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康柏西普的横空出世,让康弘药业一度站在国产创新药的高光舞台。作为全球第三款、国内首款国产 VEGF 单抗,这款打破进口药垄断的 “明星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眼底黄斑变性治疗的空白,更以超 91% 的毛利率成为公司的 “现金奶牛”,十年间贡献超 114 亿元营收。彼时的康弘,手握创新王牌,本可乘势跻身中国创新药第一梯队,然而十年过去,它却陷入 “爆款依赖” 的困局,市值被信达生物、荣昌生物等后起之秀远远甩开,近十年近乎原地踏步。如今,随着康柏西普增速放缓、新管线尚处培育期,康弘药业的下一个十年,正面临着破局与沉沦的关键抉择。
爆款神话:康柏西普的十年荣光与隐忧
1994 年成立的康弘药业,早年凭借中成药松龄血脉康胶囊站稳脚跟,但真正让它跻身行业焦点的,是 2015 年获批的康柏西普。早在 2004 年,当国内药企还普遍沉迷于仿制药红利时,康弘就斥资近 10 亿元、耗时近十年研发这款原创 Ⅰ 类生物新药,其前瞻性布局领先行业一个时代。
康柏西普的上市,直接改写了国内眼科用药市场格局。当时,瑞士罗氏旗下的雷珠单抗垄断中国市场,单支价格高达 9800 元,让无数患者望而却步。康柏西普的出现,不仅以更具性价比的定位打开市场,更迫使诺华将雷珠单抗价格下调至 7200 元 / 支,切实降低了患者用药负担。凭借先发优势与临床疗效,康柏西普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2024 年在国内眼底病抗 VEGF 药物样本医院市场占比达 44.4%,稳居第一。
从业绩贡献来看,康柏西普堪称 “印钞机”。2015 年上市首年,其收入便达 2.67 亿元,此后十年一路飙升至 2024 年的 24.43 亿元,涨幅超 8 倍,累计创造营收超 127 亿元、毛利润近 119 亿元。在这款单品的支撑下,康弘药业上市十年间仅 2022 年出现 6% 的收入负增长,其余年份均保持正增长,业绩表现看似坚挺。
但繁荣背后,隐忧早已埋下。一方面,康柏西普的 “研发归属” 争议从未停歇。荣昌生物创始人房健民、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均曾声称参与研发,康弘虽在官方文件中强调 “自主研发”,却最终因诉讼向房健民支付超 2 亿元转让费用。这场纠纷不仅消耗了公司精力,更暴露了其在核心研发人才合作与留存上的短板 —— 若当年能与房健民、俞德超等行业翘楚深化合作,康弘的创新版图或许会截然不同。
另一方面,康柏西普的 “一枝独秀”,掩盖了康弘研发体系的脆弱。自 2015 年起,整整十年间,康弘药业再无一款创新药上市。康柏西普的成功,未能转化为可持续的研发能力,反而让公司陷入 “靠一款产品吃十年” 的被动局面。当行业从 “仿创结合” 迈向 “自主创新” 的深水区,康弘的 “爆款依赖症”,成为其被后来者超越的关键伏笔。
业务困局:中药增长乏力,化药折戟集采
在康柏西普的光环之下,康弘药业的中药与化药两大板块早已尽显疲态,成为拖累公司发展的 “短板”。
中药板块作为康弘的 “起家业务”,十年间表现平平。2015 年至 2024 年,中药营收从 9.21 亿元增长至 14.14 亿元,涨幅仅 53.53%,远低于公司整体 114.71% 的营收增速。核心问题在于产品 “老龄化” 与竞争加剧。两大主力单品中,松龄血脉康胶囊 1996 年上市,至今已近 30 年,主要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治疗,而该领域同类中成药层出不穷,市场竞争白热化;舒肝解郁胶囊 2008 年获批,虽为国内首个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中成药,但如今抑郁症治疗领域已 “人满为患”,逍遥丸、解郁丸、乌灵胶囊等竞品纷纷抢占市场。2024 年,这两款单品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额增速分别仅为 4.39% 和 3.89%,增长空间基本见顶。
化药板块的处境则更为艰难,直接遭遇集采政策的 “重创”。自 2020 年起,康弘的 4 种主力化学仿制药 —— 右佐匹克隆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阿立哌唑口崩片先后纳入集采,价格大幅下降,销量随之暴跌。其中,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曾是国内首仿药,2021 年样本医院销售额达 4.38 亿元,但在第五批集采中降价约 60% 后,2022 年销售额直接暴跌 66.44% 至 1.47 亿元;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阿立哌唑口崩片 2022 年进入第七批集采后,销售额也从超 2 亿元跌至 2024 年的不足 1 亿元。集采的冲击,让本就依赖仿制药的化药板块,彻底失去了增长动力。
中药增长乏力、化药折戟集采,两大业务板块的低迷,意味着康弘药业的业绩几乎完全绑定康柏西普。当这款 “现金奶牛” 的增长开始放缓,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便暴露无遗 ——2025 年上半年,康柏西普销售增速仅 14.66%,为近两年多来新低,而后续第三次医保谈判的降价预期、竞品的陆续入场,都将进一步挤压其市场空间。
破局尝试:新单品上市与管线布局,能否填补十年空窗?
面对业务困局,康弘药业并非毫无动作。近年来,公司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2019 年以来累计研发支出近 45 亿元,年平均研发投入占比接近 2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时隔十年终于迎来新单品上市,并在创新管线中布局了合成生物学、双载荷 ADC 等前沿领域,试图打破 “爆款依赖” 的魔咒。
2025 年 6 月,康弘药业的利非司特滴眼液(商品名 “朗悦明”)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以 3 类新药路径独家上市的利非司特制剂。这款药物的原研药 Xiidra® 是 FDA 批准的首个治疗干眼的 LFA-1 拮抗剂类新药,而中国干眼相关人群超 3 亿,2024 年市场规模约 47.9 亿元,且保持 16% 的复合增长率,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国内仅康弘一家获批,但若不能快速完成市场开拓,齐鲁制药、鲁南贝特等企业已布局的仿制药将很快跟进,康弘或将再次面临 “集采压价” 的尴尬。
在研管线方面,康弘药业也展现出一定的创新野心。合成生物学平台首个进入临床的产品 KH617,目前处于 Ⅱ 期临床阶段,Ⅰ 期数据显示其安全性超出预期,且肿瘤体积减小呈现剂量依赖性效益,被视为未来的潜在增长点;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搭上了下一代 ADC 技术的 “头班车”,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双载荷 ADC 产品 KH815,已在国内和澳大利亚获批临床,该技术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更高的精准性和疗效,若能成功研发,有望成为康弘的下一个 “王牌”。
此外,康弘在中成药领域也持续发力,KH110(治疗阿尔茨海默症)、KH109(舒肝解郁胶囊新增焦虑症适应症)均已进入 Ⅲ 期临床。但随着 DRG 支付改革的推进,中成药的辅助用药地位被大幅削弱,2025 版 DRG 已将 “抑郁障碍” 纳入打包付费,这对康弘的抑郁症相关品种而言,无疑是利空信号,中成药再想复制以往的增长奇迹,难度极大。
不过,这些管线普遍面临 “周期长、不确定性高” 的问题。KH617、KH815 等核心产品多处于临床 Ⅰ、Ⅱ 期阶段,即便进展顺利,也需 3-5 年才能上市,短期内无法为公司贡献业绩;而利非司特滴眼液的市场窗口期有限,能否抓住机遇仍未可知。这意味着,未来 3-5 年,康弘药业仍需依赖康柏西普 “输血”,但这款产品的红利期还能持续多久,仍是未知数。
未来展望:健康财务与创新风险的博弈
客观来看,康弘药业并非没有破局的资本。其财务状况在行业内堪称 “健康”——2015 年以来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始终为 0,2025 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总资产 95.33 亿元,负债仅 6.84 亿元,资产负债率 7.17%,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23.56%;账上 33.34 亿元货币资金,可支撑未来 5 年的研发投入,这为其创新管线的推进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但财务优势能否转化为创新成果,仍需时间检验。一方面,康柏西普的 “顶梁柱” 作用正在减弱,医保谈判降价、竞品竞争加剧将持续压缩其利润空间,若未来增速进一步下滑,公司的现金流可能面临压力;另一方面,创新管线的研发风险极高,临床阶段的药物可能因疗效、安全性等问题终止研发,即便成功上市,也需面对市场推广、医保谈判等多重挑战。
回顾康弘药业的十年,从康柏西普的 “一战成名” 到后续的 “原地踏步”,其经历折射出国产创新药企业的共性困境:如何将单一爆款的成功,转化为可持续的研发体系与产品矩阵?如何在政策变革与市场竞争中,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创新?对于康弘而言,下一个十年,既是弥补遗憾的机会,也是生死攸关的考验 —— 若能抓住利非司特滴眼液的市场窗口,推动 KH617、KH815 等管线顺利落地,或许能重回创新药舞台中央;若再次错失机遇,恐将彻底沦为行业的 “追赶者”。
国产创新药的道路,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康弘药业的故事,既是对 “爆款依赖” 的警示,也是对企业创新韧性的考验。未来,它能否打破困局,重新定义自己的 “创新标签”,值得行业持续关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