局。但要让资本市场真正认可其价值,叶国富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首先是 IP 孵化的破局。签约小众艺术家或许能降低初期成本,但如何从中培育出爆款 IP,需要建立从筛选、开发到营销的完整体系。泡泡玛特的经验表明,IP 成功不仅需要独特的设计语言,更需要通过展览、联名、数字藏品等多维度触达用户,形成情感连接。TOP TOY 能否将名创优品的产品开发和营销优势转化为 IP 运营能力,仍是未知数。
其次是渠道依赖的破解。长期依赖名创优品渠道不仅可能引发监管关注,更会限制其独立发展。未来需要通过优化门店结构、拓展线上渠道、深化海外布局等方式,培育自主获客能力。目前其海外门店仅 15 家,与泡泡玛特的全球化布局相比差距明显,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最后是盈利质量的提升。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单纯依靠规模扩张难以为继。需要通过自有 IP 占比的提升优化毛利率,同时通过精细化运营改善同店增长指标。从 52TOYS 的困境可见,缺乏自有 IP 支撑的潮玩品牌,很难在长期竞争中获得溢价能力。
叶国富曾在零售领域创造过奇迹,名创优品的成功证明了他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但潮玩行业与传统零售有着本质区别:前者的核心是 IP 带来的情感价值,后者则依赖供应链效率与渠道优势。TOP TOY 的 IPO 之路,既是叶国富跨界转型的关键一步,也是对 “零售思维能否驾驭潮玩逻辑” 的深度检验。在泡泡玛特已经搭建起 IP 生态壁垒的今天,叶国富的复刻之路,或许比想象中更漫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