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iPhone 17 Pro 的屏幕亮起,锁屏时钟随墙纸光影缓缓流动,App 图标在指尖滑动时泛起玻璃折射的涟漪 —— 苹果在 WWDC 2025 推出的 Liquid Glass 设计语言,终于在 9 月迎来大规模落地。这是自 2013 年 iOS 7 扁平化改革后,苹果最彻底的视觉重构,却在 OPPO 工业设计中心总经理刘浩然眼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解读角度:“技术难度远大于设计美感,这背后是天文数字级的算力在支撑。”

这种被用户调侃 “能把李荣浩眼睛变大” 的动态效果,本质是苹果对真实物理世界的数字复刻。根据官网描述,Liquid Glass 通过分层架构模拟玻璃的光学特性,从控制中心的按钮到通知栏的弹窗,每个元素都具备实时光影反射能力 —— 当用户倾斜手机时,壁纸会呈现 3D 空间变化,图标边缘的高光会随环境光强度动态调整。更关键的是这种体验实现了跨设备统一,从 iPhone 到 MacBook,再到 Vision Pro,玻璃质感的交互逻辑保持高度一致,形成苹果生态的全新视觉纽带。

刘浩然的核心洞察:算力如何成为设计护城河?
“其他厂商能用 UI 绘制模仿玻璃质感,但永远做不出苹果的灵动性。” 刘浩然在体验 iPhone 17 Pro 后给出的结论,点破了行业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在他看来,这场设计革新的核心不是美学突破,而是苹果软硬协同能力的集中爆发。
(一)算力支撑的三重技术壁垒
- 实时物理引擎运算:传统 UI 设计依赖预设动画帧,而 Liquid Glass 的每一次光影变化都需调用物理引擎计算。以锁屏时钟为例,其数字大小会根据通知数量动态伸缩,背后需要实时分析屏幕内容层级、环境光参数甚至用户握持姿态,单帧渲染算力消耗相当于传统界面的 5 倍以上。
- 跨硬件协同调度:这种设计并非仅靠 A19 芯片单独支撑,而是苹果自研 GPU、神经网络引擎与 iOS 系统层的深度联动。当用户滑动屏幕时,神经网络引擎负责识别操作意图,GPU 同步渲染折射效果,内存控制器则需维持高带宽数据传输,任何一环掉链都会导致卡顿。
- 全平台适配成本:Liquid Glass 同步应用于 iOS、macOS 等六大系统,意味着要针对不同屏幕尺寸、刷新率甚至芯片架构进行定制优化。刘浩然透露,仅适配环节的算力调试量,就可能超过某些品牌全年的系统更新投入。
(二)从 “设计模仿” 到 “技术追平” 的鸿沟
“行业能抄走图标样式,却拿不走算力调度逻辑。” 刘浩然的判断道出了苹果护城河的本质变化。此前安卓阵营对 iOS 的模仿多停留在视觉层面,比如圆角设计、动效曲线等可量化元素。但此次 Liquid Glass 将设计与硬件能力深度绑定,形成 “算力不足→效果失真→用户差评” 的连锁反应。某安卓厂商工程师私下坦言,即便采用同级别芯片,其系统调度效率仅能支撑苹果 70% 的视觉效果,且会导致续航缩短 30%。
双重护城河:文化认同与技术垄断的叠加效应
在刘浩然的分析框架中,苹果的领先地位建立在两道护城河之上:“无形的文化认同 + 有形的算力壁垒”。这种双重防护网,正是其他品牌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核心障碍。
(一)文化认同的底层支撑
“用户买的不是玻璃视觉,是对苹果创新叙事的认可。” 刘浩然指出,从 Macintosh 的图形界面到 iPhone 的触摸屏革命,苹果始终通过设计定义行业标准,这种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文化。当用户看到 Liquid Glass 效果时,会自然将其与 “前沿科技”“高端体验” 等认知挂钩,这种心理预设降低了新设计的接受成本。反观其他品牌,即便推出类似功能,也可能被贴上 “模仿者” 标签,需要额外投入大量营销成本教育市场。
(二)技术垄断的自我强化
苹果的算力优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生态体系形成正向循环。A 系列芯片的性能迭代为设计创新提供硬件基础,系统层的封闭性则保障了软硬协同效率,开发者生态的适配又进一步巩固了用户粘性。刘浩然以跨设备体验举例:当用户在 iPhone 上编辑文档,切换到 MacBook 时界面光影无缝衔接,这种流畅性背后是苹果近十年的算力架构积累,绝非短期投入可以复制。
掉漆争议背后:环保与体验的平衡难题
在聚焦设计革新的同时,刘浩然也对 iPhone 17 Pro 的掉漆问题给出了行业视角的解读。随着首批用户反馈集中爆发,深蓝色机型边框易刮花的问题登上热搜,有用户甚至反映贴膜工具轻触即留痕。
(一)材质选择的两难困境
刘浩然认为,问题根源在于苹果的环保追求与用户体验的矛盾:
- 回收铝合金的先天缺陷:为达成 2030 年碳中和目标,iPhone 17 Pro 采用了含 75% 回收材料的铝合金边框,这种材料的成分稳定性远低于原生铝材,导致表面涂层附着力下降。
- 硬度与重量的权衡:相比前两代的钛金属边框,铝合金重量减轻 12%、散热效率提升 20%,但莫氏硬度从 6 降至 2.75,抗刮性能显著下降。苹果客服建议用户使用保护壳的回应,实则是对材质局限的无奈妥协。
(二)行业共性问题的集中爆发
“这不是苹果独有的问题,是整个行业的环保阵痛。” 刘浩然透露,OPPO 等品牌也在推进回收材料应用,但会通过多层涂层工艺弥补材质缺陷,不过这会增加 30% 的制造成本。他预测,随着环保法规趋严,类似的品质争议可能在更多品牌中出现,如何平衡可持续发展与用户体验,将成为全行业的共同课题。
行业启示:设计竞争进入 “算力军备竞赛” 时代
刘浩然的体验分享,实则为手机行业敲响了警钟:当视觉创新触及物理规律的边界,算力将成为决定设计高度的核心变量。
(一)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对于缺乏芯片自研能力的中小厂商而言,Liquid Glass 的普及可能进一步拉大差距。他们要么放弃高端设计体验,要么支付高昂专利费采用第三方解决方案,而这两种选择都将削弱产品竞争力。
(二)技术路线的分化加剧
未来行业可能形成两大阵营:以苹果为代表的 “算力主导设计” 派,通过自研芯片与系统构建闭环;以部分安卓厂商为代表的 “性价比优先” 派,采用简化版视觉效果满足基础需求。刘浩然透露,OPPO 正探索 “AI 辅助算力调度” 技术,试图在成本与体验间找到平衡,但短期内难以实现对苹果的追平。
(三)用户体验的重新定义
当设计越来越依赖算力,用户的评价标准也在悄然改变。流畅度、一致性、功耗控制将成为衡量 “好设计” 的新维度,而这些恰恰是苹果的传统优势领域。正如刘浩然所言:“这场玻璃视觉革命,本质是苹果用算力重新书写了设计的游戏规则。”
发表回复