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铃声响起,无数青少年怀揣着 “要更努力、要变得更好” 的热忱踏入校园。然而,“我要争第一” 的念头却像一道无形的枷锁,让许多人在追逐中喘不过气。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发展中心负责人果海霞在演讲中提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超 60% 的学生曾因成绩感到焦虑。但事实上,人不必被 “第一” 绑架,不当第一的你,同样了不起。

在大众的教育认知里,“第一” 被赋予了过高的权重,仿佛只有站在顶端,才能证明个人能力、获得认可、体现价值。于是,“我的价值等于第一、等于足够优秀” 成为了不少人追逐 “第一” 时的核心价值观。可这样的认知,却忽略了每个人独特的特质与人生赛道的差异性。就像森林中,既有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也有默默无闻的苔藓与形态各异的蘑菇,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丰富,正源于不同个体的 “了不起”,而非所有人都成为 “第一”。在多元价值的浪潮中,打破 “优秀 = 第一” 的枷锁,找到属于自己的 “了不起”,才是成长路上意义非凡的突破。
找到并确认自己的独特价值,重建内在价值体系是关键。小林的故事,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小林毕业于名校金融专业,进入顶级投行工作,是父母和他人眼中标准的 “成功人士”。但在光鲜的外表下,他长期被空虚和巨大的压力包裹,只有下班后捏陶土的时光,能让他感受到真正的慰藉。每当接触陶土,他都会全身心投入到设计、拉坯、上釉的过程中,享受那份专注与创造带来的宁静。可家人和朋友却觉得他这是 “玩物丧志”,这让小林陷入了痛苦的取舍。
在咨询过程中,果海霞让小林为 “本职工作带来的美好感受” 与 “陶艺带来的美好感受” 打分。小林给本职工作打了 4-5 分,给陶艺却打了 8.5-9 分。他解释说,工作中的高薪和地位带来的满足感十分短暂,而陶艺带来的创造乐趣、专注体验与对美感的追求,能让他获得深层的平静与长久的喜悦。进一步探索自身特质后,小林还发现,自己手巧、有耐心,对形态与色彩有着独特的敏感度,这些宝贵的艺术感知力,在金融工作中从未被充分利用。
深入交流后,小林坦言,“金融精英” 这个标签是社会强加给他的标准,是 “活给他人看的”,并非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当被问及 “哪种生活更真实、更有生命力” 时,他坚定地表示:“捏陶泥时,我才能更清晰地感知到自己,那是一种‘人在泥中、泥在人中’的沉浸式融入感。” 而且,当用双手创造出独一无二、能传递温度与美感的器物时,他所感受到的价值感,远远超过了工作中拿到高额奖金时的短暂兴奋。
最终,在重建内在价值体系、重新定义 “了不起” 后,小林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陶艺中:报名专业的陶艺课程,利用周末和假期深入学习;还在线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收获了大量的赞美与订单。虽然陶艺订单带来的收入远不及投行薪资,但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珍视、被使用,他内心的充盈感,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小林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领域,不必在他人定义的 “第一” 赛道上苦苦挣扎,找到自己热爱且擅长的方向,就能绽放独特的光芒。
在追求独特价值的道路上,质疑、困难与自我怀疑是常态,而 “接纳自己”,正是应对这一切风暴的核心锚点。但很多人对 “接纳自己” 存在误解,认为接纳自己就是 “躺平摆烂”,对问题视而不见、放弃努力;或是 “自我欺骗”,硬说自己 “完美无缺”;又或是 “消极认命”,默认自己 “就这样了”。其实,真正的接纳自己,是一种深刻的自我看见与自我理解,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承认现实。要如实地看见自己的全部,包括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取得的成就与经历的失败、性格中的光明面与阴影面,以及生活中所有的喜悦与痛苦,不逃避任何真实的自我状态。只有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为后续的成长与改变打下基础。
其次是停止对抗。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停止与内心的缺陷对抗。我们要坦然承认 “我确实做不到某些事”,也要肯定 “我已尽己所能完成了部分事”,接纳 “此刻的我就是这个样子”。不必因为自己的不足而苛责自己,与自己和解,才能轻装上阵。
再者是自我关怀。要理解 “今天的我,是由过往经历、成长环境与每一次选择共同塑造的”。就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在犯错、受挫时,给予自己包容与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自我关怀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获得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然后是允许不完美。我们要允许自己产生焦虑、恐惧、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也要允许自己犯错、失败,错误和失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同时还要允许自己有局限性、有脆弱的时刻,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接纳不完美,才能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生活。
最后是用 “是” 代替 “应该”。要减少 “我应该怎样” 的自我苛责,多问问自己:“我现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我真正需要、想要的是什么?” 摆脱 “应该” 的束缚,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与感受,才能做出更贴合内心的选择,活出真正的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因 “做得不够好”“犯错”“失败” 感到沮丧时,果海霞分享的一个小方法或许能帮到我们。首先伸出左手,在脑海中回想一件近期或过往让你沮丧、不满意的事,将对自己的不满,比如紧张、羞耻、自我否定等情绪,用具体词语 “放在” 左手上。比如,老师提问时你一站起来就大脑空白,觉得 “全班都在看我”“我怎么这么笨”,这些感受与评判,都可以 “归到” 左手。
接着伸出右手,梳理在这件事中自己 “做得还好” 的部分。比如,“即便紧张,我依然没有逃跑”“虽然没回答上来,但我沉默地等待老师允许坐下”“我知道‘今天不会,不代表明天也不会’”,这些对自己的认可、不同视角的评判,都是正向的自我肯定,将它们 “放在” 右手上。
然后双手合十,在心中告诉自己:“这才是我 —— 完整的我、不完美的我,此刻面对困境的我。我接纳当下这份不完美。” 当你能以这样的态度看待自己时,就已经迈出了 “接纳自己” 的第一步。
亲爱的同学们,成长的道路并非只有 “争第一” 这一条。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只要你开始真实、真诚地自我探索,勇敢地小步尝试,坚定地倾听内心的价值回响,你的独特光芒终将被自己看见,也被更多人看见。你的了不起,不在于复制谁的成功,而在于活出只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真正的成长,是与过去的自己 “比武”,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而非与全世界 “为敌”,盲目和他人攀比。世界之所以五彩缤纷、丰富有趣,正是因为有人投身航天事业,为探索宇宙奥秘贡献力量;也有人深耕餐饮行业,用心制作美味的小笼包,温暖人们的味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爱与选择,而只有你,才能决定自己生命中的方向与精彩。所以,不必被 “第一” 绑架,勇敢地做自己,你终将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